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2《汉隶临摹与创作》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16浏览次数:13
0662《汉隶临摹与创作》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汉隶临摹与创作》是关于隶书基础理论与技法的学科,是书法学的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书法学,《汉隶临摹与创作》是核心课程之一。《汉隶临摹与创作》与书法学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隶书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之一,是书法学理论的一大重要支柱。本课程主要包括楷书的理论与技法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解隶书的概念、特点、产生、发展以及隶书名家名作。技法部分主要对经典隶书作品进行临摹讲解。(1)本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考试形式:闭卷。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 50%。(2)题型说明题型一:选择题(4 分)题型二:填空题(6 分)题型三:名词术语解释(10 分)题型四:简答题(20 分)题型五:解析论述题(30 分)题型六:隶书经典作品临摹题(3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一、汉代隶书分类汉代隶书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墨迹类和刻石类。 墨迹类:作品主要有《居延汉简》、《武威仪礼简》、《甘谷汉简》、《永寿二年朱书陶瓶》等。刻石类:(1)碑刻:代表性作品有《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鲜于璜碑》、《孔宙碑》、《华山庙碑》、《史晨碑》、《衡方碑》等。 《北海相景君碑》,简称《景君碑》,刻于东汉汉安二年(公元 143 年)。碑原立于山东济宁任城县,后移至济宁县学,现藏济宁市博物馆。碑文记载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的门生故吏在其殁后为其歌功,颂德之事。梁启超《碑拓跋》评云:“其书势遒含篆意”。“始见波磔,然字体犹作长方,用笔遒美圆劲。”《韩仁铭》全称《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东汉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十一月刻。石原在河南荥阳,金正大五年(公元 1228 年)被荥阳令李辅之发现。清康熙年间曾一度佚失,后被重新发现,移置荥阳县署,1925 年迁置荥阳第六中学内。碑文记述韩仁为官的政绩,韩仁不幸短命,上级下令地方以少牢祠之,以示褒扬。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评:“以疏秀胜,殆蔡有邻之所祖。”杨守敬评云:“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当在《百石卒史》(乙瑛碑)之上。”《朝侯小子残碑》简称《小子残碑》、《小子碑》。清宣统三年 (公元 1911 年)在陕西长安县出土,初藏西安原姓家,又归阎甘园,后归天津周季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已残,无刻碑年月。因首行有“小子”二字,故名。碑阳隶书 15 行,行 15 字,碑阴存10 字。端严之中又存在着许多变化,规整中又能见到生动之处,故而能在众多汉碑中立足,其品格虽不高古却也绝非流俗。三、临摹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其次双钩蜡本,须经意摩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姜夔《续书谱·临摹》第世之学者,不得其门,从何进手?必先临摹,方有定趋。—项穆《书法雅言·取舍》三、重点习题一、选择题1.属于隶书成熟期的作品是: A.《侯马盟书》 B.《乙瑛碑》 C.《青川木牍》2.《尹宙碑》石刻位于:A.陕西省 B.山东省 C.河南省二、填空题1. 东汉刻石包括( )和( )两类。这时的隶书完全摆脱了篆书的影响,形成了全新的个性面貌。