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解析
发布时间:2024-08-16 10:08:27浏览次数:182008 年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申 论》试卷(满分 100 分 时限 150 分钟)题号1 2 3 4总分核分人得分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时限:建议阅读给定资料 40 分钟,作答 110 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4.请在指定位置作答,在草稿纸上或者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二、给定资料1.“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无论是国际社会中的外国居民、专家学者、华人群体,还是国内的仁人志士,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仍莫衷一是,评价标准及结论也大相径庭。然而,对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而言,这毕竟是悲喜交加的一段历史。曾几何时,我们曾以全世界都能买到中国产品为荣,但随之又出现了“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对此,有专家指出,一切都是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完全无事可做了,中国完全成为世界工厂之称,也就是世界资源调整完成之时,那时的格局将是:发达国家将以技术生产为主,中国则以工业生产为主。对这种新的均衡没有必要担心。中国虽是全球工业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几乎全为外国所掌握,一边占有的是工业产品,另一边占有的是工业技术,两者之间有交易发生,并通过交易实现利益分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会防碍现有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相反,还有助于刺激全球的技术进步。“世界工厂”的称号曾属于 19 世纪的英国、20 世纪初的美国和稍随其后的日本,现在这项“桂冠”又戴在了中国头上。因此有人说现今世界工厂的董事会在欧美,办公室在日本、韩国,而生产车间在中国。2.“Made in China”的发展状态及其效应同时存在于世界与中国。从世界角度看,这至少带来三大效益:其一,产业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链中的高端不断向上拓展,从而带动产业层次整体持续升级。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并在重新配置中获得新利益,取得新发展。在“Made in China.”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对自身长期形成的高成本,集聚一地的产业链进行分解,普遍将加工环节迁移出来,这就既带来成本节约,又使其将资源更加聚集于设计、研发“产业高端”,因而对全球性的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如果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点,“Made in China”其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人类产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其二,利益增进。利益增进除使生产者获利之外,也使消费者获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获益主要体现在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量甚至更多的消费福利。走出原产地,授权制造、定牌生产,连锁营销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同,并且成为扩大品牌消费的新形式。事实上,目前在全球消费领域,“Made in China”已成为世界品牌消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三,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承载者。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产品从研发到最终消费往往经历数个国家的生产和经营环节,其背后经济组织的相互依存实质上意味着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这种产业链上的“谁也离不开谁”现象就是时下的国际分工新秩序。难怪一些国际友人作出以下评价:中国是美国当前经济秩序的主要支撑者。从国内发展看,“Made in China”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如果说,29 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给型发展状态步入 WTO 的世界经济平台,并以排行第四的总量位次参与国际分工,那么,“Made in China”是其中的主要参与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Made in China”,就没有今日中国之发展,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3.“Made in China”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地会释放一定的“落后”效应。第一,国内企业在制造环节上过度竞争,而高附加值的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由外资垄断,这除了直接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还使中国产业始终被困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严重阻碍
着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Made in China”虽然可以带来参与国际分工尤其是垂直国际分工的某些效益,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为国际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却带不来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而总体落后的状态无法消失。第二,全国各地同时进行着“Made in China”,必然出现在特定时间内将工业化流程中的污染集聚起来,集中排放,这是以往工业化国家不曾发生的社会现象。尽管通过进步了的治污技术可以抵消一部分,特别是可降低单位价值污染排放量,但集聚污染的问题始终突出,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5—2005)》白皮书发布会上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做过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分析结果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8%,而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是 13%。对此,著名的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们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让外国人享用,但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却留在了自己的厨房里,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目前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太快,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猛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向我国大批转移钢铁等重污染工业,我们引进的项目虽然比从前有进步,但在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差距反倒越拉越大,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第三,而对全球普遍担忧的能源问题,集中从事加工业、耗能过高的国家不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易成为众矢之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国际形象。一般而言,愈是处于产业链低端,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也愈高,同样类型生产量愈多,资源消耗总量也愈多。因此,“Made in China”实质上就意味着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尤其在工业领域,上述资源消耗规律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若要降低单位价值资源消耗量,改进技术、注重节约固然也是可取之招,但明显见效之举还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第四,由于“Made in China”产品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回归国际市场类似于“生物链”。然而,发达国家往往以“顺差”为由,推出种种常规性甚至“创造性”的贸易壁垒方式,制定了《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这两项指令实施后,企业在出口时要额外交纳高额的电子垃圾回收费用,其回收成本可能会接近甚至高于在中国的制造成本。这对利润很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企业可能由此而退出欧盟市场,此外,欧盟实行的 SA8000 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环境因素与订单挂钩,这将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4.