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

发布时间:2023-05-09 14:05:57浏览次数:66
教学、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一、 教学概述(一) 教学的含义 作为教学论核心概念的“教学”二字,在我国古代早已经出现了。在甲骨文中“教”的字形为“ ”或“ ”。甲骨文中也有“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教学”二字在一起使用,最早出现于《书 o 商书 o 兑命》:“敩学半(敩(xiào)同教)。”《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宋蔡沈注:“敩,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一开始自己学是学习,学会了以后再教别人,这也是学习。可见这里教学的含义主要指教,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欧阳修在为胡瑗先生作墓志表时曾这样写道:“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这里“教学之法”中的教学与我们今天教学的含义接近。 在西方语境中,表述教学的词汇有:teaching and learning,instrucon。learn 来源于中世纪英语 lernen,意思是学习或教导。lernen 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中的 leornian 一词,词干是 lar,lar是 lore 一词的词根,所以 learn 的意思是获取知识。在中世纪,learn 和 teach 可以互换使用。teach 来源于古英语中的 taecan,taecan 是由古条顿语 taikjian 派生来的,它的原始含义是拿给人看。instrucon 是堆积的意思。根据上述分析,英语中教学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以接受为外在活动的表现形态。 在中外教育史上,度教学的理解莫衷一是。但教学的最基本含义是:教学是一种动态活动的过程,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以一定内容为中介指导学的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教师以课程内容为中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 要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含义,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教学与教育、智育和上课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还存在课外活动、社会时间活动等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教学也不等同于于智育。智育是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教学还承担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教学也不是 体发展水平,二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教学工作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3.备教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序列。在备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以下方面:(1)对教学方法有充分了解和认识;(2)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自身条件优选教学方法;(3)教学方法不宜过多。 4.拟订好三种计划。教学计划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学期教学计划,是对教授课程的进度、时间、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创新的设想和总体安排。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是对一个主题教学的规划,主要划分课型和课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把握本主题和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课时计划,课时计划也叫做教案,是对一堂课具体深入的准备。教案是对师生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和规划,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案按照形式可以分为条目式和表格式。 备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还要从总体上处理好几个要素:(1)整合和细化三维课程目标;(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3)正确处理“教学构想”和“课堂生成”的关系。 (二)上课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内容落到实处的关键。上课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式,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一般来说,一堂好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是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目标适切,就是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需要,又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二是目标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一定是能够完成的,达到预期效果的;三是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2.内容正确。教学内容正确首先是保证知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正确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其次,教学内容正确性还要求教师准确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清晰无误。 3.教学方法适当。教学方法虽然不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但它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当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另一个方面要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基本的需要。 4.教学组织有序。教学组织有序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有一定次序,保证教学活动顺畅的进行。教学活动有序不一定意味着教学必须按照严格程序来进行。有些教学,如探究教学,虽然,看到课堂教学比较吵闹,比较活,但是吵闹不一定是无序,活也不等于乱。因此在对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考虑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5.教学效果好。教学效果是衡量上课最基本的尺度。教学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效果,看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反应、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主要作用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一般分为口头作业,如阅读,背诵等等;书面作业,这是作业类型中最常见的,如练习、书面作文等等;实践作业,如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等。不同作业对学生发挥不同的作用。 教师布置作业遵循这样的要求:作业内容要适合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作业适量,难度适中;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时间限制。作业类型多样性;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作业评语一定恰当;作业的评价要多样性,可以采用分数或者其他有利于学生的评价方式。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辅导最基本的作用是弥补课堂教学中过于关注整体性的缺陷,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是课外辅导的两种形式。集体辅导主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主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具体要求是:辅导要有针对性,优秀学生和差生要制定不同辅导措施和方法;以学生为主,辅导不是课堂教学,要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辅导要注意发挥合作的优势,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检查和评定学生的成绩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对于教师和 学生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通过对学生成绩考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也会通过考试成绩,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力求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我国,较为普遍使用的考查学生成绩的方法是考查和考试。 考查可以分为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书面测验。考查主要用于对学生成绩平时检查。考试是一种总结性的检查,是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在我国中小学,考试主要有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三种。考试方式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实践性考试。无论是哪种考试都需要编制一定的试题,通过试题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方式有:百分制记分法,一般满分为 100 分,及格为 60 分;等级制记分法,通过规定及格等级评定学生成绩。现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已经走向多样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目前人们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还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等。 上课,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除了上课以外,教学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活动。 (二)教学的任务与意义 1.教学的任务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关于教学任务的理解。一是形式教育论;一是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能力,智育对学科内容实用意义的掌握则是次要的。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和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学的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智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则是次要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的教学,我国现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学生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制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相关的学习和活动,促进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通过专门的体育课程,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体育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第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品德。教师也把美育渗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活动即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基 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在学生发展方面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下面从三个方面阐明教学的地位。 第一,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包括教学、社会活动、党团活动。在所有的教育途径中,教学是占用时间、设施和人员最多的活动,这在客观上明确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第二,教学直接体现学校教育目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借助于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比较直接、全面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目的。 第三,教学是学校活动的核心 学校工作类型主要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而后三种工作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从学校工作范围上说明了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二、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及特点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教学程序结构,是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程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认识课程,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双边互动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统一 于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尤其现代教学,更加突出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不仅影响师生双方的行为,而且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第二,发展性。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展开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借助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实现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借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手段,实现促进学生理智能力发展的作用。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实现智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劳技教育目标的活动。从这个方面看,教学过程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三,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间接认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认识的对象是以教材为主的间接知识。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接受和学习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加速学生认识的进程。