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十一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发布时间:2024-04-17 09:04:08浏览次数:39福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十一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1053—1102)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 35 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觏书》,《后山先生集》卷一四)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师道家境贫寒,性格狷介,一生中除了做过几年州学教授以外,一直是位布衣。直到 48 岁才任秘书省正字,次年冬天即因冒寒参加郊祀,又不肯穿妻子从品质不端的亲戚处借来的绵衣,受冻得病而卒。他的生活圈子相当狭小,曾自叹:“苦嗟所历小,不尽千里目。”(《和魏衍三日二首》之一,《后山诗注补笺》卷七)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后人称赞说:“其境皆真境,其情皆真情,故能引人之情,相与流连往复,而不能自已。” (清卢文弨《后山诗注跋》,《抱经堂文集》卷一三)如《别三子》和《舟中》: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令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前一首是写因家贫无力养活家口,妻子带着三个孩子随岳父远去的情景。后一首写自己迫于生计而到处奔波 ,在荒江旅途中的感受。情真意挚,十分感人。 陈师道不像苏轼那样才气过人,也没有黄庭坚那样精深的学力,但他在诗歌艺术上颇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他以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在创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清人叶燮认为:“宋诗在工拙之外,其工处固有意求工,拙处亦有意为拙。”(《原诗》卷四)陈师道以冥心孤往的苦吟形成了朴拙诗风,正是“有意为拙”的典型例子。其实他早年的诗风并不朴拙,例如《十七日观潮三首》构思新奇,《放歌行二首》则绮语旖旎,但这些诗后来都被他自己删去了。可见陈师道的风格追求是自觉的行为。 陈师道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例如: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示三子》)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自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九日寄秦觏》)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陈师道的缺点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此外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 。显然,陈师道诗的缺点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第十二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他与江湖派戴复古 、敖陶孙等也有交往,自言"江湖吟人亦或谓余能诗"(《跋赵崇安诗卷》)。"江湖社友犹以畴昔虚名相推让"(《刻楮集序》)。他的《南岳稿》曾被陈起刻入《江湖诗集》。但他后来不满于永嘉四灵的 "寒俭刻削"之态,也厌倦了江湖派的肤廓浮滥,而致力于独辟蹊径,以诗讴歌现实。所以他的诗终于摆脱了四灵的影响,成就也在其他江湖诗人之上。他一生"前后四立朝",但时间都很短暂,多数时间被贬斥出守外郡,这样便扩大了眼界,接触社会面较为广阔,诗歌内容亦随着丰富起来。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
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诗人,他只有"夜窗和泪看舆图"(《感昔二首》),感慨"书生空抱闻鸡志"(《瓜洲城》)。他有不少诗歌抒发忧时的孤愤:"忧时元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有感》)他痛心国土沦陷(《冶城》),悼惜大好河山遭受践踏破坏(《扬州作》),同情遗民的悲伤(《书事二首》其二),关怀战士的疾苦(《赠防江卒六首》)而向往于祖国的统一(《破阵曲》)。对于南宋王朝依靠"岁币"换取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他极为愤慨(《戊辰即事》);对于文恬武嬉的腐败现象,他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如《绳伎》、《闻城中募兵有感二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组以边防为题材的歌行体诗歌,明显地模拟中唐"新乐府",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辛酸与统治者的奢侈骄横,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中《卖炭图》叹息:"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与白居易《卖炭翁》也极其相似。他对陆游、杨万里很推崇,自述"初余由放翁入,后喜诚斋"(《刻楮集序》)。他晚年的不少诗活泼跳脱,就深得杨万里"诚斋体"的旨趣。可是他学陆游不免才力不逮,学诚斋又不免流于质俚浅露,因而其诗瑕瑜互见。他的《后村诗话》和一些论诗文字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比如批评当时贵理学而忽视诗歌特性,把诗写成押韵的语录讲义的风气,《后村诗话》论诗较能注意联系史事及作者生平。但他也有《先儒》一类语录式和《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一类颂偈式的诗歌,而且应酬叠和之作太多,率尔成章,不免疏于辞采,缺乏性情。“晚节颓唐,诗亦渐趋潦倒”(《四库全书总目》)。刘克庄论词,推崇辛弃疾、陆游,对辛弃疾评价尤高。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甚至被认为“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沁园春〕《梦孚若》、〔玉楼春〕《戏林推》等词,是他的代表作。或悲痛“长安不见”,或慨叹“功名未立”,诸如〔玉楼春〕《戏林推》中“男儿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桥畔泪”等名句,爱国情深,沉郁苍凉,确乎“壮语亦可起懦”(杨慎《词品》)。此外,像〔鹊桥仙〕《乡守赵寺丞生日》要求“更将补纳放宽些,便是个西京循吏”,直是以词为民请命,在别的词家中这样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刘熙载注意到刘克庄不屑于剪红刻翠,认为“后村〔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云:‘粗识国风《关雎》乱,羞学流莺百转,总不涉闺情春怨。’……意殆自寓其词品耶?”(《艺概》)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词“直致近俗,乃效稼轩而不及者”(《词林纪事》引《历代诗余》录张炎语);“纵横排宕,亦颇自豪,然于此事究非当家”(《四库全书总目》)。这是偏颇之见。实际刘克庄也不乏清切婉丽之作,如咏海棠的〔卜算子〕、咏舞女的〔清平乐〕等词即是。其缺点在于有的作品思想内容比较消极颓丧,语言过于议论化、散文化。应酬的寿词太多,亦是一病。 刘克庄在诗、词之外,尚有不少散文著作。纪昀等人认为他的文章“文体雅洁,较胜其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四库全书总目》),而在当时则以表制诰启见称(林希逸《后村先生行状》)。 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嘱林希逸为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其季子山甫汇为《大全集》 200 卷。《四部丛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 卷,系影印抄本。词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后村别调》 1 卷,《后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 5 卷,今人钱仲联有《后村词笺注》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