处于产业链低端的“Made in Chin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状态往往表现为低价竞争。低价竞争最严重的领域应属纺织品和服装业。如 2004 年,中国羊毛衫的平均出口价格 7 美元/件,到 2005年下降到 3 美元/件。中国的鞋、球类产品在过去的 10 年里出口额增长了 50%,而平均价却下降了 20%以上。其实,原材料、资源性产品以及机电产品也有低价竞争加剧之势。2004 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 1990 年的 9 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 46%;2006 年一季度,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 458%,而出口值只增长 302%、手机出口平均价格为 72.7 美元/只,同比下降了 15.3%。低价竞争其实是低成本竞争,而这种低成本获得,又往往是通过耗费资源和侵害劳动者利益。就制造业而言,目前中国平均土地成本是日本的 1/10,韩国的 1/5;平均劳动力成本是韩国的 1/13,日本的 1/22。这里包含着对工人合法权益的剥夺。《中国经济时报》2006 年 6 月 26 日披露,河北省总工会对全省 1021 家企业 2005 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42%的企业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76%的职工在节假日加班未享受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非公有制企业中 51%的日工作时间超过 8 小时,有的企业职工甚至每天工作 12 小时,每月工作 26 天以上。看来,除了应反思现有“Made in China”增长模式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严格管理和法治监控必须跟上。5.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选自“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全文:去年,圣诞节过后两天,我们把“中国”从家里踢了出去。当然,我们并非把这个国家踢出去,而是不再使用一些标明“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和木制产品。我们保留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不再购进任何新产品。这种驱逐行动不是中国的错。我们生活中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各种东西--玩具、小玩意和 10 美元一双的童鞋。有时,我也担心流失到海外的就业机会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但是,去年在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
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了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 25 件,非中国产品 14 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我想把“中国”关在门外。经过略施小计和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我把丈夫也争取过来。于是,1 月 1 日,我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这个想法并非为了惩罚中国,它根本不会感觉到我们的抗议带来的这点微乎其微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会欺骗自己,认为我们把一个就业机会还给了俄亥俄州或者佐治亚州的某家公司。我们把中国拒之门外是因为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带来多少不便。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儿子的网球鞋已经小得无法再穿了。给他买一双新鞋搞得我疲惫不堪。经过两周的奔波后,我终于受不了了,花 60 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这笔钱花得让我有点心疼,因为这个价钱对于一双童鞋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但我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感觉。几周后,我又花了 60 美元给我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随后,我们在许多小事上遇到了麻烦。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我开车去了 6 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用在厨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就。我家的一个旧抽屉从 1 月起就拉不开了。我丈夫在“家得宝”发现了修抽屉用的工具,但当他发现这个工具也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后,就又把它放回了货架上。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这也带来了小小的危机。我们还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捕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避开中国制造的玩具更是一件令人难以应付的事。春天,我们 4 岁的儿子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儿子一直是一个重友情的人,但是最终他厌倦了总把丹麦生产的“乐高”玩具送给朋友作为生日礼物。10 月的一天早晨,我们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他突然喜欢上了一个电动的紫色南瓜玩具。儿子哭着说:“我们都多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我一天。第二天早晨,我又开车带他去百货公司,让他用自己生日时得到的钱去买那个南瓜玩具。我不知道 12 月 31 日我家的抵制行动正式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我发现,中国并没有控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货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面,我保证你还是会大吃一惊的。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 10 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6.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前不久开始“四海论道”赴世界各地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作为首站在伦敦论道的主讲嘉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住林毅夫,在和英中贸易协会主席白乐威(David Brewer)交流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时,林毅夫透露:“我每次出国会给太太带礼物,二十年前这非常容易,随便买什么都能让太太高兴;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能买得起的常常是中国制造。”白乐威深表理解:“我接待的中国商业伙伴在英国逛街时,经常向我抱怨—每次看中一件好东西,往往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能买到的中国制造。”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制造”畅销全球又一例证。不过,“中国制造”走遍全球的背后,有人对“中国制造”疑惑和不信任。一段时间来,西方政府和媒体常常高调宣扬“中国制造”的问题和缺陷。对此,林毅夫认为,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国目前所处的状况,日本、德国、韩国当年也曾遇到。他们相信“中国制造”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由目前的“中低端”制造,逐渐走向“高端”制造。作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首站英国巡讲的主讲嘉宾之一”,施正荣同经济学家林毅夫一起在伦敦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施正荣认为:“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使全球人民可以较低价格享用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了普通人特别是穷人的生活水准,因此中国制造没有什么感到可耻或是不高兴的。”在施正荣看来,传统意义的“中国制造”曾给人“低科技、低价格、低等级、低质量”的印象,但中国制造正在“迈向新时代”,“中国制造已经有不一样的含义”。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制造正在超越传统的“便宜和低端”,进人可持续成长的新时代。实际上,作为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和新能源的代表人物,施正荣所代表的正是“不一样的中国制造”。施正荣师从著名的“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他创办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2005 年底在纽约证交所上市;2006 年初,他一度名列中国首富。以无锡尚德为代
