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能量代谢和体温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4:14浏览次数:14
第七节 能量代谢和体温一、A11、下列有关基础代谢中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基础状态下测定$B、儿童高于成人$C、反映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水平$D、临床常用相对值表示$E、正常平均值相差±10%~±15%属于正常$2、安静时,下列哪一环境温度范围内能量代谢最稳定A、10~14℃$B、15~19℃$C、20~30℃$D、31~35℃$E、36~40℃$3、在下列哪种疾病情况下基础代谢率降低A、发热$B、糖尿病$C、甲状腺功能亢进$D、红细胞增多症$E、甲状腺功能低下$4、基础代谢率是以每小时下列哪一项为单位计算的产热量A、体重$B、身高$C、年龄$D、体表面积$E、环境温度$5、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是A、蛋白质$B、糖$C、脂肪$D、淀粉$E、脂肪酸$6、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A、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B、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C、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D、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7、在测量基础代谢率时,正确的做法是A、室温不限高低,但要求恒定不变$B、测量前一天晚上的饮食不受任何限制$C、测量可在 24 小时内任何时刻进行$D、受试者无精神紧张和肌肉活动$E、受试者应处于睡眠状态$8、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效应最大的食物是A、糖$B、脂肪$C、蛋白质$ D、维生素$E、混合食物$9、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变动范围无规律$B、昼夜变动值大于 2℃$C、午后体温比清晨低$D、女子排卵后,体温下降$E、肌肉活动使体温增高$10、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A、皮肤$B、呼吸道$C、泌尿道$D、消化道$E、肺循环$11、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位于A、脊髓$B、延髓$C、脑干网状结构$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大脑皮层$12、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的指标是A、脉搏$B、体温$C、汗液分泌$D、皮肤温度$E、不适指数$13、循环系统实现其对体温调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A、脑血液温度$B、心输出量$C、内脏血流阻力$D、肌肉血流速度$E、皮肤血流量$14、从生理学角度出发,体温是A、舌下温度$B、直肠温度$C、腋窝温度$D、机体表层平均温度$E、机体深部平均温度$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进食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1,点击提问】2、 【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在 20~30℃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较为稳定。低于 20℃时,由于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紧张增强而导致能量代谢增加;高于 30℃时,则由于体内化学过程加速和循环、呼吸等功能活动增强而致使能量代谢增加。【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2,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艾迪生病、肾病综合征、垂体性肥胖症等。【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3,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为 KJ/m2/h(千焦/平方米/小时),即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所散发的热量千焦数。所以本题选 D。【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4,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为脂肪。【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5,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 1h 左右开始,延续 7-8h,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高达 30%(推测额外热量可能来源于肝处理蛋白质分解产物时“额外”消耗的能量)。额外增加的热量不能被利用来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在为患者配餐时,应考虑到这部分额外的热量消耗,给予相应的能量补充。【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6,点击提问】7、【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测定前至少禁食 12 小时,室温保持在 20~25℃。【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7,点击提问】8、【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效应最大的食物从高到低:蛋白质、混合性食物、糖、脂肪。【该题针对“能量代谢★”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8,点击提问】9、【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体温的昼夜变化:清晨 2~6 时体温最低,午后 1~6 时最高。激素分泌水平的周期性变化,下丘脑有“生物钟”女子月经周期性波动,黄体期最高,排卵前日最低,肌肉活动、精神紧张使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及时,体温略有升高。【该题针对“体温★”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39,点击提问】10、【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人体的主要的散热部位是在皮肤,因为皮肤与外界接触,且面积较大;而静息时是肝脏产热最多,运动时是肌肉产热最多。【该题针对“体温★”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40,点击提问】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脊柱外伤时,常全并脊髓损伤。严重折脊髓损伤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结脊髓,随着脑各部的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就在脑的各部内部形成一个连续的脑室系统。延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小脑和大脑中,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其结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嘴侧端起自丘脑板内核,尾侧端移行于颈髓的中间质外侧部网状结构。横断面占据脑干被盖部内侧 2/3 和外侧1/3。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着 40 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其主要纤维束包括:脊髓网状束、网状脊髓束、小脑网状束、网状小脑束、网状丘脑纤维、网状丘脑下部纤维、皮质网状纤维、网状皮质纤维、纹状体网状纤维、网状纹状体纤维。此外,还有脑干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联系纤维,如红核网状纤维以及网状结构与各脑干神经核的联系纤维等。脑干网状结构借助上述各联系纤维束执行其复杂的神经功能。主要功能有觉醒与睡眠的调节、注意力、调节肌肉张力、呼吸调节、心血管反射中枢、意识障碍等等。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热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作用。热敏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有一定阈值,正常一般为 37℃这个阈值就是体温稳定的调定点。当中枢温度超过 37℃时,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结果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使体温不致过高;当中枢温度降到 37℃以下时,产热中枢兴奋,出现寒战,而散热中枢抑制,皮下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停止,这样体温便可维持恒定。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该题针对“体温★”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41,点击提问】1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体温是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指标。因此本题选择 B。【该题针对“体温★”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42,点击提问】1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循环系统主要是通过皮肤血流量对体温进行调节,血液流经皮肤时会散失热量,皮肤血流量大,散热多,利于降低提问,血流量少,散热少,利于保温。 【该题针对“体温★”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43,点击提问】14、【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使机体深部各器官的温度趋于一致,因此机体深部血液的温度可以代表深部温度的平均值。【该题针对“体温★”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42544,点击提问】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