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4]《中国旅游地理》答案
发布时间:2023-08-24 14:08:16浏览次数:3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旅游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旅游地理【0054】 B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总计 75 分。)1、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答:1、分布广泛: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单位,都有著名的旅游资源 2、集中分布于东南部:知名度高、开发效益较好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南半壁 3、呈明显的点状或带状分布:北京及河北省北部、关中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 区是传统的旅游资源密集分布区。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些旅游资源密集区域 4、旅游资源的分布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作为古代帝王行宫的骊山华清池,除了温泉等因素 外,距离古都西安不远,交通方便。2、简述自然地理背景的三级差异。答:1.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2.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3.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3、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答:1:基本层次:对陌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游览观光,国外称其为观光旅游。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旅游。消费水平高于观光旅游。 3:专门层次: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从事商务活动、科学考察、文 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宗教朝觐等。这种旅游行为不具普及性。4、简述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答:1、气候的地域差异,决定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的地域差异; 答: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 2、 3、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5、简述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答:(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1 -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 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 2 -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 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 40 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 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 130 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 3 -
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二、 案例分析(总计 25 分)案例阅读:华山抢险等事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发生多起因忽视对旅游容量的控制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首先在苏州园林中曾因游人过多导致有人被挤得落入湖中,假山也受损山西某地举行灯会时,游人数量大大超过预计规模,人们互相拥挤、踩踏,致使发生伤亡事故;其次在华山一条狭窄、陡险的山路上,人们拥挤得成了一道人体组成的墙,上不去,下不来,寸步难行。忽然有人从高处跌落,虽然第四军医大学的师生和其他游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抢救,依然有人伤亡。这就是“华山抢险事件”。由此可见旅游容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敦煌莫高窟的监测实验表明,如果 40 个人在洞窟中逗留 37 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过了正常含量的 6 倍。而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的水气的 67%,约 21 克水,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52.3%,约 4.7 升,在离开洞窟时将留在窟内,其所产生的酸性气体,必然会导致珍贵的壁画变色。请根据案例分析这些旅游景点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来解决旅游热点景区的容量问题。答:这些旅游景点出现了游容量超载问题 解决旅游容量超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有计划地分散客流 有计划地分散客流是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 减低旅游旺季的高峰流量, 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容量饱 和点之内。采取的有效方法主要有: 第一,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向潜在的旅游者陈述已经发生过的旅游超载现象及其后果, 并预测当年旺 季可能出现的旅游流量和超载情况, 从而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策行为。西方多年来的经验证 明, 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建议, 对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从控制旅游需求着眼 来避免旅游饱和与超载的发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二, 利用价格手段平衡旅游需求。当前, 国内大多数旅游者对价格仍然很敏感, 可以允许旅游地经 营者提高价格, 如门票、 食宿、 交通等费用, 直到不再出现整体性超载, 并在传播媒介中予以传播。还可以利用价格、媒介以及地理上的邻近性等, 将潜在的以超载旅游地为目的地的旅游者吸引到未饱和的旅游地去。 一个知名度不高的旅游地, 只要其旅游资源有一定的吸引力, 加上区位适当, 价格低廉, 完全可以 通过推销工作迅速吸引大量游客。 第三, 有计划地安排可能导致客流重大变化的各种大型活动和带薪假期, 使之与旅游高峰期错开。 如 果可能, 应将它们安排在旅游淡季。 第四, 对一些长期处于超载的旅游热点景区可实行限时开放或限量售票等办法解决旅游容量超载问 题。 (二) 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供给能力, 开发建设新的旅游地 旅游地的局部性容量超载分为两种情况, 对应的则有不同的空间分流措施。第一种情况是旅游地内 的部分景区超载, 而其它景区并未达到饱和。 这时可在超载景区入口地段设置限流设施, 一旦景区达到饱 和则停止进入; 或在景区入口地段收取附加的景区使用费, 一旦饱和也停止进入。第二种情况是景区内 部空间分流之后仍然超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旅游地容量仍有扩大的潜力, 应当尽快予以扩建。例如北 京颐和园的? 苏州街?和西湖部分建筑的开发, 极好地解决了颐和园的旅游容量超载现象。如果旅游地已 无扩建潜力或扩建后仍不能避免超载 , 则必须采取旅游地外部空间分流措施加以解决。对于旅游区域的 整体性超载, 有效的方法是开发建设新的旅游地。 其中利用旅游地之间的替代作用开发的新旅游地, 对已 超载的旅游地具有最为明显的空间分流效果。例如南戴河、 昌黎黄金海岸的开发, 即使本地的资源得到 了充分的利用, 又减轻了主要景区北戴河的旅游容量超载现象。 (三) 正确把握旅游推销时机当旅游地的旅游接待条件( 如交通、 食宿、 服务水平等)尚不完善时, 如 果盲目地进行宣传和推销, 不仅有失宣传的真实性, 而且会造成严重的旅游超载现象。 这种做法如果长期 进行下去, 必然会使旅游者丧失信心, 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 必须注意正确地把握旅游 推销时机。 (四) 妥善解决发展旅游业和当地居民间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 , 尤其是在旅游容量超载的情况下, 会 给当地居民造成诸多不便, 如交通拥挤、 物价上涨、 民族习惯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应靠发展地区经 济,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旅游就业机会, 增加旅游收入等来解决。同时应加强对旅游者关于民族、 宗 教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使他们遵守当地的生活习惯, 与当地居民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 总之, 在旅游地开发、 规划与管理中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 可以及早避免旅游容量超载的发生。旅游地规划和管理者在开发伊始, 就应该对旅游地容量状况与旅游地的目标市场有清醒的认识 , 使旅游- 4 -
地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协调运转。从长期的战略角度出发 , 各个旅游地只有妥善解决旅游容量超载问题, 才能长期稳定地保持旅游经济收入, 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