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发布时间:2023-05-09 14:05:53浏览次数:124教育科学研究概述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类型(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基于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基础上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的研究目的来区分的。基础研究属于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又称为基本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领域中未知的东西,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如对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本质的研究都属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将教育理论中揭示的规律或者法则运用与教育实践,据此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只是相对而言,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有的研究课题往往间距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目的,因而被称为应用基础研究。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根据研究的范式来进行分类的。 定性研究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主要研究工具,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质的角度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解释等思维加工,以达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一种研究活动。定性研究的主要特征有:(1)定性研究一般基于解释主义的理论,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再现当事人的视角以及他们看待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方式,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中构建理论。(2)定性研究的研究情境是自然情境,研究者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3)定性研究以描述和解释为主;(3)定性研究关注研究过程,必须对研究过程予以详细记载和报道。关注研究者本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4)定性研究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5)定性研究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当事人如何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以及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预定的假设的一种研究。定量研究的主要特征有:
(1)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看法,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实在,主体可以通过理性的工具认识客体。(2)定量研究的研究情景一般是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需要研究者预先对研究环境进行控制与安排。(3)强调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计算事物的“质”。(4)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5)强调采用实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获取资料,企图使研究的结果对同类问题作广泛推论。 3.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是根据教育研究的范围划分的。 宏观研究是指把教育视为社会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并对教育与其它要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就是宏观研究。它是在教育与社会关系最一般的意义上所做的全面论述。由宏观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可重复性的特点。 中观层面研究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在某种机构(如学校)进行的活动,在这些机构里进行的所有有关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活动,成为中观研究的内容。 微观层面研究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微观研究。 4.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 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展的地点、资料搜集的主要方式划分的。 书斋式研究是指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又称为文献研究。这种研究适合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在书斋式研究中,研究者与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直接接触的,而是实践的旁观者和思考者。 现场研究是指在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在现场研究中,研究者要亲临活动现场,通过直接的观察、访谈等,对和教育实践直接相关的人、事件、活动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现场研究适合于了解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在现场研究中,研究者与实践的接触是直接的,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相。 5. 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数量来划分的。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对象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可以是个别学校、个别学生,也可以是一节课……此类研究可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详实可靠的资料,针对性强,但其代表性较小。个案研究的目的不是追求研究的普遍价值和能否推广,而是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对象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个案研究关注个案的具体情况,发展的动态过程。个案研究有助于教师通过鲜活案例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很适合教师运用。 成组研究是对多数的对象(又分为大样本和小样本)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数量多,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处理,易得出科学结论,但不便对个别对象深入研究。这两类研究常结合使用。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一)人文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文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鲜活灵动的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满足一定的伦理道德要求,尤其是研究者以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时更要注意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要保证研究方式的人文化,要使我们的研究对象免于伤害;第二,教育科学研究和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科学研究重视人的意志和价值标准,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规律以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目的旨在“为了人”;第三,虽然提倡教育研究中研究者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但是教育研究过程的始终仍然会深深地打上“人”的烙印,研究者的个人经历、感悟体验、生命哲学等都会对研究的结果和解释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教育研究是“人化”后的研究,不同的教育家的教育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虽然有共性,但是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带有研究者个人专属气质的个性特征。 (二)复杂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和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复杂关系。第二,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多因素、多结构、多层级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第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复杂的,教育现象横亘古今,囊括中外。教育问题更是弊病丛生。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可能是问题之最。
(三)教育性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这主要反映在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上。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研究活动,它被深深地打下了“教育”的烙印。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往往是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或者学生的某些属性,或者是教育过程和总的某些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要素。第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通常是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实施,以使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第三,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通常是为了揭示教育活动的某些规律,这使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紧紧围绕教育而展开。 (四)实践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源泉和动力来自于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结果大都是产生教育理论,但这些理论也必须指向实践,要提高实践的效率,改善实践的质量。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研究者必须思考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否适应实践,在进行数据收集时,研究者需要充分深入教育实践收集真实的数据,在思考研究结论时,也要考虑理论的实践适用性。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性使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必须正确对待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研究成果与普遍性原理的关系。即如果将特殊条件下取得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概括为普遍性原理,表面上看,似乎提高了结论的确定性和概括度,实质上是削弱了应用研究的科学性。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说明获得这一结论所依赖的条件,说明它可以推及的范围。此外应用性研究还应注意避免研究结果停留在一般性的定性分析上,而缺少使它进一步的操作化,因为应用性成果重在应用,重在推动教育实践。 (五)系统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层次性,这是由教育活动层次性所决定的。二是每一研究过程的系统性,即每一研究过程大约都要经过:确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整个研究过程是系统地、有序地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要求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认清自己所研究课题在教育科研中的位置、作用,并依此认识,不断扩展自己课题的深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层次。同时它还要求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在每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的科研精神,这是通过科研活动得出科学结论的必要保证。
