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形考1--6答案

发布时间:2023-06-12 10:06:23浏览次数:47
基础写作形考 11. 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答: “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先看“材料”。材料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和观点的。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思想的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有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那么哪些材料是可以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 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再说:“思想”。“思想”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及情感。“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创造性思维。2. 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答: 此观点正确。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 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 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 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 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在写作之中, 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 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 思想和材料 往往同时出现, 因此, 文本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支撑是融为一体的。 在文学创作中, 文本思想隐含与材 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 理解、 和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 径。 3. 阅读散文《谢天》, 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答: 文章作者由外国家庭吃饭时, 饭前常由小孩或老人谢天而想到自已儿时祖母时常教诲自己要 爱惜粮食, 感谢老天, 进而想到爱因斯坦在成功面前总是不忘感谢同事, 朋友, 再到雨果对约伯特的 推崇。 所选取的一系列材料生动, 新颖, 具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对阅读者有“一见钟情” 的吸引, 让我们与作者一道从更普遍、 更深广的层面上去领悟了谢天的道理, 更天象, 更生动的告知 人们要一颗感恩的心。 基础写作 形考 21. 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 这一命题中的“序” 主要是指什么? 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 材中谈到的写作要” 言之有序” 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 结构安排要做到“言之有序”, 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 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 结构安排 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 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 我们应当特别 重视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 它包括层次与段落、 过度与照应、 开头与结尾。 2. 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 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 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 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 谈谈你对“结 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的理解。 答: 我认为此观点我同意。 就一般写作而言, 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的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 即结 构安排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结构安排应该做到完整匀称。 2. 结构安排应做到周严紧密。 3. 结构安排应做到错综变化。 3. 层次和段落时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 层次安排好了, 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 初一没下雪》, 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答: 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 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 作者的行文很朴素 很克制, 但恰恰是这样 的笔触很好写出了人世间那种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 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很动人。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简单交代背景“我” 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 冷清中遇见一对父 女, 但无多的交谈, 因为“我” 认为“他们”“土头土脑”, 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 而这个冷漠“认为” 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伏笔, 为文章最后“我” 的转变、“我” 对“父女” 的牵挂行成一个鲜明的 对比, 非常好的突出了主题, 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路线上掀起了波澜。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故事展开。“我” 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 吃饭, 故事进行到这里并 无太多发展, 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 ” 这个时候题目中的“雪” 出现。 但是“我” 只是随机应付几句, 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 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 “我” 发现那个男 人在偷偷的哭泣 , 于是,“我” 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 知道了这个从来没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 病生命就快走到了尽头。 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看雪。 于是“我”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我 走到座位旁, 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与前面的“应付” 起到了相互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 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 与进一步推波助澜。“我” 回到家里, 由此时“我” 最怕碰上风雪天而变成希望今天赶快下雪, 下得越大越好。 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 两段话, 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极其强烈的表达了“我” 对那个小女孩心痛的感觉, 只是这种 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 更是能揪住读者的心, 最后的安排非常的温情, 终于下雪了。 越下越 大, 像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的是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 ” 苍天有情,  文章进行到这里, 我们的感情随着“我” 翻山越岭、 一路跋涉, 由冷漠淡然到悲天悯人、 温暖而伤感。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 有头有尾的, 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严密周紧, 并且又起伏, 有变化, 扣人心弦。基础写作 形考任务 31. 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 这里的“文” 包含多层次的内涵, 请结合教材内容, 作简要分析、 梳理。 