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测量
发布时间:2023-05-06 16:05:26浏览次数:162能力的测量一、一般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一类测验。智力是人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量人的智力,了解人的智力水平,对做好教育、医疗工作,合理选拔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力测验的由来 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测定人的智力,是古已有之的。在我国古代,刘勰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方法来考察人的注意分配;扬雄用言语和书法的速度来判断人的智慧,都具有智力测验的性质。19 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Gatton,1822-1911)设计了高尔顿音笛和高尔顿棒,分别测定人的听觉和视觉辨别力,试图通过感觉辨别力来估计人们智力的高低。 系统采用测验方法来测量人的智力,是在本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1857-1911)和医生西蒙(T.Simon,1873-1961)提出来的。比奈早年就从事测验的研究,曾花费二年时间测验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并于 1903 年出版了《智力的实验研究》一书。1904 年,比奈受法国教育部的委托,参加筹建研究呆傻儿童的委员会,并承担任务,研究一套测定呆傻儿童的方法,以便把他们从一般儿童中区分出来。1905 年,比奈在西蒙的帮助下,编制了一个包括 30 十项目的正式测验,每个项目的难度逐渐上升。根据儿童通过项目的多少来评定他们智力的高低。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一个量表: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rnon Scale)。 1908 年,比奈和西蒙对己编制好的量表进行了第一次修定。测验项目由 30 个增加到 58 十;测验的年龄由 3 岁到 15 岁,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项目为 4-5 个。191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L.M.Terman,1877-1956)将比奈—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修订成为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1937 年和 1960 年,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又经过两次修订,成为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标准测验之一。 (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一种年龄量表。它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下面是斯坦福—比奈(1960)智力量表的部分内容(表 10-1)。从表上可以看到,智力测验的项目是按年龄分组编制的;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都由 6 个项目组成,内容包括绘画、折叠、给单词下定义、判断词义、回忆故事、进行推理活动等许多方面;随着年龄的上升,项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加。 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来测量人的智力,首先要计算出人的智力年龄(mental age),简称智龄(MA),即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如果一个孩子只能通过斯坦福一比奈(1960)量表 5 岁组的全部项目,而不能通过 6 岁组的项目,那么这个孩子的智龄为 5 岁;如果他不仅通过了 5 岁组的全部项目,而且通过了 6 岁组的四个项目、7 岁组的三个项目、8 岁组的两个项目,而 9 岁组的项目一个也没有通过。这个孩子的智龄就是 6 岁 6 个月(计箅方法见表 11-2)。很明显,一个孩子的智龄越大,他的智力
发展水平就越好。 智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它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实际达到了那种年龄水平。早期的智力测验(如比奈 1905、1908 年的测验)就是用它来表示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的。但是,智龄的大小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否超过了另一个孩子。智龄相同的两个孩子,由于实际年龄不同,他们的智力是不一样的。为了将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还必须考虑智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并对个体的相对智力做出估计。特曼采用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心理学家施持恩(W.Stern,1914)首先提出来的。 表 10-1 斯坦福一比奈量表(1960 年)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常用 IQ 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关系。计算智商的公式为: 智商(IQ)= ×100 按照这个公式,如果一个 5 岁的儿童的智龄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同,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商就是 100,说明他的智商达到了正常 5 岁儿童的一般水平,如果一个 5 岁儿童的智龄为 6.6,那么他的智商就是130 了。智商 100 代表智力的一般水平。如智商超过 100.说明儿童的智商水平高;低于 100,则说明儿童的智商水平低。 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ratio IQ)。比率智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而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样,采用比例智商来表示
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渐下降。这是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是对个体智力状况的综合测量,只能给人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但是智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包含着各种结构成分。在同一人身上,智力的各个成份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韦克斯勒(D.Wechsler,1896-1981)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1955),适用于 16 岁以上的成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1949),适用于 6-16岁儿童;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1963),适用于 4-6.5 岁儿童。这些量表测量了范围较广泛的能力。 韦氏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表 10-2)。言语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和数学推理等;操作分量表包含的项目有:完成图片、排列图片、事物组合、拼凑、译码等。韦氏这一改进有明显的好处。应用韦氏量表,不仅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力),而且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不同侧面: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虽然有很高的正相关(+0.77 一+0.81),但用这两种量表测得的却是不同的能力。表 10-2 韦氏成成人智力量表举例 韦克斯勒还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离差智商(deviation IQ),提出离差智商的根据