大量东汉刻石以鲜明的个性,昭示着隶书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2. ( )与《石门颂》虽相差 26 年,却朴茂雄逸如出一人之手笔,所以有人认为是《石门颂》的姊妹篇。3. 隶变,是现实生活对文字字体和书体演变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要求。隶变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和( )两种。三、名词术语解释1.西狭颂2.杨淮表记四、简答题1、谈谈东汉隶书的风格特征五、解析论述题1、以《礼器碑》为例谈谈隶书的一般结构特点。2、《石门颂》的线条特征六、隶书经典作品临摹题 四、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C二、填空题1.(碑刻)和(摩崖)2.杨淮表记3.(渐变)和(突变)三、名词术语解释1. 西狭颂答:《西狭颂》亦称《李翕颂》、《惠安西表》。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刻。为隶书摩崖刻石,20 行,每行 20 字。现存甘肃省成县天井山。此刻篆意极浓,许多字完全用的是隶书的笔法,篆书的结字。其用笔方圆间杂,而以圆笔为主,结体方整,波磔敛而不放以篆意入隶,和谐多趣,气势沉雄,宽博厚重。其浑穆的气象,开张的体势,遒劲的笔力集中体现了汉人博大的胸怀和汉隶高古雄厚、苍劲遒迈的风度。2. 《杨淮表记》,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刻。黄门卞玉撰文。内容记述杨淮及从弟杨弼仕迹并称羡其开石门之作为。原石在陕西汉中褒谷石门西壁石门颂的南侧。摩崖隶书 ,7 行,行 24 至 26 字,共 173 字。1971 年移入汉中博物馆。此刻与《石门颂》虽相差 26年,却朴茂雄逸如出一人之手笔,所以有人认为是《石门颂》的姊妹篇。其天真雄放,浑厚古朴,潇洒野逸之风格,在汉代碑刻中独具特色。字体大小参差,外形随意,横斜不拘虽有直行,亦作揖让。因势谋篇,随形布局,自然变化,无拘无束,成为汉隶中尚意之作的典型。四、简答题 1、答题要点:写出东汉隶书的不同风格隶书风格,注意不同时期的把握。2、谈谈东汉隶书的风格特征?东汉是隶书的成熟时期,东汉留存下来的碑碣数量很大,隶书风格丰富多采,有的秀丽多姿,有的粗犷厚重,笔法多样,所以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东汉时期留存下来的碑刻据不完全统计约 170 余种,现分类 简介如下:第一类,雄强博大,浑厚古朴。此类碑刻的书法,结体宽博,笔画厚重,笔力雄强,布局茂密,气势磅礴,古朴有趣。如《祀三公山碑》,是东汉时期最早的一块碑,书体多直线,但有篆书萦带笔意,运笔自由,尚处于篆隶过渡阶段,气格博大,雄伟古朴。 第二类,方正端直,劲健峻拔。此类碑刻的结体虽有大小错落,但总的方正劲直,笔画挺拔,以方笔或方圆并用为主,起收笔劲利峻爽,圭角森严,风骨凌厉朴茂。如《张迁碑》,此碑书法水平较高,结体善于变化,笔法丰满,章法虚实错落。再如《乙瑛碑》,现藏于曲阜碑林,是汉名碑之一。结体严谨,收放适度,纵横协调,笔画劲直,线条平正转折奇变,“口”字成偏斜角,赋有装饰趣味,挺健华丽,是学书者的重要范本,适宜于初学隶书。第三类,法度森严,秀丽多姿。重法度,重规范,或纤劲有力,或秀丽姿致,奇姿多态但都在规范中变化。如《曹全碑》,现藏于西安碑林。结体严谨收敛,甚有规矩法度,笔画伸展而有姿致,秀美遒逸。对此碑,历来评价很高。如清万经说它 “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退谷认为“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第四类,舒展峻拔,飘逸洒脱。此类书体结构舒展,自然率意,笔画方折峭拔,纤劲飘拂,笔势放纵。如《石门颂》亦称《杨孟文颂》,摩崖类隶书,原在陕西褒城县褒斜谷石门崖,现移至汉中博物馆。书体宽博舒展,气势宏大,用笔圆劲自然,含蓄蕴藉,挥洒自如,奇趣跌宕,独具风格,被誉称为“隶中草书”。五、答题要点:答:以《礼器碑》为例,从因字立形、各自成形、偏旁错落、形断意连、点画避就、变化生新六个方面去分析隶书的结构特征: (一)因 字 立 形隶书的体势多取横势,波磔分明,八分舒展,所以有人就误以为隶书每个字都必须写成扁的,这种不顾字形特点和点画多少,强行为之的作法,是由于观察上的视觉误差而造成的错觉。应该按字的形体和笔画多少,顺乎自然地去处理,让其有长短、大小、高低、斜正的变化,这便是因字立形。如《礼器碑》中的“节”、“王”两字 ,一长一短,顺其自然;又如“图”、“眇”二字,一个方正,一个斜侧,不失其法。各有各的形体,各有各的姿态。 (二)各 自 成 形 隶书结体不但要求每个字的重心平稳,而且要求一个字中的偏旁均能独立存在,不倚不斜。这是由于隶书是从篆书独立偏旁演变而来的缘故。