表,太阳能光伏制造业近年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去年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施正荣认为,将来的“中国制造”要更多考虑可持续发展。他说:“我对中国制造的理解是—如何在中国制造的过程中,考虑到和环境、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围绕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来进行中国制造。”7.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的企业必须尽量吸引和储备世界级人才。仍以中国的日化行业为例,便宜的劳动力使得中国日化产品的成本比较低,因而价格也比较低,但是本土日化企业缺乏一流的人才(他们都进了宝洁、联合利华和欧莱雅等跨国公司了)。虽说中国有的已经在世界其他国家雇用了当地人才,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还排不上外国雇员优先选择的雇主清单,而如果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招揽和造就人才参与中国创造、中国创造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战略思考与战略规划能力大大落后于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对战略中定位、取舍、匹配三要素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还缺乏深刻地理解:在产品领导力、亲密顾客关系和低成本等经营战略选择中往往只懂得选择低成本战略。中国制造所使用和积累的大多是有形资产,比如土地、厂房、设备等,而中国创造所利用和积累的大多是无形资产,比如商标(品牌)、商誉、专利、信息、知识等。国际一流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非常高,而大部分中国企业一向不太重视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总价值以及占总资产的比例都很低,这其中当然有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问题(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20%),但是就算会计规则放开,这一数值也不会升得太高。中国企业如果不重视创造、管理、利用和积累无形资产,就无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8.有人说今天的市场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个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的品牌在时空中几乎等于不存在。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出口的服装,有自己品牌的不足 10%,大都是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到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城镇看一看,不少企业的“中国制造”实际是给国外名牌打工,生产能力很强,利润回报不高。Interbrand 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陈富国认为:“一个大面积品牌群落的崛起肯定和这些品牌的生态环境有关系。”中国企业想要走上品牌创新之路,必须先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不久前评出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 100 个品牌”中,中国内地仅“海尔”一家入围且名次相当靠后。只有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励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信心和能力,才能真正锻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无论是在日本还是韩国,从经济起飞到品牌群落崛起之间都会存在一个大约 20 年的时间差。如果这个时间差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话,那么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群落崛起的时间。目前,在中国还未完全形成较好的品牌创新环境,还存在一些阻碍品牌创新的因素。9.“Made in China”作为双刃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无可争议的。问题在于,作为发展阶段必须包含着发展中产业提升,因而从发展趋势看,两种结果均有可能:一是始终处于加工国状态,随着加工优势逐渐丧失(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耗尽等),已有的国际地位也不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领域均为国际资本所控制,整个经济运行随着国际风险的加大而显得十分脆弱;二是“现代”为起点,把中国的产业向现代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并且最终走出这一台阶跨入中等发达乃至发达国家的行列。其实,这种“跨越”的历史文明现象已经出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二战”以后崛起的新兴国家就是极好的佐证。仔细观察我国 29 年的改革开放和“Made in China”的历史进程,也不乏存在二次创新的优秀典型,从而为“Made in China”的转型带来了信心和成功实践的支撑。以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它们依靠下属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创新力的不断培育,成为拥有空调压缩机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相应市场份额的世界第三大空调压缩机企业,全方位的实现了空调压缩机产业从发达国家到中国的大转移。2005 年,公司年产空调压缩机超 1000 万台,连续 12 年位于国内第一,目前居全球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成功培育了该领域第一个中国驰名、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调压缩机品牌——“海立”。并且,在 2005年销售总量中,“海立”占 86%。“海立”的创新结构可用三个同心圆表示;核心是技术创新力;第二层是体系创新力;最外层是产业创新力。世界品牌的诞生固然需要通过自我创新所积累的技术,更依赖民族凝聚力和体现国家意识的民族文化。缺少形成世界品牌的文化生态,是“Made in China”转型
的最大障碍之一。品牌是技术支撑的,品牌更需要精神的注人,其背后是消费者认知、认同,一定情形下则是民族凝聚力之魂。每一位去过韩国的人均能从遍布国家的“现代”中获得民族精神的震撼!其中最大的启迪是世界品牌需要全民族整体打造。这里有着不可突破的规律: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没有脱离民族品牌的世界品牌。任何一种产品总是首先通过国内市场的孕育、壮大,而后走向国际。这是我国创立世界品牌的必由之路。10.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发展”则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通过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来达到质和量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以往亦步亦趋、模仿照搬的技术发展模式,才能达到质和量的统一。三、申论要求1.假如你是“给定资料 6”中所说的参加“四海论道”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赴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请你写一份能够全面概括给定资料主要观点的发言提纲。(24 分)要求: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篇幅为 350——400 字。(篇末不得署名,署名者整卷无效)2.“给定资料 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您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作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16 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篇幅不少于 200 字。3.针对“给定资料 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提出相应的对策。(20 分)要求:针对性强,方法可行;篇幅不少于 200 字。4.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 分)。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晰,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 1000 字。【参考答案】1.假如你是“给定资料 6”中所说的参加“四海论道”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赴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请你写一份能够全面概括给定资料主要观点的发言提纲。(24 分)要求:概述全面,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篇幅为 350—400 字。(篇末不得署名,署名者整卷无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以其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向世界蔓延。物美价廉即是一大特色,它使各国的消费者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购买高质量的商品,可以说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那些生活并不富裕的普通人的生活水准,这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对世界人民的贡献。