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研究学习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3-09-10 22:09:37浏览次数:47中国诗学研究学习之我见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艺术之一。但什么是诗?它有什么作用?这是学习中国诗学这门课程首先要明白的问题。中国诗学最早论及然而从未中止过讨论的问题也是关于诗歌的本质问题,这也是诗歌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它必须明确解答与诗歌本质特征有关的三个问题:诗是什么?诗与文有什么区别?诗有什么功用?一、诗歌的内涵“诗言志”,相传这是生活在四千多年前一个叫舜的君主的解释。这算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关于诗歌本质特征的最简明扼要的揭示。舜命夔掌管音乐,通过音乐的教育熏陶,使王室子弟变得正直而又温和,宽厚而又严肃,刚毅而不残暴,简约而不傲慢。音乐对人格培养竟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但音乐并非独立,它与诗歌、舞蹈一起,形成一种综合艺术,共同发挥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的社会功能。”诗言志”,诗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内核,是实现人格培养的关键。诗的语言通过歌唱的形式,加上声律的配合,变成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歌,加上各种乐器(八音)和谐的演奏,配之以舞蹈,自然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效果,达到”神人以和”的终极目的。”诗言志”,诗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内核,是实现人格培养的关键。诗的语言通过歌唱的形式,加上声律的配合,变成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歌,加上各种乐器(八音)和谐的演奏,配之以舞蹈,自然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效果,达到”神人以和”的终极目的。在这份诏告中,展示了远古时代对诗歌、音乐、舞蹈的极大重视及其巨大的社会作用。“诗言志”是我国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学观点,朱自清先生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开山纲领”。它之所以影响极大,不仅因为它出自远古时代受人景仰的华夏领袖之口,更重要的是它极其简要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由此规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方向,因而对”诗言志”的阐释发挥,成为中国诗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诗言志”的研究,着重在明确它的内涵及其对诗歌创作的指导意义。历代诗论家对”诗言志”的解释,概括起来有”言志”、”言情”和”志情合一”三种,因而对诗歌创作的指导作用也就有着相应的解释。二、诗歌的特征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在早期自然不会有与别的文学样式相冲突。当其他文学样式产生之后,将诗与其他文种区别开来,便成为诗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区别诗与其他文种,必须了解诗的基本特征。”诗言志”虽然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但当其他文学样式如赋、铭、诔、散文等也具有言志功能的时候,”言志”就不再成为诗与其他文学样式区别的唯一参考。必须研究诗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将诗独立出来,以便更好地从事诗歌创作。下面归纳下古代诗论家先后提出的些主流观点。1.曹丕的”诗赋欲丽”说。
《典论·论文》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所谓”本同”,盖指文章的总体功能而言,皆有”经国”之用。”末异”指体裁文辞等外部形式上的差别。曹丕列举了四科八种文体并指出了它们在文辞表达上的特点。”诗赋欲丽”就是从外部特征即文辞特征方面将诗、赋予其他文体区别开来。诗与赋同属韵文,其显著的特征是文辞华丽,音韵谐美,而诗尤甚。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正好充分印证了这一特征。”诗赋欲丽”说最早揭示了诗赋的外部特征,也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诗体论。这种从外部特征去识别文体的方法,不久为陆机所继承。2.陆机的”缘情绮靡”说。受《典论·论文》的启发,陆机《文赋》又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种: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将诗与赋的特点分别说明:”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比曹丕的论述又进了一步。”诗缘情而绮靡”,是指诗出自情性,故文辞华丽而情致委婉细腻。陆机此论一出,诗风渐变,西晋至江左,辞采竞繁,靡丽之风日炽,言志之功渐隐,但从论诗的角度分析,此论抓住了诗的内部特征(缘情)和外部特征(绮靡),使诗与其他文种较鲜明地区别开来。3.白居易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说。由于时代所限,曹、陆二说只是揭示了诗歌的部分特征,到了唐代,诗歌艺术进入了高度成熟阶段,因而诗学者对诗歌的特征也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根情”者,诗以情志为根本,即”诗言志”之义也;”苗言”者,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者志之苗”之意也;”华声”者,即”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也;”实义”者,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结合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用通俗的比喻,全面地归纳了诗歌的基本特征,这是我国诗歌高度成熟时期关于诗歌特征的理论概括。4.诗与文之别。明清学者对此有一些直接的论述。李东阳说: ”诗之体与文有异,故有长于记述,短于吟讽,终其身而不能变者。”意谓文体不同,故有些作家只长于作文而不善作诗,这一点,曹丕的文体论中早已论及。李东阳又说:”所谓有异于文者,以其有声律讽咏,能使人反复讽咏,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取类于鸟兽草木之微,而有益于名教正事之大。”从声律、表现手法、作用等去认识诗歌的特征,虽不算深刻,倒也明晰。胡应麟则从文体风格特征来区分诗歌与散文,这一点多被他人所忽略。他说:”诗与文体迥不类:文尚典实,诗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理道。”三、诗歌的社会功能自《尚书·尧典》指出了诗的言志功能以后,第一个深入研究《诗经》并明确地阐述它的社会功能的学者便是孔子。在《论语》的记录中,孔子曾与弟子们多次讨论《诗》,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在《孝经》中,孔子多次引用《诗》中的警句;在《礼记》中,孔子提到《诗》的作用。《史记 ·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在孔子开设的学习科目中有《诗》、《书》、《礼》、《乐》、
