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23-06-20 09:06:00浏览次数:46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首先,实践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扬弃了传统和创新了实践标准;其次,改变世界的实践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而且公开声明服务于无产阶级与人类的解放。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扬弃传统。自 15 世纪后半期开始到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并超越形而上学思维形式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传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辩证法,其从根本上扼杀了辩证法的哲学革命精神,必须对其唯心主义基础进行扬弃。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就难以逃脱其无法科学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厄运,必须扬弃其哲学的传统理念与思维方式的不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需要,在继承前人思想文化传统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维传统进行了梳理、反思、扬弃,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整体超越。(二)创新实践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明确地包含了实践标准问题。而在《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实际上也包含有“实践标准”思想。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里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把“对象、事物、感性”等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社会实践;其次,马克思在更深意义上确立了“实践是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这一思想强调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对象、事物、感性”等方面的理解要从实践出发,把它们看成是实践的,坚持实践是它们的本质,是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一)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条讲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知道,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了反作用,即改变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光解释世界更加强调要改变世界,它始终关注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及其内在规律,并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唯物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在它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它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批判精神和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好地反映出了它的革命性。(二)公开声明服务于无产阶级与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服务的,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归宿的。它所提出的提高主体素质的要求,也就是增强无产阶级党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初,直接地是以一种民族哲学的形式出现的,代表着德意志民族哲学在当时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代表着人类思想的时代性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适应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在与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哲学的斗争中迅速走向世界,为各国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所接受,成为其指导思想,并被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其中经受检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过程,而同时也是其民族化的过程。三、科学性与革命性何以统一于实践性(一)实践转向发现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首先是对黑格尔的思辨的历史观的扬弃。在黑格尔的历史观看来,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精神本原“绝对理念”,它是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基础,它是超越自然、超越人类的东西,因而是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由这个“绝对理念”派生出来。在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继承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以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前提。他们强调,历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最终决定着历史发展的阶段和水平。 (二)实践转向发现了剩余价值在马克思制定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古典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曾经对剩余价值进行过探索。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地租的形式上看到剩余价值的存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
时期的代表亚当·斯密在地租和利润的形式上看到剩余价值的存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在利润形式上看到剩余价值的存在。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受到既有经济范畴的束缚,都没有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中抽象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通过经营工厂的实践,发现工人生产的比他们自己消费得多,两者的差额成了资本家的利润。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都被既有经济范畴所束缚,并且误认为剩余价值的存在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断定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幻想用乌托邦手段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和资本》首先开始了剩余价值来源的探讨 ,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商品了二重存在,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这些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关键。马克思说:“资本的规律是创造剩余劳动”。这表明,马克思在手稿中事实上已经提出了剩余价值规律。(三)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奠定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思潮、哲学体系,而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学说,从不固步自封,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是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回顾唯物史观的和剩余价值的诞生过程及其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奠定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宣言》,运用他们所论证的新的历史观的基本思想,深刻地分析了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物质生产、经济结构、和政治、法律、思想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与它们相适应并作为这些矛盾运动表现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解说了人民群众与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这些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8.[3]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 5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