(六)复合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复合性主要指的是教育科学研究主体是由来自不同群体的人员构成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研究人员,一部分是来自一线的教师(管理人员)。这两部分研究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专业研究人员无论从事基础研究,还是从事应用研究,都需要接触实践、了解实践;来自实践一线的教师(管理人员),也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实践人员不像生产线上的工人,只要能读懂图纸,掌握操作工序和技能就能完成生产任务,因为再具体的教育理论,也不能代替教师对进行中的教育活动的主动判断和策略选择。正是教育实践的生成性,要求教师工作富有创造性。成功教师的实践和其中所包含的对教育的理解与创造,是教育理论的重要资源。”当代社会,对教育实践者参与教育研究给予了高度认可,这既是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享有职业的专业声望的客观依据。三、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教育科学研究包含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确定、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报告五个主要的步骤。一般来说,这五个步骤在时间序列上是依次推进的,由此形成一个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一)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拟定 教育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选题。选取了好的研究课题,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将该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优化。那么,什么是好的研究课题呢?好的研究课题,是指有意义的、并且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就始于问题的提出,但科学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往往是引出更深的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展开,导致科学研究的步步深入,推动科学的发展。这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可以说,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入的历史。对研究者来说,发现和提出一个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本身就是认识的成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首先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性的或紧迫性的问题,抓住教育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来研究,立足于研究实际问题,探究内在规律,追求教育真谛。慎重地选取研究课题,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是重中之重。科研课题方案就好像一项工程的蓝图,其设计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成功与否、水平高低。那么,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呢?教育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是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元素按照研究的内容、要求和客观现实构成的一个包含时间安排序列、人员活动序列、信息传递序列等方面综合相关的合理系统,是研究人员为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工作。一个好的教育科研课题设计,对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实施和展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搜集 当研究方案设计完成后,资料搜集就是实施研究的重要基础环节。简单地说,搜集资料就是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这里的研究手段不仅包括文献研究,更主要的是包括各种实证研究,诸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通过这一环节的研究搜集到资料,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特别是为研究之初的假设提供必不可少的论证依据。 (四)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分析 对搜集到的教育科学研究资料还需要进行分析。这里不仅要运用理论思维分析通过定性研究搜集到的资料,更要运用统计手段分析通过定量研究搜集到的资料。所谓研究资料的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和思辨的方法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研究,以揭示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特点,揭示资料本身蕴含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五)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 “有了好布料,不等于有了好衣服”。把教育研究结果第一手材料变成研究报告,还需要进行思维加工和文字加工。对于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如果这最后一个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再好的研究也得不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有效推广。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过程是实践操作的概括过程、理论思考的提炼过程和整体研究的反思过程。因此,研究者在撰写科研报告时要有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严密的方法,而报告本身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可读性几个特点,以使最终教育科学研究报告能将研究结果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呈现给教育工作者和有关教育部门。四、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对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领域中的任何进步都应归功于教育科学研究。没有研究便无所谓进步。研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依据,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育质量 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按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都来自于教育科学研究。事实表明,离开教育研究去抓教育质量,往往是徒劳无功,甚至是事与愿违。教育研究是揭示教育规律的有力武器,有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就可以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教育实践,避免教育工作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发生,减少盲目性,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全面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人类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也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越来越关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会聚焦于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种按照预期的要求来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尝试,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是一项教育变革的系统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对教育现状作准确的分析,对改革措施进行周密论证。没有分析研究的改革。只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冲动。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事业更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育改革不是凭空进行的,教育改革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科研成果为指导,换言之,教育科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为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反映教育规律的可供人们应用的知识,从而改变旧的应试教育下的知识观、人才观、评价观,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质量观、教育评价观,构建现代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操作方式等,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合理有序科学地进行,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 (三)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育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基础,它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
信息、理论和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处于教育改革阶段,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很多,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光凭经验显然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教育研究的成果。正常的顺序应是研究在先,决策在后,而不是先作决策,再为决策的合理性寻找依据。 (四)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 巴甫洛夫曾指出:“科学是随着方法学上获得的成就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了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教育科学理论也是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而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对教育现象及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且可以对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价值、研究伦理、研究规范、理论的概括性等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进而丰富、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前进方向。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可以提升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和特点,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以教育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降低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低效和无效教学。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教育知识,学习教育理论,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教师可以提升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升人际交往、协作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六)促进学生的科学培养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教师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所发现到的科学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实践中能够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