如《礼器碑》中的明、姓、意、颜等字,上下左右均能独立成形,合这样组成一个字就更显平稳了。分也美,和亦美,给人以端庄、朴厚、典雅的感觉。 (三)偏 旁 错 落 隶书的偏旁既能独立成形,而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如《礼器碑》中的阳、出、期、君等字,或左右错开,或上下区分,各具姿态。如阳字,左右大错,险中取胜;出字内外有别,对称美观;期字左右错开,又上下错落,以散取胜。君字夸张横和波挑,而将口字缩小,别具特色。 (四)形 断 意 连汉字每个字的结体都是由点画连续书写而成的,因此,在书写时就产生了运笔的笔势,点画之间也就有了呼应。隶书的点画呼应和楷书一样,笔断而意连,似断还连,形断而神连。虽然没有象行草书那样的牵丝相映,但精神意趣却是紧密相连的。笔画之间毫不孤立,而是呼应相顾,配合默契。所以,我们在临写隶书碑帖时,一定要注意笔势的往来,注意笔画间的呼应关系。(五)点 画 避 就 要使每个字都写得具有不同的形态,就要讲究点画间的避就关系。在隶书中,点画的避就有较多的表现:如下图中的竭字,左旁小而上移以让右;敕字右旁的力小而向下,以让左旁;授字提手旁窄而左展,以让右边的受字;颖字左旁下部的禾字左部小而让右。皆穿插避就,和谐自然。(六)变 则 生 新 隶书结字又用笔画的增减和字形的变异来变化,丰富多样,神奇妙美,《礼器碑》便为典型代表。如下图所示:在字省去左竖;铭字左旁金多而繁,右旁名减而缩;备字左右拉开,且用异体变写;琦字将右上部的大字异变为立字,而且左右拉开,疏散夸张,使人耳目一新。2、对《石门颂》用笔特点的阐释,可以从用笔构线所产生的力量感、厚重感、立体感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力量感和厚重感是《石门颂》线条美构成的主要因素。线条的力量感构成,是一种视知觉对审美感官的作用,力量或者说力度在书法这里,并非指物理状态中的以“牛”来计量的力量属性,而是一种诉诸于线条的主观感受。从书法形态学和书法美学上对《石门颂》的线条美构成进行分析,首先即是对力量感的分析,《石门颂》的力感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线条质感与金文接近,较好的继承了篆书笔法,篆籀之气很足。线条以细劲、苍茫为主,在书写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笔与纸的充分摩擦,使线条劲色而富有韧性。《石门颂》中线条力量感的第二个表现在其收笔上,我们发现,在《石门颂》的点画中,我们很难在范字的末画上找出尖出挥运的痕迹。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中称之为“蓄势”,这是构筑线条力量感的又一重要方面。从线条而论,《石门颂》线条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即使是颇有隶书意味的雁尾之笔,《石门颂》无不给人以内蓄之势感,不拖出就意味着蓄而不发。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力的昭示,是力量蓄积之交汇处。《石门颂》的第三个力感表现即在于行笔之中。《石门颂》行笔不激不励、缓缓而来、徐徐生发,何等从容与自信,力感也就是在这般从容与自信中产生于线条之中,这同样是一种内敛之力,与“蓄势”有着同样的哲学内涵,学人称之为“君子藏器”。正因为有了这般力量感的线条构成,才会产生出《石门颂》线条的博大、厚重和立体的审美特点。说《石门颂》在线条的表现上的成功,我想其根源主要应该归结为点画线条这样的美学构成从例字上看,我们随处可观,至于线条的趣味感,则更是满刻皆是,如“为”、“君”、“命”等字。我们欣赏和学习《石门颂》的用笔,就应该首先在力量感上、厚重感、立体感和趣味感上对其进行把握。在线条风格的归属上,《石门颂》不仅有着古隶在用笔上的简捷和随意性,而且还有圆润凝重类于篆籀体势的线条气质。比如在《石门颂》的线条中少有雁尾而具掠雁的态势,这便是最好的说明。从体势与线条表现的抒情性上看,《石门颂》是偏于率意之趣的。六、答题要点:注意对照临本,观察仔细,注意细节部分的把握。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2)摩崖:代表性作品有《西狭颂》、《刘平国摩崖刻石》、《杨淮表记》、《连云港界域刻石》、《大吉买山地记》等。(3)其它刻石:此类内容丰富,代表性的有《山东莒南孙氏石阙刻字》、《王平君石阙题记》、《幽州书佐秦君石阙》、《高颐阙》、《熹平石经》、《武梁祠画像题记》等。(4)墓志、石人石兽、汉砖、汉瓦题字等,则有《延熹五年砖》为代表。