答: 教材中的“言之有文” 中的“文” 首先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表达的基本特征: 准确, 畅达和 简洁; 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包括: 声韵美与辞藻美, 感性美与理性美, 朴 素美与华丽美。 2. 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 的相关理论解释, 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对文本语言的准 确、 畅达、 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 恩格斯 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 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 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 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 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 住、 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 艺术、 宗教等等; 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 阶段, 便构成基础, 人们的国家设施、 法的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答: “言之有文” 中的“文” 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准确、 畅达和简洁, 本 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1.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 处处关照呼应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 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和悼念, 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的赞美, 评价马克思的伟大的历史功绩, 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 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 明白。 如第一段说明 马克思逝世, 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第七段在评述马克思斗争精神 和实践活动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 顽强 和卓有成效, 是很少见的”; 又如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说成是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即使别的什 么也没有做, 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冲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 用了 “嫉妒”、“污蔑”、“驱逐”“诽谤”“诅咒” 以及“尊敬、 爱戴和悼念分别表明敌人与战友对他不同的 态度。” 从语言的严密性来看, 无论是一句中的修饰和限制, 还是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过度、 承接与照 应, 都十分严谨, 周密。 例如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 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历史科学都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成为下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一个总纲。 第六段中“他 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前一句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句话, 概括第  3-5 段 的内容, 也与第二段中“对于历史科学” 相呼应; 后一句开启下文, 与第七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 个革命家” 相连, 并为从时间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又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中“即 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这两句从精 神的要求看似与它们的前一句重复, 但它们之间一方面相互呼应, 一方面又分别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一 句进行阐释, 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 全段文字中用一个多重复句的 形式表述, 意思表达十分严密。 第六段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 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 一句, 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对前面的话加以补充与 解释, 全句意思畅达、 周密, 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2. 本文议论、 记叙、 抒情融为一体, 结构严谨, 连贯畅达。 全文以议论为主题, 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而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 概 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 畅达简洁, 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 对马克思逝 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字里行间, 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与言表, 具有 感人的力量。 本文结构十分严谨, 各部分之间, 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 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 统一; 作为科学巨匠, 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 它的科学研究成果和 他对科学事业看法的统一; 作为革命家, 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 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 等等。 这恰恰证明马克 思身上各种优秀的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这使得本文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 相互为用、 步步深入的特点, 如行云流水, 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3 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答: 语言分析: 文章写了千年银杏树和雪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小草, 一大一小, 一个穿越千年, 生命不断裂, 一个每年一枯荣, 生生死死。“我” 的感受是什么呢? 在定林寺苍劲高大的银杏树面前 的感受是: “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 所征服, 所溶解。“我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而在 小花小草面前, “我” 感受的事: 这些米粒大小的生命, 像是在告喻我: 希翼、 渴望、 追恋、 向往, 是一种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 它们也会顽强的举起美的萌芽, 绝不肯把 生命的蓬帆轻易的降落。 基础写作 形考 41. 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 请 结合不同的文体, 选择文本, 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 理解。 答: 表达方式包括: 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 ⑴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⑵ 描写是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 把人物, 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 形象和生动的表现 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⑶ 说明是写作运用解说性语言, 对事物的形态、 结构、 功能、 用途、 成因、 性质、 特征、 关系、 意义等进行客观的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 ⑷ 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语言, 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 人类社会, 以及人 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⑸ 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语言, 主要借助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表先内心情感 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2.