是: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是按常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IQ=100;离平均数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数就越少;人的智商从最低到最高,变化范围很大。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 15。这样,一个人的智力就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的测验分数相比来表示。其中,公式为:IQ=100+15Z其中, Z= Z 代表标准分数(standard score),X 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 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 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因此,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以及他所属的团体分数和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就可很容易地计算出他的离差智商。例如,某施测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 80 分,标准差为 5,而某甲得 85 分,他的得分比他所在的年龄组的平均得分高出一个标准差,Z=(85-80)÷5=1,他的智商IQ=100+15×1=115。说明他的智商比 84%的同龄人要高;如果某人的得分比团体平均分低一个标准差,Z=-1,他的智商 IQ=85,说明他的智商只比 16%的同龄人高,而低于一般人的水平。 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例如,一个孩子在测验中的得分高于平均数 3 个标准差,那么,不论他的年龄有多大,他的智商总是148。同样,一个智力平常的儿童,他的智商总是 100。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弊病,但也存在问题。它容易造成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误解。例如,一个人的离差智商在 70 岁时和在 30 岁都是 100,而智力的绝对水平并不相同,70 岁时的智力应比 30 岁时的智力低一些。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一)特殊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提供了对人的一般能力的了解,这种了解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选拔和使用各种人才的迫切需要。在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下,人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形成了不同的实践领域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机械操作能力、音乐能力、艺术能力等。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度量这些能力,就叫特殊能力测验。例如,通过测定一个人对音调、音响、和谐、节律的感受和分辨,可以了解他的音乐能力;通过测定视觉阅读速度和手指灵活性,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打字能力;通过测定人对仪表的认读、空间定向、对仪器的理解、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判断和手指的灵活性等,可以判断一个人的飞行驾驶能力;通过测定一个人在调度、安排、意外处理、判断决策方面的表现,可以了解他的管理能力等。可见,测定特殊能力同样要对某种能力的结构成分做出正确的分析,然后、采取适当的手段来进行度量。 例如,西肖尔(C.E.Seashore,1939)编制的音乐能力测验,就是依据对音乐能力的分析编制的。(表 10-3)。
表 10-3 音乐能力测验内容 西肖尔根据以上的分析,列举了 5 方面的测验项目,分别测量辨别不同音强、音高的能力,测量时间、和谐、记忆、节律方面的能力。 特殊能力测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对职业定向指导、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有重要意义。但这种测验发展较晚,因而测验的标准化问题尚未得到较满意的解决。 (二)创造力测验 在进行一般能力即智力的测量时,人们相继发现,在智商较高的人群中,智力和创造力之间几乎没有关系。这提出,创造力不等于一般智力,因而编制创造力测验也就成为必要的工作了。 创造力测验不同于一般智力的测验。智力测验的内容一般为常识性的,并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因而测量的结果主要反映个人的记忆、理解和一般的推理能力。而创造力测验的内容,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问题的答案也非唯一和固定的。 以华莱奇和科甘(Wallach&Kogan,1965)的一项研究为倒,他们用一系列的测验测量了儿童思维的流畅性:①尽量说出几种常见东西的用途,如鞋子、软木塞等;②尽量说出一对物体相似的地方,如火车与拖拉机、马铃薯与胡萝卜等;③尽量列举一个抽象范畴所具有的各种实例,如圆形的东西有水珠、皮球、盖碗等;④在看到某个抽象的图形或线条画时,尽量说出你所想到的意义。 研究者记录了儿童所做出的反应数量和具有创造性的反应数量。通过这两方面的度量,就可以了解儿童思维的流畅性与独创性。 巴朗(F.Barron,1981)曾设计了一系列的测验,研究那些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测验包括:解释墨迹图;用彩色方块拼图;在一个微型舞台上创造一种舞台设计;完成一些未画完的图画;说明自己对图片和图案的艺术爱好;根据随机抽取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尽量编出词汇众多的故事。
从这些测验发现,富于创造力的人都喜欢复杂的、不对称的、生动的图画。在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和进行拼图时,都是这样。在墨迹测验和符号意义测验中,他们都喜欢做出不寻常的反应。下面是图画完成测验的结果。其中左侧是一般人的反应,而右侧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反应。从图上看到,有创造性的人所完成的图画比较复杂,而且是非对称的。这和一般人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别。 除上述测验外,还有多种创造力测验。下面列举的是各种创造力测验中所用项目的一些例子。 1.不寻常用途(Guilford,1954) 对下列物品,把你所想到的用途尽量地说出来。 A.牙签 B.砖 C.曲别针 2.后果推测(Guilford,1954) 如果国家和地方的法律都突然被废止,请你想像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3.故事结尾(Getrels&Jackso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