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共和国文学范式的确立

发布时间:2024-01-17 09:01:16浏览次数:46
福师《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FAQ(四)第二章第三节 共和国文学范式的确立一、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分别涉及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1、在建国初期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中,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首先牵涉的是如何阐释历史和怎样阐释历史的问题。人类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过往经验,不断借鉴过往经验的过程,因此 ,历史一直被当作客观的存在而始终受到人们的崇拜。在中国,历史描述的权利更是受到历代当政者和历代文人的重视。因为对历史的不同阐释,当政者和阐释者曾经有过无数次的较量。作为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的领导人,作为有过二十八年奋斗历史的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首先想建立的是一种新的、完全有利于共和国、有利于共产党历史的阐释规范,想进行的是引导作家把这种规范运用到描述历史、虚构历史中从而在意识形态上证明他所领导的共产党的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的法则,同时也证明共和国诞生的合法性。用毛泽东为这场运动所撰写的社论的话说,就是要作家、历史学家“去研究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让他们明白“历史的发展”就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所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批判始终是围绕毛泽东制定的中心问题展开。2、如果说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运动的终极目的是“革命”历史的阐释问题,那么,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从某种角度说,文学经典也是特殊的历史存在。就像与历史的关系一样,文学经典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抹杀的,人们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不同的阐释,然后借鉴它、利用它。毛泽东发动《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但牵涉到的则是阐释文学经典的合法性问题,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学创作的问题。3、如果说对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主要牵涉的还只是历史的修辞与经典的 阐释问题,那么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则更多的牵涉到当下的文艺指导思想和文艺方针,牵涉到文学如何言说现实、作家的立场如何改造的问题。二、为什么说经过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基本得到了确立?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的初衷就在于对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他们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规范到主流意识形态上来,从而建立一种崭新的、符合《讲话》精神的共和国文学范式。对于不服从这种规范、有碍于共和国文学范式建立的胡风等人,最后当然只能采取政治的方式加以迅速解决。因此,了解三次文艺批判运动中的理论分歧,基本上可以看出共和国文学范式的一些主要规范;从三次文艺批判运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基本上也可看出共和国文学范式的主要运作方式。正是这三场文艺批判运动,连同五十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完备的文学队伍的体制化管理体系,完备的文学期刊、报纸文学副刊和文学出版社的运行机制,以及适应国家意识形态需求的作家级别、薪俸、奖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共和国的文学范式、共和国文学的运行机制正式形成。因此,1956 年l 月 14 日到 20 日,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肯定了“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26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向文艺界和科学界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所主张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他说,对于文学艺术工作,党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为工农兵服”,“也就是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一切劳动人民服务。”“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任何作家可以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互相竞赛。题材问题,党从未加以限制”。 同年 9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明确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这一切无不表明,中共中央和文艺界的领导也已认为,文艺界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基本确立。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