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13 15:05:04浏览次数:99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分析影响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因素虽谈不上名目繁多,但也为数不少,传导途径也是不一而足、各式各样,这一点在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途径综合示意图中有更为直观的显示。因此,对众多影响因素的合理归类和简化提取主要影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情况下的归类和提取就变得更加重要了。一、通货膨胀定义概述众所周知,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中西方经济学家均给予它很大的关注,关于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在西方经济学界,先后较为流行并有影响力的观点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从货币主义角度把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只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更快时才会出现”,美国经济学家Laidler 和 Parkin 从通货膨胀所表现出的现象下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持续下跌的过程”,这个定义尽管不太精确,没有涉及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效应,但却有符合习惯用法的优点。二、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条件性影响因素分析(一)汇率制度安排所谓的汇率制度安排是指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过程中具体采取哪一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度又包括自由浮动、管制浮动、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四种。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会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基本上
放弃了汇率变动对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所产生的影响,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本国政府或者货币当局就会加大对本币货币市场的干预力度,充分利用冲销、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来保持固定汇率下本币货币市场的均衡。而这些措施的采用也活跃了一些输入性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传导途径,比如外汇储备等。而在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会根据国内外货币以及商品市场的均衡情况进行不断的浮动调整,以促使国内的经济趋于均衡。这种浮动调整本身便会对输入性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也会降低一国政府或者货币当局对货币市场的干预力度和压力。具体到我国,汇率制度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汇率制度,到经济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再到外汇体制改革后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并单一钉住美元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制度,最后到 2005 年 7 月 21 日,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二)对外贸易政策在第二节分析中,贸易方面传导途径便是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重要传导途径之一,不同的贸易政策会对国际间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产生不同影响。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将使输入性通货膨胀的贸易方面的传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种种的贸易壁垒比如进出口管制等则会对国际间的商品服务的流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也会降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效果,进而影响输入性通货膨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度不断加大。进出口总额在 GDP 中的占比由 1978 年的 5.66%到 2001 年的 4.65%接着攀升至 2011 年的
7.72%。进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贸易领域的不断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加大,都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联系促使输入性通货膨胀的贸易方面的传导途径越来越通畅,贸易方面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三)外汇冲销以及外汇管制政策外汇储备是国际贸易收支差额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汇储备对通胀的影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影响国内货币供应量来实现的。这种以国内货币供给量为中介进而影响国内物件水平的传导途径会受到冲销以及外汇管制政策的重要影响。若一国的政府或者货币当局对外汇储备的冲销力度加大,其他条件不变,将会降低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或者投放增速。若一国的外汇管制规定不允许公众、企业持汇或者对公众、企业的持汇数额加以严格限制,在国际收支顺差条件下会加大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我国的汇率制度由相对固定汇率制度逐渐过渡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汇率的浮动幅度相对于自由浮动依然很小,加之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也呈趋势性的增长,所以我国的外汇冲销力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不小。对于外汇管制,2007 年以前我国一直以来是采取经常项目结汇方面的强制结售汇制度,限制公众、企业的持汇量,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的逐渐增长和观念的转变,07 年 8 月后开始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从此经常项目结汇方面的强制结售汇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使得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量不断增长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外汇占款导致的国内货币
供给量增加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从而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三、对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建议首先,加强外汇储备管理,鼓励外向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大对高科技产品以及稀缺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进口,减轻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在实行意愿结售汇的基础上放宽企业、居民的持汇量限额,从而实现藏汇于民,加大外汇冲销力度,降低外汇占款对国内货币供给量的放大作用 ,进而消弱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冲击和影响。其次,适当放松汇率的调控,实施政策加大市场对汇率的调节作用,使汇率按照市场要求的波动幅度适当放大,从而是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胀的缓解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强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管理,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加大对投机的国际游资的管控,减少国际游资对国内的炒作性影响。最后,确立我国的能源战略并加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大宗商品的议价定价能力。从短期来说,引进高科技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需求量并通过期货等价格工具减缓国际商品价格的冲击;从中期来说,应建立各种稀缺资源和重要中间产品的储备机制,降低对国际大宗商品以及原材料的依赖度;从长期来讲,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寻找或者研发替代产品和原材料,降低对国际大宗商品以及原材料的硬性需求和依赖。参考文献:〔1〕林玉红:《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年.〔2〕孙显超:《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研究:2003-2008》[D]西南财经大学 2008.〔3〕史晋川:《社会主义经济通货膨胀导论》[M]上海三联出版书店,1989 年,第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