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对我们产品质量提出质疑的声音,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质量有些可能达不到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现在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缺少先进的生产技术等,导致我们遭遇更多的贸易壁垒,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当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改变中国制造在人们心目中的“低级、低价”的印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创造”需要“世界品牌”,要实现由产品消费向品牌消费的转变,要依赖民族精神,为品牌创新提供环境,为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的发展创造条件,才能是中国制造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2.“给定资料 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您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作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16 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篇幅不少于 200 字。可以说美国的这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由抵制行动是不成功的,她还是无法将中国的商品拒之于门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同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相比,中国产品的价格让他们没有办法拒绝,这是中国商品最大的优势所在。二、中国产品品种齐全,样式新颖,很容易吸引消费者。三、中国的商品主要是中低档的,产品面向的主要是普通收入群体,这保证了中国商品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四、中国的商品几乎遍布各个流通市场,市场占有份额大,消费者们购买的也很方便。
这些优势保证了中国商品的市场,但是我们仍然要在发挥出我们的特点的同时,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创新体制的建设,由中低端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以及销售模式迈进,大力发展世界品牌,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才能让我们的产品永焕青春。3.针对“给定资料 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提出相应的对策。(20 分)要求:针对性强,方法可行;篇幅不少于 200 字。其一,政府制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税收和政策优惠鼓励高科技、够附加值以及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建立有序的高中低产业良性发展的局面。其二,“中国创造”需要“世界品牌”,要依赖民族精神为“世界品牌”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韩国等民族的精神,在产业提升、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充分发挥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带动作用。其三,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逐步走向“中国创造”,在技术、品牌、国际化、人才、战略规划等方面加快发展。其四,建立企业、政府、市场、高校相结合的创新基地,积极发展高科技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4.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 分)。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晰,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 1000 字。没有中国制造 世界将会怎样?在 21 世纪,没有什么比中国的崛起更令人瞩目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这里,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制造”。关于“中国制造”,首先要确定一下它的含义。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因为它有着物美价廉、非常实用的特性。但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制造的主体即贸易方式有 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看,则有 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环境来看,我们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是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可见,世界各国的很多因素都参与了中国制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可称得上是“世界制造”。本书记录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历时一年不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实验,这场有趣又充满挫折的冒险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片。美国人或许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而真正身体力行才发现,要想不买中国产品,除了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努力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之外,还大幅度提高了生活成本(很多非中国造的产品价格都很昂贵)。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发誓一辈子不用中国产品,貌似不太现实,我情愿不去知道,未来 10 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中国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万分惊叹和自豪。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做这个“实验”,毕竟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了解“中国制造”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还从小人物的角度对全球化做了精彩的阐释,相当于给读者们上了一堂幽默有趣的经济全球化速成课。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的现实面前,不管你是什么信仰,不管你是什么肤色,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寻求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发展合作关系,才能实现共存共赢,促进全世界的普遍繁荣。本书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制造”还存在一些误解。在国外,“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在品牌万里行的座谈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同样品质的产品,中国的往往必须比日本甚至韩国的卖得便宜才行。这说明我们不是说得太多,恰恰相反,而是说得太少。世界对我们还存在着诸多疑问和好奇,我们要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让他们看到我们的高端与高质,而且是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象。在这里,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还是机构,对提升“Made in China”的国际形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在没有产品质量日益提高、日益进步的情况下,中国能有今天贸易大国的地位。实际上,中国制造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首先是建立在质量和竞争力这两个因素上。中国几乎每小时就向全球输送 1 亿美元的商
品,可以想象,如果中国产品的质量从根本上、从主流上是不可靠的,便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美誉。一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生了误解与担忧,但是同期中国产品出口的增长率仍在上升,可见,大多数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仍然秉持公正和理解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应当进行积极宣传和交涉,澄清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误解,为我们赢回公正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他们已经走过的历程,就是继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继续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向着“中国创造”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