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0 15:06:38浏览次数: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它准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保证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最初提出,到最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间经历了鲜为人知的波折。一、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基本路线,或称总路线、总任务,也有人将之称为政治路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概念、界定内涵。但是,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对党要完成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在完成这一目标、任务过程中所要依靠的各方力量、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等问题的高度集中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的十三大制定完成的,但是它的形成并不是凭空而生、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它不仅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果的凝练和概括,同时也是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一)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的历史渊源1956 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也就是十三大明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中央曾先后制定了四条基本路线,这四条基本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其中前三条基本路线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
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第一条是中共八大路线,即“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后,同年召开了中共八大,在这次会议上对当前国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未来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等问题都做出了原则性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又重新划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途径。可以这样说,在党的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此,邓小平的评价是:“八大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很多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由于,这条路线初步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思想,我们可以认为这条路线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第二条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路线是 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从字面上来理解,这条基本路线仍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民众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状况的良好愿望与急切心情。但是,由于一味片面地鼓吹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导致了“左”的思想蔓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发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损失。正是由于这条路线在实践中遭受到了挫折,我们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过程中才能够充分汲取这条教训,把握住方向,避免了相同或类似错
误的再次发生。第三条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的路线”,这条基本路线是 1969 年中共九大正式确立的。由于,在这条基本路线是“十年文革”的产物,因此在表述中始终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核心内容,却完全忽视了一条基本路线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对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更是只字未提。九大召开后,在这样一条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第四条基本路线,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深刻总结前三条基本路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确立起来的,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发展轨迹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即,又针对拨乱反正过程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说明三中全会以来
的路线已经包含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只不过还没有明确的、严谨的、科学的概括。1979 年 9 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206 会后第二天,叶剑英同志在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上,再一次重申了这项任务,随后邓小平又进一步强调:“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我们现在的总路线”,“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纲领,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论,大会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这次大会提出的新时期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 年 10 月至 11 月,党的十三大做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强调这“是我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此论断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在此基础上全会通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自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党在社会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表述。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
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现代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从社会需要方面看,人民群众对满足其物质文化的需要给予厚望,从社会生产方面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都是比较落后的。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一)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党的基本路线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产物。纵观中外历史长河,任何一次社会的深刻变革无不是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起的。比如说:在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了切实挽救民族危亡、改革国家命运、实现民主自由,把深切的目光投注于西方,以期找寻到救亡图存的道路,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还是“民主共和”均以失败而告终。有鉴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才会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解放自己民族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并着手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再比如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果我们不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走过弯路,吃过大亏,进而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更不可能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二)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对于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与精确分析,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其路线、纲领的基本的客观依据和出发点。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又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得出了“自从一八四 0 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是在这条路线的引领下,中国革命才能获得伟大胜利。(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领悟。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现阶段的科学反映,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保证。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在及未来走向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本路线。参考文献:[1]新时代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J]. 周选亮. 先锋队. 2018(10)[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J]. 林凌. 开放导报. 2018(1)[3]加深对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J]. 徐鸿武,安咏梅. 科学社会主义.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