二、汉隶分类及书艺特征 东汉时期,树碑刻石成风,隶书大盛,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汉代碑刻及摩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陕西地区,大量汉隶名碑现今保存于山东泰安的岱庙、曲阜的孔庙和陕西汉中博物馆及西安碑林。至今为止,出土发现的汉隶碑刻有 400 余种,现在仍有不断出土。汉碑留存数量之大,风格之多,可以和唐碑及魏碑墓志相比。而最奇者还在于汉碑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就是说汉隶碑刻书法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澍所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学隶须从汉碑入手,取法高古”,这是许多隶书名家的经验之谈。在学习中,我们要取法汉隶,就要对汉隶有所了解,从分析不同的风格流派入手,真正理解汉碑的博大精深和雄浑高古。关于汉隶的分类,历来观点有所不同,但大致都从总体风格入手,来详细划分汉隶的类别。1、平直端稳、应规入矩汉隶中有不少平直端稳,应规入矩的碑刻,著名的如《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熹平石经》、《张景碑等》。此类汉碑的书风特点是规矩森严、端庄典雅、八分取势、华丽秀美,是典型的汉隶书风纯熟期的作品。这类汉碑代表了汉代隶书的规范典型是初学者习隶入门较理想的范本,入手快,易成功。代表作品:《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熹平石经》、《张景碑等》《礼器碑》亦称《韩敕碑》,全称为《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 年)立。此碑四面刊刻,碑阳、碑阴、碑侧都刻有文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礼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笔画瘦劲挺拔,波磔肥厚,结体富于变化,体势典雅,遒劲灵秀字形长短、大小、宽扁富有变化,生动奇逸。《华山碑》全称为《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 年),刻立于陕西华阴县华山庙内。隶书 22 行,每行 38 字。碑额有篆书 6 字。此碑据考证为郭香察所书,是著名的汉碑之一。此碑用笔遒劲灵秀,极尽变化,结字匀称,端庄秀丽,极具装饰性。 2、舒展华美、烂漫多姿汉隶极讲夸饰,左波右展,烂漫多姿,装饰味极浓。这一类汉隶名碑有《曹全碑》、《孔宙碑》、《韩仁铭》及《武威汉简》等。此类碑刻充分表现了汉隶的八分特点,既讲规矩,又具变化,华美飘逸,神韵超然。代表作:《曹全碑》、《孔宙碑》、《韩仁铭》《武威汉简》《曹全碑》全称为《汉合阳令曹全碑》。东汉灵中平二年(185)由王敞等人镌立。碑原在陕西省合阳县,今存西安碑林。此碑在汉隶中别为一体,字形平扁匀整,用笔方圆兼备,流利婉畅,美妙多姿。此碑书法秀逸遒丽,笔致翩翩,若国画中的兰叶,修长柔美却又遒劲飘逸,以圆笔为主,体势扁平,左舒右展,秀逸中出之以遒劲,流畅中含有沉稳,学隶者不可不知。《孔宙碑》全称为《汉泰山都尉孔君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七月刻立,为孔子十九世孙孔宙的墓碑。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隶书,15 行,每行 28 字。碑阴 3 列,每列 21 行。此碑书法端庄挺秀,别有风姿。行笔沉稳中又具飘逸夸饰之变化,点画舒展伸张,风度自然。结体紧凑,疏密和谐,风神逸宕,笔势超远。 《华山碑》全称为《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 年),刻立于陕西华阴县华山庙内。隶书 22 行,每行 38 字。碑额有篆书 6 字。此碑据考证为郭香察所书,是著名的汉碑之一。此碑用笔遒劲灵秀,极尽变化,结字匀称,端庄秀丽,极具装饰性。《韩仁铭》全称为《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十一月刻。隶书,8 行,每行 18、19 字不等。现存河南省荥阳县。此碑书法遒丽舒展,结字疏朗宽博。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中讲求笔势的变化。 《汉武威仪礼简》后来出土的竹简、木牍和帛书,是古代人亲笔所写,未曾经过雕凿,是秦汉隶书的重要代表。汉简隶书尤以《武威仪礼简》为代表。此为西汉晚期的隶书木简共九篇,469 枚。这些木简虽不是一人所书,但书风却基本统一,严整规范中具有生动的变化,是成熟的汉隶作品。在结体上巧妙地使字的重心向左偏移 ,而使右方空灵宽阔,以利于向左向右出锋。