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请选择文本,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答: 表现技法包括: 叙述技法, 说明技法, 议论技法, 抒情技法。 叙述的表现技法有这样几种: 顺叙、 倒叙、 插叙、 平叙。 描写的表现技法有: 烘托、 对比、 错综。 说明的技法有: 定义说明、 诠释说明、 分类说明。 议论的表现技法有: 例证、 引证、 反证。 抒情的表现技法有: 客观法、 主客化合法, 主观法。3.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半》,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答: 本篇选自《陶庵梦忆》 是一篇简洁优美的游记小品。 它追忆了明代杭州人七月 半游西湖的风 习情景。 它构思别出心裁, 寓意愤世嫉俗。 七月 半是中元节, 杭州人习俗在次夜游西湖赏月 , 所以雅 俗人等一起拥来, 乌烟瘴气, 不堪入目。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西湖七月 半, 一无可看, 只可看看七月 半之人”, 接着便分别对达官贵人、 名媛闺秀、 妓女和尚、 无赖子弟和风雅人士五类人, 从他们的身 份地位, 情态格调上予以概括描述, 生动泼辣, 好恶明确, 抒发了作者鄙视庸俗的情怀。 然后作者指 出杭州人七月 半夜游西湖的实质是立名目, 赶热闹, 再进一步描写出 一副喧闹嚣杂的场面。 最后回 到自己在人散之后看月 的情景, 写出西湖的湖山月 色之美, 寄托着自己清高雅洁的情怀, 同时即区别 于又反衬出庸俗的不堪。 不难体会到, 作者在入清代以后, 写完样一篇追忆明末杭州风习的小品, 勾 画出这样一幅人情世态, 是怀有国破家亡的我悲愤的。基础写作形考 51.从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序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你对文体差异的理解。 答: 文体差异。 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在不同类型的文体中, ①材料的选用和表现不一样; ②思想所呈现的形态不一样; ③结构安排不一样; ④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 ⑴ 材料的选用与表现: 比如: 新闻的材料必须真、 新、 精。 而调查报告的材料, 要求则是真实和全面。 理论性文章对材 料的要求是真理性和权威性。 散文的材料, 要求则是生动性, 形象性, 审美性。 ⑵ 思想所呈现的形态: 比如新闻要求绝对的客观真实, 不允许把作者的见解掺和其中。 理论 写作中, 思想是以论点的形式直接提出, 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以确立。 2.试述你对文体分类及其标准的理解;以人的意识功能作为文体分类的依据,你认为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意识功能有三种基本方式: 科学掌握世界的方式、 艺术的方式、 实践精神的方式。 文体的三大类别: 实用性文体; 析理性文体; 审美性文体。3.依据教材,人的意识功能有三种基本分式;据此,我们可以对文体分为三大类别。请根据自己的阅读实践,为三种类别的文本各寻找不少于三篇例文。答: 意识功能有三种基本方式: 实践的, 精神的, 艺术的, 并根据此而将文体概括为: 实用性文 体, 析理性文体, 审美性文体, 三大类别。 1. 实用性文体: (1 公务文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国办 发明电, 《2014》 14 号)(2 生活、 学习应用文体: 《傅雷家书》(傅雷及其夫人)(3 会活动应用文体: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陈寅格) 4. 其他应用文写作简介: 报告、 解说都是新闻写作的文体。 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 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基本建设为党不 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社北京 6 月 30 日电) 2. 析理性文体: ⑴ 针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及时发表议论的, 通为“评论”: 《个税法修订: 多征求意见才能凝 聚共识》(新京报社论) ⑵ 针对科学领域中某个问题深入探讨和研究, 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的, 通称为“论文”: 《我国 房地产税合并征收的经济效应研究》(李娇); 《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刘翠) 3. 审美性文体: (1) 散文: 《目送》; 《龙应台》。 (2) 诗歌: 《断章》; 《卞之琳》。 (3) 小说: 《红与黑》(司汤达. 法)   基础写作 形考任务 6 1.结合教材关于三种基本文体类型的相关知识,分别找出一篇例文,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本分析各自的文体特征。 答:   ⑴ 实用性文体例文: 消息一则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 6 次集体学习会议 新华社北京 6 月 30 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 6 月 29 日下午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 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 高尚政治追求、 纯洁政治品质、 严明政治纪律。 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 无从谈起。 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 题。 要把准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夯实政治根基, 涵养政治生态, 防范政治风险, 永葆政治 本色, 提高政治能力, 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 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分析: 这则消息遵循标题, 导语和结语的严谨结构, 全文提现了新闻真、 新、 精的特点, 通过发 布客观的报道, 告诉人们何时、 何地发生了何事, 数字准确无误, 描述直观理性, 内容真实可靠。 ⑵ 析理性文本例文: 《个税修订法: 多征求意见才能凝聚共识》(新华报社轮论) 分析: 写作者直接运用概念, 判断, 推理的逻辑形式, 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分析, 评论或理论 探讨, 析理性问题的结构方式直接体现了理性思维的逻辑特征。 ⑵ 审美性问题例文: 《目送》(龙应台) 分析: 《目送》 是一本生死笔记, 深邃, 忧伤, 美丽。《目送》 的七十三篇散文, 写父亲的逝、 母 亲的老、 儿子的离、 朋友的牵挂、 兄弟的携手同行, 写失败和脆弱、 失落和放手, 写缠绵不舍和绝然 的虚无。 她写尽了了幽微, 如烛光冷照山壁。 全文极富有感染力, 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 “我慢慢地, 慢慢的了解到,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 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 感受, 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 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前呼后应, 使结构浑然一体。 反复感叹, 使语言富有韵味。 化虚为实, 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 的场景, 让读者在想象中身临其境, 达到情感共鸣, 感人至深。2.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散文、诗歌、小说等审美性文体特征的理解。答: 文学作为艺术的审美心理特征: 1) 审美的超功力特征。 2) 审美的感性特征。 3) 审美情感 特征。 4) 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5) 反映社会生活的灵活性。 6) 揭示心灵世界的具体性。 3.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烛心》, 尝试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艺短论。 答: 该微型小说故事很平常, 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但情节却起波澜起伏。 邻里间借东借 西本来就是平常事, 小男孩来借东西, 被作者很容易就想到身后的那些大人, 这些大人爱占邻里的便 宜, “我” 怕再吃亏, 再受欺负, 便本能的告诉孩子, 自己家里没有蜡烛。 没想到小男孩却从他身后 拿出了 2 支蜡烛, 体现了邻里之间别样的关心和温暖。 让故事在此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也给读者无 限的想象空间。 该故事采用平铺直叙的顺序组织情节, 整个故事按事情的发展经过徐徐道来, 开端、 发展、 高潮是一气呵成。 开始就是新家停电, 接着就是孩子问“我” 是否有蜡烛, 我特意撒谎就是为 杜绝孩子下次再来我家借东西。 高潮就是孩子为我带来了蜡烛, 想为我提供方便。 文章的语言质朴、 简洁, 如描写停电的情景, 就依据“突然停电了, 室内一片漆黑。” 写孩子背后的妈妈也就只有一句 “阿姨, 你看, 是妈妈让我送过来的。” 简单的几句话, 要交代的, 要表达的, 都很好的交代、 表达 出来了。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