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试(1115)《农业生态学》机考

发布时间:2023-07-14 14:07:05浏览次数:46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 姓名: 课程名称【编号】: [1115] 《农业生态学》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一、判断题1. 错误 2. 对 3. 错误 4. 对 5. 错误 6. 正确 7. 错误 8. 对 9. 错误 10.错误二、单选题1. D 2. C 3. B 4. B 5. A 6. C 7. D 8. C 9. B 10. A三、简答题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答:(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环境组分中,人工环境组分较多。(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包括自然输入和人工输入。(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和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因此容易造成能、物的浪费和系统低效率。(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增加了人工调控,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间接调控。2. 简述生态位理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答:(1)在农业生物群落构建中的应用: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例如,利用不同作物在形态上、生态习性上、生理特征上和时间上的差异性,通过间套复种组建合理的作物复合群体;在水域进行立体养殖;利用林果冠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培育食用菌等,都可以大大提高生态位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去除农田中的病、虫、草以及水体中的有害生物等,以控制其对生态位的争夺。(2)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在庞大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有利于系统组分的多样化,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产力提高。(3)在物种引进中的应用:引进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填充空白的生态位。如稻田养鸭(或养鱼),鸭(或鱼)可吃掉稻田害虫。3.农业生产中磷素的利用有何特点?人类对磷循环与何影响?答:(1)磷基本上不会挥发损失,也较少随水流失。磷肥利用率低,只有 10%-25%。 (2)土壤和肥料中磷的形态和转化特别是磷在土壤中的固定与溶解,是否能够满足作物对磷素的营养需要。(3)磷的循环比氮循环简单,储存库小,只包括土壤、磷矿和水域。磷无稳定的气态,从水域向陆地转移的数量极微。土壤中全磷含量高,大都成不溶解态。难溶性矿物态磷的风化主要靠生物,速度较慢。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土壤供磷能力因有机分解及取走收获物而逐渐下降,而施用磷肥可以补充有效磷。但磷肥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施用不当则肥效较差。(2)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3)从长远看,磷肥资源缺乏的限制可能比氮肥严重,故应从多种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使更多的土壤沉寂态磷进入生物循环。4. 什么是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有什么区别答:(1)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简单地讲,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2)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① 中国生态农业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② 中国生态农业注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融合。③ 中国生态农业坚持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资源深度开发。④ 中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四、论述题试论述保持生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大:(1)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凡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生物种群结构复杂、食物链长并联络成网,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途经多的农业生态结构,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系统较稳定。(2)不超过生态阈值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不得超过生态阈限值。如森林砍伐量、草场载畜量、渔业捕捞量都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3)优化食物链结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能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通过设计和建立合理的食物链,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如秸秆培养食用菌、生产蘑菇,比秸秆直接作堆肥经济效益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也是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人为调控生态环境人为调控能促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如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如为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或控制水土流失而进行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在半干旱地区种草、种灌木林等;在种植业中为改造中低产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5)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针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积极普及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1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