左收右放,左顾右盼,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用笔中锋、侧锋交替使用粗细方圆极具变化,朴拙洒脱,娴熟自如,神韵清逸,多为后世学隶者所师法。3、斩截方正、雄强茂密斩截方正的汉碑,雄强茂密,别具一格,和圆笔类汉碑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对后来北魏方笔楷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类方笔汉碑著名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 阁颂》和《封龙山颂》等。此类汉碑隶书方笔多而明显,精神外耀,丰茂劲挺,斩截爽利,端严厚实。代表作:《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郙阁颂》、《封龙山颂》《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明初出土,原在山东东平县,现存泰安岱庙。15 行,每行 42 字。碑阴三列,上 2 列 19 行 下列 3 行。碑额有篆书 12 字。此碑书法以方笔为主,立汉碑方笔之典范,为著名汉碑,风格雄强茂密,朴拙厚实。用笔方直多变,横竖画起收皆切以成方,棱角森挺,取势平直或略带歪斜,拙厚中显灵动,朴实中见神情。结字多变,字形呈上宽下窄之势,偏旁大小错落,以奇取胜。章法疏阔,气势雄伟,格调高古,逸趣横生,对后世习隶者影响很大。《鲜于璜碑》全称为《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立。现存天津市博物馆,是解放以来新出土的保存完整,字数最多的一通汉碑。隶书,碑阳 16 行,每行 35 字,有界格。碑阴 15 行,每行 25 字,界格不很明显。碑额有 10 字阳文篆书。此碑与《张迁碑》风格相近,是汉隶中典型的方笔精品。字体方正遒劲,笔势浑厚凝重,锋芒含蓄沉着。结字严谨茂密,古朴壮美。字形长短不拘,大小由之,不为界格所限,生动自然,沉稳朴茂。《衡方碑》全称为《汉故卫尉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立。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郭家楼,现存泰安岱庙。隶书,23 行,每行 36 字。此碑为汉隶鼎盛时期的作品,以方正朴茂,古拙厚实,沉郁凝重著称。用笔方圆得势,多含篆意,收而不发,力含字中,自然古拙。 《郙阁颂》全称为《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东汉灵帝建宁五年(172)二月刻。为摩崖隶书刻石,与《汉石门颂》、《汉西狭颂》,并称为著名的汉代“摩崖三颂”。隶书 ,20 行,每行 27 字。据南宋洪适《隶释》所记,《郙阁颂》为仇靖所撰,仇绋所书。此刻原在陕西省略阳县西 25 里的郭家地嘉陵江西沿岸,距水面 8 米左右。此刻用笔方圆兼施,而以方笔为主,棱角森挺中又见厚拙圆润。笔道于横平竖直中显粗细、起伏变化。字形取正方外满,丰腴浑厚。继承了汉篆体方笔折、庄严朴厚的优秀传统。其章法均匀齐整,在凸凹不平的摩崖石面上更显一丝不苟,朴茂雄深,被誉为“隶中之篆”。4、奇险峭拔、雄放姿肆汉碑风格多样,一碑一奇,确无虚言。在大量汉碑中个性张扬,独具风貌,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奇险峭拔,雄放姿势一类的隶书名作,如《石门颂》、《大开通》、《杨淮表》《西狭颂》及《莱子候刻石》等。这类汉碑除了年代较早的西汉新莽时的《莱子侯刻石》外,其余皆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摩崖刻石,而且都集中在陕西南部一带。代表作:《石门颂》、《大开通》、《杨淮表》、《西狭颂》、《莱子候刻石》 《石门颂》全称为《汉司隶校尉杨君石门颂》,又名《杨孟文碑》。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刻于陕西褒城褒斜道石壁,现存陕西汉中博物馆。此刻为摩崖刻石,隶书 22 行,满行 31 字。内容记载杨孟文修茸石门栈道之事。《石门颂》为用笔沉稳,圆入圆出,遒劲细健,入石三分。笔势圆劲纵放,结体洒落自然,遒古婉蜒。介乎于碑、简之间,用笔圆劲,不事雕琢,天真质朴,如简牍帛书;但因其书于崖壁之上,碑高近丈,气势宏大,绝非简帛所比。写来自由率意,无拘无束,夸张随意。长短不拘,大小由之,巧夺天工,姿肆奇异,烂漫雄放。自由、奔放、朴拙、雄逸、清新,对后世隶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莱子侯刻石》,西汉新莽天凤三年(16)二月刻。《莱子侯刻石》不大,字亦不多,但却弥足珍贵,是遗存较少的西汉时期的早期隶书刻石。