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源

发布时间:2023-06-19 10:06:20浏览次数:61
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源摘要:本文从美国经济运行制度、次贷运行的制度和政府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等三伡方面入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源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关键词:次贷危机;形成;根源一、从美国经济运行制度看第一,次贷危机是“消费过剩”引起的,但这只是表象,无论资金链断裂发生在消费过程还是生产过程,其本质都是生产结构性过剩。所谓消费过剩,就是消费群体超过支付能力的消费。这听起来有点令人匪夷所思,既然没有支付能力,为何还要鼓励继续消费 ?是拉动内需,还是刺激经济?如果是为了拉动内需从而刺激经济复苏,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措施没有凑效 ?美国的两次金融危机都是根缘于本国内部的产销脱节,也就是说企业虽然生产出了很多商品,但是老百姓却没钱去买,这就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解决方法就是:政府扩大内需,使百姓通过双手能赚到更多钱,百姓有钱就会去买商品,企业也就能再生产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所以国家多用消费去解决经济危机。还有外贸,不过金融危机下,各国都会进行贸易保护 ,靠外贸行不通;还有投资,也就是政府通过扩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这是靠消费解决危机的辅助步骤。一般来说社会的总财富是不会减少的,比如二战各国经济萧条,社会财富就都流向了美国 ;而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社会的财富都会流向个别资本家手中,这才造成了富人倒牛奶进河中,穷人吃不上饭的悲剧。 第二,美国的货币体系问题。本次由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货币体系的缺失。1944 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货币制度),基本内容是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 35 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另外,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其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时,经过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所以叫作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1971 年尼克松政府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停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各国的贸易顺差不可兑换黄金。从此,美国不再需要以黄金作为进口的支付手段,甚至不再需要以黄金作为美元的支持 。美国的外汇是一纸票据,美国欠的不是钱,而是欠条。越欠越多,不可能兑现,出现危机更无法兑现。在金本位下,世界货币的发行是要与黄金挂钩的,但是由于黄金储备数量的有限,因此世界货币发行国家只能在承担世界货币发行功能的同时,收取数量有限的“铸币税”。但在管理纸币本位制度下,由于世界货币的供应不与黄金挂钩,世界货币的发行只是一种票据,代表一定价值。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世界货币的供应国可以来谋求本国利益,此时世界货币供应国脱离实体经济产出超额增加货币发行量,就必定会造成全球经济的泡沫化。美元是一种无任何国际财政和货币纪律约束的不兑现纸币。同时,美元也从一种由黄金支撑的货币转变为一种只有美国可以任意发行的全球性储备货币。 美元发行机制的变化所引起的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由此造成的国际金融风险的膨胀最终引发了本次全球金融市场创新的过度。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美国有关管理当局纵容市场过度创新,缺乏有效监管,利用其世界货币供给者的特殊地位,而让全世界承担美元超量发行的成本。当全球性的金融泡沫形成后,美国没有着手控制风险,阻止房地产、金融泡沫的进一步膨胀,而是采用了提升利率的做法。这种做法必定会导致那些没有偿债能力的当事人陷于破产的境地,从而导致泡沫的破灭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拯救经济,传统方法失灵后,美联储实行了零利率、大印钞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提供流动性,导致通胀预期和美元大幅贬值,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另外,在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背景下,美国未来有向全球转嫁危机干预成本的动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霸权地位会使得美国容易向全球转嫁危机成本。二、从次贷运行的制度看第一,市场化水平高。房子与货币的运行完全脱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经济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是皮,虚拟经济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适度、可控且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而过度、失控并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则会成为骗人的巫术,损害经济发展。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中,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求高度流动性和高度证券化。银行家们不再仔细调查借贷者的征信能力就做出贷款的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贷款并将贷款证券化。在金融史上绝大多数时刻,贷款机构的收入来自于利差 。 但在美国,贷款机构并不需要等待贷款人每个月还款付息还款那一刻才能获益。他们只要完成贷款,然后将贷款本身证券化,然后销售出去,就可以获得利润。同时,贷款的风险也被转移到了买家那里,贷款机构不需要为了是否能够要回还款而着急了。投资银行在购买了这些债券后也不等债券到期,而是立即转手销售赚取差价,或是将这些债券作为抵押物向其他银行抵押贷款,获取资本流动性。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就这样产生了,债券在抵押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债券,又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第二,房子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房子是衡量美国人穷与富的重要标准。美国人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但又买不起,那么超前消费。次贷危机是超前消费的危机。1994 一 2006 年,美国有 900 万户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 200k 的人借助于次级贷款。本次美国金融危机由次贷危机引发,追究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长期超前消费的经济模式造成的。长期以来,美国民众普遍都有种观念:明天的事明天能解决,花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美国人不储蓄,光消费,而且借钱消费。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随着美国信用消费的膨胀,一些美国人所花的“明天的钱”,却是根本不能赚来的钱。过去这些年,每年有上百 万的美国人宣布个人破产,主要原因就是偿还不了信用卡的借款和高利息,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最后一道防波堤—消费者购买力终于开始崩溃了,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勒紧裤带”,进入2007 年 12 月,美国个人消费大幅缩减,次级贷款者终因无力还贷而选择了违约,产生一连串的金融动荡。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美国长期保持外贸逆差和经常帐户逆差。美国经济是靠美国人的超前消费,靠借全世界的钱来超前消费拉动的。而现在,美国不敢再借钱,也没人愿意借更多的钱给他们。所以有人预测,美国消费的增长率在这几年里要减半。