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31 11:08:40浏览次数:53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内容摘要提升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给出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规模、技术、配套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船舶产业与造船先进国家在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为提升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关键词: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I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当前应重点引进影响造船的关键配套设备技术、配套设备制造中的关键配件技术。对于经过国家批准的技术引进给于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支持:对于引进重点技术的企业.鼓励企业在技术引进中进行开发创新,采取扣除研究试验经费后征税和提供相同数额的政府补助的方式进行支持。鼓励外资投向引进技术较难的船用仪器仪表和各种船用自动化电子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对于技术难度不大、设备价值不低的主机、甲板机械、发电机组等产品,仍要坚持采取引进技术进行国产化的方式来解决以提高国产设备装船率。4 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出了影响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结合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与韩日的比较分析,找出了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造船产量较低,船厂规模较小、综合技术水平差距明显、生产效率持续低下,造船成本不断上升、配套产业落后是当前我国船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对提升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7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参考文献:[1]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4):40-45.[2]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10-12.[3]汤维余,.造船材料.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社,1994(10)20-23.[4]吴润辉,船舶焊接工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6(5)10-14.[5]顾善明,.船用材料与加工工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3-4[6]龚海燕,造船工程管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9)5-6.[7].黄广茂,造船生产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3).[8]曹桂森,对我国造船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水运,2007,(10):27-288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目 录内容摘要............................................................................................................................I引 言................................................................................................................................11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及影响因素.......................................................................21.1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21.2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21.2.1 造船规模与能力....................................................................................21.2.2 技术水平................................................................................................21.2.3 造船成本与生产效率............................................................................21.2.4 配套能力................................................................................................32 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42.1 造船产量和造船能力小结构性矛盾突出.......................................................42.2 船型开发和设计能力薄弱...............................................................................42.3 产业链两头在外...............................................................................................52.4 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成本优势减弱...............................................................53 提升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63.1 加强造船能力的统筹规划................................................................................63.2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船舶企业集团的公司制度改造...................63.3 贯彻“国轮国造”方针...................................................................................63.4 加快建设我国的三大造船基地.......................................................................63.5 加快船舶工业技术的改造...............................................................................73.6 提高船用的配套能力.......................................................................................74 结论...............................................................................................................................8参考文献:.......................................................................................................................8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成功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由最初只能建造小型船舶和简单的散货船、油船和干货船等常规船型,发展到目前已经能够建造各型散货船、自卸船、油船、化学品船、滚船 /客滚船、液化石油气(LPG)船和液化天然气(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30 万吨级 FPSO 等高端产品。骨干造船企业的造船效率已由 21 世纪初相当于日本、韩国的 1/7~1/8 提高到目前的 1/3~1/4。自 1993 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新船订单、手持订单以及完工量 3大指标一直紧随日、韩两国,稳居世界第三,3 大指标的总量与市场份额稳步提高,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30 年的发展,我国业已成为世界造船业的主要力量。2007 年,全国造船完工量达 1800 万载重吨,占我国船舶工业早在 20 世纪 80 代初就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认真分析和研究船舶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状况,总结经验,明确目标,这对于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保证船舶工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随着中国加入 WTO 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将部分对外开放发展到全面对外开放,这就使船舶工业在新世纪发展的大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核心之点有三:一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必须同国际接轨,按国际规范和标准运作;三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和考验。这三大改变,深刻地影响着船舶工业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来提高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指导船舶工业更快、更好、质量更高的发展。1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及影响因素1.1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生产力、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是指在1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家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是指一国船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在国内外船舶市场上赢得订单,并持续获取适当利润或在市场恶化的情况下保持生存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生产、销售和盈利等几方面来体现。1.2 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几乎涉及到船舶产业内部和外部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2.1 造船规模与能力船舶产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比较突出的产业,特别是在高度一体化的垄断竞争型国际船舶市场上,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竞争,国际大型造船企业集团不断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达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1.2.2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船舶产业是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增加船舶研发经费的投入,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和船舶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有效的船舶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已成为各造船强国保持其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2.3 造船成本与生产效率造船成本的高低,关系到最后船舶价格的确定,这一方面很大程度地决定了造船企业最后利润的多少;另一方面,它也非常直接地影响到该国船舶产品在国际船舶市场上与其他国家船舶相抗衡的竞争力力。