西南大学[1116]《农业推广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9 10:07:04浏览次数:64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农学 课程名称【编号】:农业推广学【 1116 】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从以下试题中任选 5 题作答,每小题 20 分,总分 100 分。1、 试述农业创新的涵义以及创新的特征;答: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创新具有以下特征:1.相对优越性 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获利性表示,但也可用社会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指标来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2.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3.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4.可试验性 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5.可观察性 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2、 试述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以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运行机制;答: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较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为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运行机制有 5 种,它们是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3、 试述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答: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4、 分析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答:(1)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 1 -
一是农民需要--原动力。二是市场需求--拉动力。三是政策导向--推动力。以上三个动力中,农民需要最重要,它是行为改变的内动力,属内因。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属外动力,属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农民行为改变的阻力农民行为改变的阻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和他们所属文化传统的障碍。二是农业环境中的阻力。主要是缺乏经济上的刺激和必要的投入。5、 试述农民学习的特点;答:学习目的明确;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农民的认识能力正是建立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基础之上的。他们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对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科学技术),有着在校学生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学习时间有限;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常常是向其他农民学习的东西多于农业推广人员所教的东西。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