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0317]伦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03 14:10:40浏览次数:6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 伦理学【031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大作业命题和要求:1、个体道德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科尔伯格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如下: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 ,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 1 - 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2、道德意识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3、良心的特点是什么?答: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4、道德修养的本质与特征?答: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一种人性向善的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的过程。道德修养的这种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过程,甚至需要忍受精神的、肉体的痛苦和磨难。然而人的成熟和完善正是在与自我的搏斗过程中实现的。道德修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道德修养要解决两个主要矛盾,即社会道德体系及其道德要求与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身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质与先进的道德品质。 之间的矛盾。道德修养是通过提高对社会道德体系及其要求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不断地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来解决这两个矛盾的。 2.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动。道德修养是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及其行为的反省、检查,吐故纳新,培养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3.道德修养的内驱力来源于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修养主体所展开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斗争,是由自我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如何有效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以上题目任选 2 题展开论述,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