用笔结字取天然变化,毫无修饰之意,别有风韵。清人方翔评为“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开通褒斜道刻石》全称为《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简称《大开通》。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刻。是东汉隶书中较早的摩崖刻石。隶书,16 行,每行 5 至 11 字不等。刻石原在陕西褒城县(今勉县)石门,今存陕西省汉中博物馆。此刻为汉隶中最具特色的方正平直,细劲遒健的摩崖刻石。用笔取篆法,结字取隶法,方广朴拙,简古苍劲。章法随意布 置,烂漫多姿,行列不拘,错落穿插、宽窄、长短、大小不拘,天然妙绝。《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惠安西表》。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刻。为隶书摩崖刻石,20 行,每行 20 字。现存甘肃省成县天井山。此刻篆意极浓,许多字完全用的是隶书的笔法,篆书的结字。其浑穆的气象开张的体势,遒劲的笔力,集中体现了汉人博大的胸怀和汉隶高古雄厚、苍劲遒迈的风度用笔方圆间杂,而以圆笔为主,结体方整,波磔敛而不放。以篆意入隶,和谐多趣,气势沉雄,宽博厚重。摩崖刻石,汉代隶书。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一)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 145 厘米,20 行,满行 20 字,计 385 字,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二)《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 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 13 厘米,宽约 9 厘米。(三)文后题名,12 行,114 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南宋?洪适《隶续》)。(四)《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 、“白鹿”、 “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 6 幅和对应的题榜 6 处 15 字。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26 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另外,在“木连理”图下尚有 4 行小字题名 34 字(漫泐 7 字):“五官掾上禄上官正字君选/□□□□上禄杨嗣字文明/□□□掾下辨李京字长都/记(‘记’字较大,系后人增刻)”。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杨淮表记》,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刻。黄门卞玉撰文。内容记述杨淮及从弟杨弼仕迹并称羡其开石门之作为。原石在陕西汉中褒谷石门西壁石门颂的南侧。摩崖隶书 ,7 行,行 24 至 26 字,共 173 字。1971 年移入汉中博物馆。此刻与《石门颂》虽相差 26年,却朴茂雄逸如出一人之手笔,所以有人认为是《石门颂》的姊妹篇。其天真雄放,浑厚古朴,潇洒野逸之风格,在汉代碑刻中独具特色。字体大小参差,外形随意,横斜不拘虽有直行,亦作揖让。因势谋篇,随形布局,自然变化,无拘无束,成为汉隶中尚意之作的典型。5、其他作品汉代隶书鼎盛,名碑浩如烟海,随取一家,皆可入手,潜心临习,定有所获。众多的汉碑,仅以上四类是概括不全的,其它有名的汉碑隶书还有《五凤刻石》、《子游残碑》《冯焕神道碑》、《裴岑纪功碑》、《郑固碑》、《张寿碑》、《夏承碑》、《孔彪碑》《景君碑》、《鲁峻碑》、《尹宙碑》、《樊敏碑》、《武荣碑》、《朝侯小子残碑》等举不胜举,自学者随着隶书知识的丰富和隶书书写技法的提高,可以扩大眼界,广采博取,定会在隶书研习、创作及欣赏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对当代隶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碑刻还有西晋时期的《好大王碑》 (现存吉林鸭绿江边)和苻秦时期的《广武将军碑》(现存西安碑林)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