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0488】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26 13:09:01浏览次数:1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公共课 课程名称【编号】:大学语文【0488】 B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3 小题,选作 2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管晏列传》一文的表现了管仲、晏婴、齐桓公各自怎样的思想品格和才能? 答:本文合记了齐国相隔 100 年的两代名相管仲和晏婴的史迹。作者高度地赞扬了管仲卓越的治国才能,晏婴的礼贤下士,谦恭待人,生活俭朴的品德和作风以及桓公不计私仇,善任贤能的宽广胸怀。同时也融进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政治愿望。 一、二两段总括管仲与鲍叔的交往深厚,鲍叔知其贤,并荐之为相,使齐称霸于诸侯。三、四两段叙写管仲的政治方略。对内通货积财,令(政令)顺民心,富国强兵;对外善因祸得福,转败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使齐强于诸侯。 第二部分叙写晏婴的事迹。首先概略叙述晏婴的治政特点:节俭力行,国有道,即顺命,国无道即衡命。接着详细地叙写了慧识贤能越石父和举荐御者(车夫)的轶事,表现了晏婴的特点品格。 最后部分的“太史公曰”是司马迁高度赞扬管仲“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德行。赞扬晏婴“敢于直谏,范君之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美德,并熔进自己愿为晏婴御者的感叹。 司马迁开创了合传的形式,本文写的是两个相隔百年的齐国宰相,但整篇传记却浑然一体。主要得力于贯穿始终的内在情感线索:是“知”字。无论是写鲍叔和晏婴的“知人善荐”、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的“知人善任”,还是管仲的“生我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肺腑感叹,以及越石父、御者的被知、被荐,都贯穿一个“知”字,这是合传的灵魂。尤其是第二段,通过管仲之口来赞颂鲍叔对管仲“知”之甚深。管仲集贪、愚、不肖、胆怯和无耻于一身,而鲍叔仍看到了与管仲表象不同的正面的素质,“知其贤”。这段独白是管仲发自肺腑的赞叹,既浓缩着管仲的歌哭欢笑,也透露出作者极其悲愤的心声。我司马迁就没有一个“知”我的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并非出于- 1 -
私心。他认为李陵一贯忠实于朝廷,战败是因敌我悬殊、又无救兵,投降是权宜之计。结果汉武帝认为他有意为李陵开脱,贬责爱妃李夫人之兄主帅李广利,触怒皇帝而得罪。所以两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中渗透了司马迁不被知的悲愤之情和对被知者的歆慕之感。 鲍叔“知”管仲而举之为相、齐桓公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任之为相,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管晏二人功绩卓著,建树非一。作者对其材料作了精心的选择。写和、管仲治政,对内,选其“通货积财”、“与民同好恶”等材料,表现其“富国强兵”的伟大功绩;对外,选择桓公袭蔡而伐楚、征山戎而令燕,于柯之会等三件大事,表现管仲的才能和胆识。写晏婴,只选他解越石父于囚禁之中和举荐御者这两件轶事,表现晏婴知人善荐、位高而3.《蒿里行》一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了曹操诗歌怎样的风格特点? 答:锺惺曾在《古诗归》中称誉曹操的诗为“汉末实录”,《蒿里行》即其中的代表之一,诗歌写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东汉末年,外戚何进调董卓进京,欲借其镇压专权的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董卓进兵洛阳,废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并自封国相,操纵政权。公元 190 年,关东各郡将领推袁绍为盟主,共讨董卓。但盟军各派将领畏敌如虎,只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在讨董行动中,互相观望,踌躇不前。曹操虽一度领兵西进,企图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全军。但终因势单力薄,又孤立无援而告失败,其后,讨董行动酿成联军各派之间的军阀混战,整个中原地区,从此陷于大分裂、大混战之中,《蒿里行》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诗歌开篇从大处入手,以精炼语言概括了当时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联军)各郡的将领,兴兵讨伐专权的董卓的事实。接着用了两个历史典故表明义士起兵的目的以及作者希望取得胜利的信心。盟津,即孟津,周武王会师诸侯伐纣之地;秦末刘邦、项羽曾有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诗人用此,希望各方将领团结一心,如周武王伐纣,刘、项灭秦那样,取得讨伐董卓的胜利。- 2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在讨伐董卓旗号下联合起来的各地豪强,“军合力不齐”,为了保存实力,各怀野心,观望不前。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自相残杀。作者用“踌躇”、“雁行”形容军阀们裹足不前,各怀鬼胎的丑态和心理,十分准确、简练;同时也表示了曹操对这种行为的极度不满和蔑视。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当时曹操曾严厉地指出;“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可是袁绍之流并不以此为诫,更不以此为耻,袁绍甚至迫不及待地私刻皇帝玉玺,阴谋另立刘虞为帝。袁绍的堂弟袁术也在淮南寿春称帝。大做起想当皇帝的美梦来了。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作者饱蘸感情,描绘了连年征战,士兵们铠甲不离身,竟然生满了虱子;千里旷野,白骨累累,百姓大量死亡,百不存一的惨痛景象。面对如此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不禁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的大痛大悲之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由于战祸连年而造成人民的深重的灾难,从而准确地、有力地反衬出袁绍之流的罪恶行径。充分地表现了《蒿里行》这首灿烂的诗篇的较强烈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本诗真实而具体反映了东汉末年豪强征战的事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气魄宏大,感情浓郁真挚,笔力凝重,语言简练质朴,体现了曹操格调苍凉悲壮的风格特点。二、作文题(2 小题选作 1 题,50 分)1.阅读材料写作文材料: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2016 年 4 月 26 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1)自立角度,自拟题目写作。(2)诗歌、戏剧以外的文体均可。不少于 700 字;(3)若离开所给材料写的文章或下载、抄袭他人的文章,一律以零分计算。- 3 -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是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青年学子提出的殷殷期盼,也是广大青年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航灯指南,引领时代新人走好人生之路。青年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青年励志,国运可期;青年奋斗,国必奋进。习主席一直对青年的成长高度关注,寄予厚望,用“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勉励青年实践成长、学习成才,以“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寄语青年走好人生道路、夯实干事基础,用“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鼓励青年迎难而上、敢挑重担。立志,标定人生方向;奋斗,创造人生价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鸟贵有翼,人贵有志”“百学须先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些名言警句蕴藏着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仁人志士的向上情怀。自古以来,就有立志“为民请命”者,牺牲小我抒写为民大爱;有立志“靖虏安邦”者,马革裹尸心亦不悔;有立志“经世致用”者,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治事、救世为急务。他们志存高远,激流勇进,开拓进取,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不朽丰碑。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的舞台更广、责任更重,应当像习主席强调的那样,“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中国梦强军梦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立志笃行,做信念坚定的奋斗者。青年时代是一个人走向社会、规划人生的第一站,也是实现理想抱负、实现价值追求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对终身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毛泽东曾回忆,早年读过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这 3 本共产主义书籍,深深铭刻在心中,坚定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 1920 年夏,他已然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此后一直没有动摇过。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才能走得更远。青年党员干部应不断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立志进取,做担当尽责的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出的呐喊,讲明了青年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立志做走在时代前列的- 4 -
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主动肩负起历史之责、时代之托,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中去,在不断奋斗中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实现价值。-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