而生产效率对成本和交船期的长短有直接影响,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1.2.4 配套能力船舶产业被喻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建造一艘大船需要有 200 多个配套企业密切合作。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业是船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2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分,主要船用设备基本立足国内是降低成本、全面增强竞争实力、确保船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5)政府扶持。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家政策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船舶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明确的船舶发展战略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2 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1 造船产量和造船能力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我国的造船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与韩日相比.我国的产量和产能都相差甚远.占世界市场份额不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造船产能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3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低水平的造船设施过剩,大型高水平的造船设施不足。如与日本和韩国相比.我国建成和在建的 7 万吨级以上船台(坞)15 座总能力 331 万吨.韩国和日本分别为21 座和 30 座,总能力为 955 万吨和 1013 万吨,分别为我国的 2.9 倍和 3.1 倍我国建成和在建的 30 万吨级以上船台(坞)7 座,总能力 250 万吨.韩国和日本均为 14 座.总能力为 835 万吨和 800 万吨,分别为我国的 3.4 倍和 3.2 倍。在高度国际化的船舶市场中,各国船舶工业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船舶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韩国 5 家造船企业集中了造船产量的 99%,日本集中了 45%.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和集团化整体优势。在当今的世界船舶市场上,前十家大企业集团占据了近一半的份额。我国现有年销售额500 万元以上的船厂近 500 家(包括修船和船用设备厂),平均每个船厂产盘不到 1 万载重吨.约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 1/4 韩国船厂平均规模的 1/20。点多分散集中度低,未能形成一批代表行业水平的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是我国造船业的突出弱点。2.2 船型开发和设计能力薄弱在船型开发和船舶设计方面,真正属于我国自主开发设计的船型,大多数是普通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很少.只能开发、设计第二代化学品船、小型集装箱船、中小型 LPG 船、成品油船、多用途船等船型。由于设计水平的限制和船东的要求.不少技术复杂船舶包括 VLCC、LNG、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旅游船等仍然主要依靠国外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船舶设计技术和设计手段落后,造成设计周期长,成为影响我国船舶工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船舶建造技术落后是我国船型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船台利用率仅为日本的 20%一 25%人均造船量只为日本的 8%和韩国的 17%。目前日本、韩国和西欧各国已经广泛应用了现代造船技术.而我国还沿用比较落后的技术工艺。总体上看.我国船舶科技整体基础薄弱技术的研究、开发、储备不足,加上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由于科技开发投入的力度远远小于日、韩等国,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及生产制造技术均明显低于先进造船国家。2.3 产业链两头在外造船业对上游行业的拉动作用和下游行业对造船的需求没有充分体现在国内产业领域。造船是综合性制造业涉及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十几个行业和 360 多个专业和学科.因此,船舶工业能带动制造业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偏低,致使船舶工业对上游行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在国内产业领域.而是大部分作用在国外。建造一艘超大型油轮 (VLCC)国产设备只占4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11.7%(不含钢板):建造一艘 5600 箱集装箱船国产设备只占 222%(不含钢板);一艘 11 万吨油船国产设备占 32.3%(不含钢板,含主机)。相比之下,日本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为 97%.韩国 85%。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内配套企业在引进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消化、吸收、创新.没有把国外的技术变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上维修网点问题和船东指定船用设备.导致船用设备国产化率一降再降。这种配套落后于造船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船舶制造的下游行业主要是指国内外航运业。我国内河运输的造船需求比较有限,而在国际海运方面.我国海运开放较早。现有的外贸交易条件大多采取「OB 条款,决定了运输权掌握在买方手中使中国船公司在国际航运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国货国运“没有成为现实。同时我国早在 1988 年就取消了货载保留.相当大比例的货物,甚至包括战略物资、政府物资的运输.都交由国外航运公司承运使得我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客户—国内远洋航运公司,难以有足够的运力需求推动船队的发展。2.4 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成本优势减弱劳动工资低廉是我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而生产效率低下却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工资低廉的优势。在我国造船生产效率与国外差距没有明显缩小的情况下.造船成本却在持续不断地上升。由于长期以来这种成本不断攀升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加上生产效率提高缓慢,使近年里我国船舶工业的低成本优势已经荡然无存。3 提升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3.1 加强造船能力的统筹规划尽快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船舶工业管理体制,全面改善行业管理,加强行业规划、协调和监督.大力整治船舶工业发展中的“散、乱、差”现象,形成对内发展有序,对外竞争有力的格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形成全行业专业化分工体系。随着造船规模的扩张不仅要增加资产规模,更重要是提高资产水平。因此扩大造船规模必须与技术水平升级相统一。在迅速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要重点抓好高起点高水平项目的建设。5 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3.2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船舶企业集团的公司制度改造重点培植船舶企业集团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目前的两大集团刚从行政性公司转制过来.集团整体功能不强成员企业经营分散整个集团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集团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两大集团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规范运作逐步完善集团功能.使两大集团真正成为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成为各自集团的战略决策中心、投融资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通过公司改造,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雄厚国际竞争实力的世界级大型造船企业集团。3.3 贯彻“国轮国造”方针为了适应加入 WTO 后的新形势.国家应将针对国内造船厂的“国轮国造”方针发展成为针对国内船东的“国轮国造”、“国轮国订”、“国轮国购”的方针,妥善规划国家的车船购置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国内船东造国轮的政策。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积极培育国内市场,继续贯彻内销远洋船舶视同出口的政策推进买船与造船的统筹协作,促进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协调发展。3.4 加快建设我国的三大造船基地目前我国两大船舶集团的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这三个地区是我国造船中心应该根据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优化现有的造船企业布局。长江三角洲地区应以江南、沪东等骨干船厂为核心.环渤海地区以大连船厂、大连新厂为核心华南地区应以广船国际等骨干船厂为核心进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现有造船资源尽可能向骨干船厂集中。三大造船基地的建设应贯彻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三大造船基地可在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间进行工艺生产专业化协作。3.5 加快船舶工业技术的改造以市场为导向,高起点、高投入、有重点的加大船舶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优先把资金用于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先进造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国家应加强对船舶工业投资方向的政策性引导,安排一定财政资金、政策性贷款额度和一定的专项贴息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船厂现代化改造。对于大型骨干企业有市场有效益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应给于资金和贴息支持,并对所需的进口设备、物资.免征进口税、增值税。对于一般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也应给予有限发放贷款的支持。3.6 提高船用的配套能力国家要加大对主要船用配套设备企业技改投资的力度.尽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善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条件。加强船舶配套引进项目的规划和论证工作,着重在引进6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