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004]《动物疫病学》机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7 09:07:42浏览次数:32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畜牧兽医 课程名称【编号】: 动物疫病学【100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名词解释(任选 5 题,4 分/题,共 20 分)1、传染病:动物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性疾病。狭义的理解动物疫病即为动物传染病,广义上来讲,动物疫病不仅包括动物传染病,还包括动物寄生虫病。2、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症状;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该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很轻。 3、封锁:封锁是把疫源地封闭起来,防止疫病向安全地区散播和健康动物误入症区而被传染,把疫病控制在疫区内,集中力量就地扑灭。 4、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激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5、动物的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抵抗力的大小称为动物的易感性。抵抗力大则易感性小,抵抗力小则易感性大。二、简答题(任选 5 题,10 分/题,共 50 分)1、在进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时需要调查哪些内容?答:① 本次流行情况 最初发病的时间、地点,随后蔓延的情况,口前疫情的分布范围;发病动物的种类、数量、年龄、性别;查明其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疫区内各种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② 疫情来源的调查 本地过去是否发生过类似的疫病,何时发生,流行情况如何?是否经过确诊,有无历史资料存查,采取过何种防制措施,效果如何,目前附近地区是否发生。这次发病前是再从其他地方引进动物、动物产品或饲料,输出地有无类似的疫病存在等。 ③ 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 本地各类动物的饲养管理方法,使役和放牧情况;动物流动、收购、调拨以及卫生防疫情况;产地检疫、交通检疫、屠宰检疫情况;病死动物处理情况。传播蔓延因素,疫区地理环境、植被和野生动物、节肢动物分布和活动情况,与疫病发生蔓延有无关系等。2、简述在实际的预防接种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答:①制定预防接种计划 根据当地畜禽传染病发生的种类、流行规律、发病季节等情况,制定出预防接种计划。 ② 制定免疫程序 大型养殖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不止一种,而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 (菌)苗的性质又不尽相同,免疫期长短不一。需要多种疫(菌)苗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也需要根据各种疫(菌)苗的免疫特性,合理地制定预防接种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因此,需要按照一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③ 检查畜禽状态预防接种前,应对被接种的畜禽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进行体温测量。凡体质过于瘦弱的畜禽,体温升高或有临诊症状者,均不应进行接种。对妊娠后期的母畜、处于产蛋期的家禽,哺乳仔畜、幼雏等确需接种时,应选择安全的疫(菌)苗进行接种,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④ 确定接种方法和剂量 根据所用生物制剂的种类不同,接种的对象不同,应选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和剂量。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皮下、皮内或肌肉注射,皮肤刺或划种、滴鼻、点眼、内服、饮水或喷雾等。 ⑤ 保证接种效果 接种时要认真负责,消毒严格,剂量、部位准确,做到头头接种,防止遗漏,确保防疫效果。接种后应加强饲养管理,使畜禽机体产牛较好的免疫力,减少接种后的反应。⑥ 预防接种后的反应?? 生物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总有反应过程,但绝大多数动物接种后不引起反应或反应轻微,个别动物可发生强烈反应。3、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是什么?答:(1)掠夺宿主营养- 1 - 消化道寄生虫(如蛔虫、绦虫)多数以宿主体内的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营养为食;有的寄生虫还可直接吸取宿主血液。如吸血节肢动物寄生虫(如蜱、吸血虱)和某些线虫(如捻转血矛线虫、钩虫);也有的寄生虫(某些原虫,如梨形虫、球虫)则可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自己的食物。