《射》、《御》,而以《诗》为首。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修身先当学诗,立身以礼,成性以乐,可见他对《诗经》有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基于对诗歌作用的深刻认识,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和”诗教”说,对《诗》的社会功能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揭示,成为继”诗言志”之后影响很大的诗学观点,为历代诗人和诗评家所重视。。1.”兴、观、群、怨”说孔子曾提倡弟子们学《诗》,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指出了《诗》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兴”、”观”、”群”、”怨”四大功能尤被后人重视。兴是指读《诗》所引起的美感享受。《诗经》中的人事物景往往能引起读者情绪上的波动,激发联想和想象,使人身入其境,浮想联翩,不觉融入其中,陶冶性灵,产生精神升华,这就是”兴于诗”,故修身应先学诗。观应包括观察诗中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人生、知识诸方面。”观”指出了诗歌的认识作用。《诗》可以群”,是指《诗经》在团结方面的作用。”群”即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之意。《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不仅指诗可以用来发泄怨恨不满情绪,而且也指从《诗经》中可以学习”怨”的方法,所谓”怨而不怒”、”诗贵温柔”、”怨而止礼义”,皆指”怨”的方法和尺度。2.”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孔子在篇中讲《六经》皆有作用,亦皆有失,关键在于取其有益而去其弊。孔子弟子说夫子”温、良、恭、俭、让”,可见他深于《六经》就《诗》教而言,目的是使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即去掉粗鄙刁蛮陋习,变得温柔笃实。孔子在总结学《诗》的体会时说:”《诗》三百,一言可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者,即张戒说的”不落邪思”。《诗》三百篇,在孔子的时代是用作教材,用于修身的,故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说的是《六经》之一的《诗经》的教化作用。四、诗歌本质学说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1.诗歌创作的主流意识反映积极的人生理念,表达健康的思想情调诗歌的言志功能,决定着诗歌的创作方向。中国诗歌创作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传统,这就是诗歌应当反映积极的人生理念和表达健康的思想情调。这是自《诗经》和屈原以来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意识综观中国诗人,基本上都是遵循”诗言志”的方向进行诗歌创作的。凡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无不用诗歌来讴歌理想,畅叙情愫。”诗言志”既为诗坛明示方向,又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深刻的内涵与强劲的动力。诗既适于言志,受儒、道两大传统思想的影响,诗人或抒用世之志,或寓遁世之怀,或进或退,总在支配着诗人的创作。志为诗之魂,中国诗史上许多激荡人心的佳篇,大都是言志之作,它们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另一方面,由于”言情”的提出,丰富了诗的内涵。”言情”既为诗情张目,为诗的抒情
化推波助澜,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坛。情志并茂,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2.”诗赋欲丽”与”缘情绮靡”说固然导致了诗坛的感情化倾向,使言志功能有所减弱,但作为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理论总结,对诗歌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自魏晋以来,诗歌的内容从较单纯趋于丰富,文辞从古朴趋向华美。如《赠白马王彪》七章,不再是《诗经》重章叠句的简单摹仿,而是刻画入微,意蕴层深,情感也是一章比一章强烈。唐人诗更是在诗艺上有长足发展,唐诗一方面纠正了南朝诗靡漫乏力的弊病,一方面又充分发展诗歌需要华美的特点,充分运用色彩、声律、铺排、层递意象组合等诗歌艺术技巧,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唐诗更具诗歌的鲜明特征和诗歌的艺术魅力。故”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等说,对诗歌进一步艺术化功不可没。而”知本说”与”诗与文之辨”对宋人诗的议论化倾向亦有纠偏作用。3.孔子的”兴观群怨”与”诗教”说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成为继”诗言志”之后具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使得后来的诗人直面人生,关注社会,自觉地用诗歌来反映民情民生,使下情能够上达。中国诗歌虽以抒情为主体;但因有孔子遗训,使诗人们有意识地用诗歌参政议政,因而中国诗歌反映出极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时代风貌。由于”诗教”说的影响,使中国诗歌避免了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体现出中国诗歌特有的含蓄凝炼、风流蕴藉的总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