当美国的消费开始急速下降的时候,原来的国际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很大改变。第三,次贷产品的过度衍生。如果没有次贷产品的衍生,出问题的只是次级贷款,次贷风波还不足以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正是由于次贷产品的过度衍生,由此产生的次贷衍生产品给市场呆了了竟想不到的危机。从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这四类最基本的衍生品到市场上出现MBS、CDO 等复杂的衍生品,衍生品的构造、特征也越来越令人迷惑。风险还随着产品的衍生开始跨市场传递。投资银行从贷款发放机构购买次级贷款,将次级贷款进行证券化、结构化处理和设计,形成衍生产品 MBS,进一步衍生又产生了新的衍生品 CDO,使得次级贷款的风险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从次级贷款市场开始向整个金融体系扩展,形成了波及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风险连锁反应网络,进一步加剧了次贷的风险。次级贷款衍生产品的投资者成为风险链条上最后一环,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近年来,大量投资者为了利益进入次贷衍生品市场,扩大了 衍生产品的投资需求,使得衍生品的价格下降,衍生品的低价格与其承担的较高风险不能对称。另外由于杠杆作用,风险加倍放大,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性。大量对冲基金购买次级贷款衍生产品 ,以信用为支持,采用“信用套利”策略,再通过信用互换进行对冲,将风险进一步放大。三、从政府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来看造成次贷危机的核心原因是政府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政府监管缺乏,风险多方面膨胀和累积。人们在总结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众多原因时,金融监管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客观的说,任凭金融市场自我运行,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导致市场的无序,监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次危机的爆发。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陷入“滞胀”危机,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同时并存,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这时新经济自由主义重振旗鼓,并开始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金融领域,一方面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日益广泛、深入的金融监管,束缚了金融机构经营和发展的手脚,金融机构的效率、效益要求凸显出来,并似乎超过了安全性目标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纷纷进行金融创新以规避政府管制。另一方面,随着此次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出现,美国政府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并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初期。放松管制浪潮使人们渐渐认识到政府应该时刻对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的金融监管,貌似涵盖了对金融机构方方面面的监管,但实际上纵观次贷危机产生的过程,儿乎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首先,银行发放次级房贷时就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其次对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基本没有监管,再加上将次级房贷证券化并销售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游离 于监管之外,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是美国金融监管中更深层次的漏洞。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种种原因,市场的自我调节常常是失灵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调也存在一定缺陷。凡事凡物否具备两面性,自由化对于金融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又会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也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两重性。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迅速发展的几年时间中,房贷机构为了能够提早回收资金,评级机构也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次贷衍生产品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监管机构并没有对次贷产品各个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同时当次贷产品衍生速度过快时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限制。最终次贷产品的投资者成了最后的风险承担者,由于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投资者无从了解每一笔贷款的情况 ,因此在购买次贷产品时只能依赖评级机构对于产品的风险评级。但是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当中也无法全面掌握产品的所有情况,只能利用数学模型来推算风险概率,这些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一旦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例如房价、利率等发生了变化,就无法准确预测产品违约率 。人们最初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规避风险,但现在的问题是要对如此复杂的衍生品进行定价,人们计算衍生产品价值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创造衍生产品的能力,导致本该起到风险规避作用的衍生产品交易反而给整个市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从个体来看没有任何风险,即使出现风险,保险公司也将最终为此埋单,但是,次级贷款市场却存在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这是金融市场体系作为整体所不堪承受之重。作 为金融创新的个体没有看到巨大的风险,这并不奇怪,但如果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者的政府当局对此置若周闻,那么只能说是政府监管的致命错误了。悲哀的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至今连全球 CDS 的总值是多少都未能掌握,更逞论对此采取有效的解决之道。所以政府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应该是造成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参考文献[1]新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下美国金融危机根源探究[J].南方金融,2009,(01):20-24.[2]冉生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对称性及其启示[J].新金融,2011,(02):32-35.[3]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31-33.[4]李大鹏.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研究,2008,(01):6-8.[5]杜志强,吕彬.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创新[J].商业时代,2008,(30):64.[6]苏胜新,苏文韬.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总会计师,2008,(06):34-37.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