(2)机械性损伤虫体以吸盘、小钩、口囊、吻突等器官附着在宿主的寄生部位,造成局部损伤;幼虫在移行过程中,形成虫道,导致出血、炎症;虫体在肠管或其他组织腔道(胆管、支气管、血管等)内寄生聚集,引起堵塞和其他后果(梗阻、破裂)。另外,某些寄生虫在生长过程中,还可刺激和压迫周围组织脏器,导致一系列继发症。如多量蛔虫积聚在小肠所造成的肠堵塞,个别蛔虫误入胆管中所造成的胆管堵塞等;钩虫幼虫侵入皮肤时引起钩蚴性皮炎;细粒棘球蚴在肝脏中压迫肝脏,都可造成严重的后果。(3)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寄生虫在寄生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产物、分泌的物质及虫体崩解后的物质对宿主是有害的,可引起宿主体局部或全身性的中毒或免疫病理反应,导致宿主组织及机能的损害。(4)继发感染某些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时,可以把一些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一同携带入内。另外,寄生虫感染宿主体后,破坏了机体组织屏障,降低了抵抗力,也使得宿主易继发感染其他一些疾病。4、影响畜禽群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那些?答:①新生幼畜禽增加,可使畜禽群的易感性增加。通常新生畜禽均来经过人工免疫,对许多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是非常易感的。② 老龄动物减少,相对增加了畜禽群的易感性。通常老龄动物往往接触或感染过多种传染病,或经过定期预防接种,故有一定的免疫力。动物群体中具有这种屏障作用的老龄动物的减少,相对地使畜群的易感性增加。③ 易感动物的移入,使畜禽群整体易感性增加。④ 免疫畜禽群整体免疫水平的自然消退,使畜禽群易感件增加。无论是主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所获得的免疫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会渐渐减少,不足以抵抗特异病原体的攻击,若不及时再免疫或加强免疫,畜禽群将再成为易感畜群。⑤ 病原体发生变异或出现新的亚型。原有的疫(菌)苗不能够提供特异性保护,使畜禽群体又成为新的高度易感畜禽群。6、简述猪瘟的诊断要点。答:典型急性猪瘟暴发,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在开始出现临床病猪 1~2 周后,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死亡率很高;病猪常有白细胞减少,剖检时可见淋巴结、肾脏和其他器官出血,脾脏梗死。这些都是猪瘟的特征。与急性猪瘟不同,亚急性、慢性或迟发性猪瘟,临床症状通常温和,呈间歇性,或感染数月而不被觉察。必须采用实验室诊断。对冰冻切片作直接荧光抗体(FA)试验是最常用的检查 HCV 抗原的方法。扁桃体是首选病料。此外中和试验、ELISA、PCR、动物接种试验如兔体交互免疫试验等方法,也是目前实验室较常用的方法,都可对猪瘟进行确诊。三、论述题(任选 2 题,15 分/题,共 30 分)1、如何进行猪蛔虫的防治?答:预防:平时保持猪圈的干燥与清洁,每天定时清理粪便并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对流行本病的猪场或地区,每年春秋各驱一次虫;对断奶到 6 个月的仔猪进行 1~3 次驱虫;孕猪在产前 3 个月驱虫。断奶仔猪要多给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以增强抗病力。饲养用具及圈舍定期(每月 1次)20%~30%的热草木灰水或 4%的热火碱水(60℃以上)进行喷洒消毒。 治疗: (1)阿维菌素、伊维菌素 :对体外寄生虫亦有杀灭作用。有效成分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0.3mg,或每千克体重 0.03ml 皮下注射(针剂)或内服(片剂)。预混剂:每天每千克体重 0.1mg,连用7d。 (2)多拉菌素 针剂:每千克体重 0.3mg,一次肌内注射。 (3) 阿苯达唑 又名丙硫咪唑、丙硫苯咪唑,为广谱驱虫药。由于其对一般的线虫、绦虫、吸虫都有- 2 - 效,因此也叫抗蠕敏。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5~20mg,拌入饲料给予。本品有致畸作用,妊娠动物慎用。 (4)左旋咪唑 剂量为每干克体重 4~6mg,肌肉或皮下注射;或每千克体重 8mg,拌入饲料内喂服。 中毒症状似胆碱酯酶抑制剂,表现为流涎,便频,胃肠蠕动加快,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困难,心率减慢,瞳孔缩小等,可用阿托品解救。 (5)硫苯咪唑(芬苯达唑) 每千克体重 3mg,连用 3d。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制措施。答:早期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可减少死亡。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都敏感,一般肌肉或皮下注射,需大剂量并重复给药。受威胁的未发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0.6g/㎏),作预防性给药。 防制本病有效的方法,对无病场应防止引进带菌猪,在引进前应用血清学试验进行检疫。对感染猪场逐头猪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结合药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本病。-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