教学活动具有的认识间接性特点,并不意味着学生以间接知识学习为唯一。从知识发展的角度看,间接知识也是由直接知识转换而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解读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使二者相得益彰。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其实代表了大家不同的教学本质观,这归根结底是与个体所持有的教育哲学观紧密联系的。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直接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一般而言,具有代表性教学过程本直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发展说“、认识发展说、审美说、多本质说、双边活动说等。 1.认识说 教学过程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与人类的科学认识没有区别,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学社功能的认识过程。认识说注意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把知识的学习看做是教学过程重要的内容。但是认识说在抹杀学生掌握知识和科学家发现创造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合理性也受到质疑。 2.教学过程本质特殊认识说 针对人们的质疑,一些人对教学认识说进行了修正。他们指出,尽管教学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具有一致性,但也具有特殊的一面,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 相同指出在于:首先,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程序的相似性,教学过程是“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应用巩固教学材料”的过程,认识过程则遵循“直观—抽象实践的过程,二者具有相似性;其次,二者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第三,参与过程的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都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学过程不同于认识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过程具有引导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不是全部独立完成的。第二,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第三,教学过程具有简洁性。学生通过教学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人类长时间积累的知识,是一种非常快捷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具有引导性、间接性和简洁性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和科学认识混为一谈。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认识。首先,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而科学认识是科学家独立完成;其次,教学过程重在继承,科学认识重点在于创新;第三,教学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认识,还具有教育性。 3.教学过程的发展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发展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认识说只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说是伴随着近代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争取人类自由、解放运动而发展起来的。20 世纪以来的进步教育,前苏联的赞科夫,美国的布鲁纳都提出发展的问题。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了学科体系,忽略了接受水平和理解水平。 4.认识发展说 一些人认识到了认识说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因素,而在理论上又僵化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针对上述弊端,他们提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发展过程,是认识和发展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教学过程的本质应当包括:教学过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教学过程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对教学方向、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 直接经验和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也被称为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是通过通过参与相关活动,通过自身时间活动的感性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获得他人实践过、经过总结和概括的知识。在学校中,间接经验主要指的是书本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活动,又要通过其他途径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使学生在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好理解知识。 首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可以缩短知识学习周期,节约探索、总结知识所占用的时间;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同时,能极大减少盲目性,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效率更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有力的指导,能保障学生学习的快捷性。教学有目的的活动,间接经验自身的特点,使书本知识的价值更加明显。 其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书本知识或者间接经验绝大多数都是“他人“的经验,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如果没有直接经验的帮助,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书本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自身经验影响知识的建构。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规律也被称为双边性规律。这个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二者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第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决定教师必需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对整体教学活动发挥着决策,选择和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二,学生要积极发挥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作为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具有如下特征: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自己完成的,任何人都不能取代学生的行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全部接纳教师所传授知识,而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需要、原有的知识经验等对知识进行筛选、加工和创造。 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条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彰显教师主导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既不能因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借口,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亦即发展性规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形成,做到二者有机统一。 第一,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智力的提升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可以扩展人们的知识视野,为人们认识客客观世界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没有相关的知识的作为基础,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掌握知识是取得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影响学生掌握知识深度和水平。大量调查证明,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观察就越敏锐、深刻,思维活动就能在更为广阔的领域进行,因而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就会更正确。学生的智力水平高,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的智力水平低,则是学习的一大障碍。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强,他对事物的观察就能及时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懂得快,用得活。所以发展智力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很好发展智力,学生才能学得更好、更多、更主动、更灵活。 第三,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转化的机制。智力是能力的一种。知识和能力不是对等关系。掌握知识多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力越强,而人的能力强,也并不意味着人知识掌握得好。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实现掌握知识向发展智力的转化,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教师在关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为了知识为教知识的倾向,要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2)在发展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知识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把学生从旁观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在发展 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既实现授人以鱼,又要做到授人以渔。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具体体现在:首先,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其次,思想品德的提高奠定学习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给学生以巨大的推动力,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称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学习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 总之,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学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利用这条规律,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包括如下几个基本阶段: 1.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增强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运用教学语言,适当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这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一般来说,领会知识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的过程。感知教材是领会知识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借助直观教育、参观、语言描述等手段,清晰理解教材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为学生理解教材奠定基础。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已知到未知,实现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的目的。 3.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阶段是学生牢固记忆学习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继续进行。 4.运用知识 运用知识是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能够运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作业、练习的形式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一定活动,在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5.检查学习效果 检查学习效果主要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检查。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活动是一个十分有序的系统。一般来说,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按照一定活动程序来进行的。完整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般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它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备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在认真了解学生,分析教材基础上,选择、组织和传递学习经验的过程。备课可以分为学年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备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备教材一般分为几个层次:(1)准确理解课程标准。(2)钻研教科书。(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4)调整和加工教材。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必备的教学内容。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从学生认知对教材进行结构化重组,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沟通,促进学生的成长。 2.备学生。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起点。在信息社会,受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学生知识、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教学活动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在备学生时,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把握学生整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1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