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06 15:05:42浏览次数:165
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心理学区别于诸如占星术或算卦这类伪科学是因为它采用了科学方法检验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般包括下列步骤: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施受控的检验和采录数据);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一) 提出假设 1.研究的前提--决定论 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假设:即决定论观念。这一假设认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研究者还假设行为和心理过程是以规律的方式联系,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研究被发现和揭示出来。一般来讲,心理学理论总是阐述暗藏在这些有规律性质的命题关系。 2.研究的开始--新想法和理论 当一个理论被心理学研究者提出来时,人们通常希望它既能解释已有的事实,也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假设。假设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以检验的阐述。一般而言,假设总是被描述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主要指特定的结果是从特定的条件中得来的。例如,我们可以预期,如果儿童在电视中看了大量暴力的场面,那么,他们将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研究就是用来验证“如果”和“那么”之间的联系。理论是形成新假设的重要基础,当科学数据不能证明假设时,研究者必须反省理论。 3.研究的关键--检验假设 验证理论是以数据来检验假设的研究阶段。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数据的客观性即在收集数据上要形成一套科学程序,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上,主观性必须降低到研究可接收的程度。通常情况下,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往往只是他们所期望的、想看和想听到的,因此为了降低观察者误差,研究者依赖心理实验程序的标准化与心理学概念的可操作化。前者是在数据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后者将抽象概念以特定的操作和行为重新界定即操作化,形成操作 定义。操作化涉及变量的确立,变量指随情境和个体而变化的因素,变量分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研究者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检测操纵效果而观察测量被试的反应变量即为因变量。 4.研究的态度--对研究者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要求心理学研究者首先必须持有科学的态度(开放的、批评的、怀疑的态度)。对任何结论持有开放的、批评的和怀疑的态度,直到它已经被独立的调查者所接受。保持开放性有两个目的,首先,它使得真理保持一种相对性特点,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数据的修正;其次,开放性使得研究者容易去评估一些与此相关的其它现象的陈述,而这些现象是研究者个人所不能相信和接受的,但确是那些科学理论所必须面对的。如感觉心理学家必须对所谓的超感觉现象做出鉴别,而不能回避。 其次,尊重通过控制的观察和仔细的测量而获得的科学事实。在心理学的科学领域内,当好的数据和心理学专家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数据将赢得胜利。保密在研究程序中是被禁止的,因为所有的数据和方法必须最终公布出来以得到公众的验证,也就是说,其他的研究者应该有机会来审查、批评、重复或是驳斥这些数据和方法。 再次,对数据、结果和收集数据的方法的描述要和任何推论以及关于证据意义的结论保持分离。在科学出版物中,调查的每一部分都应该被清晰地报告出来,以便读者能够很好地将数据的客观特征从研究者主观的解释中分离出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发表论文,既是对这一领域内知识累积增加的需要,也是允许其他研究者重复这些发现的需要。 (二)收集数据前的准备 为了保障数据的客观性,在收集数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主要是标准化与操作化。标准化指在数据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操作化指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其涉及变量的确立: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类型 心理学研究主要有:实验研究,相关研究,问卷调查,自然观察法和个案研究。 (一)实验研究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变量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实验需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地控制和变更自变量,客观地观测因变量,然后考察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实验法从根本上在于揭示强烈的因果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假设。 1.混淆变量的控制 混淆变量能产生某种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效应相混淆。 实验中,被试多次重复同样的程序,可能造成实验成绩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即练习效应。实验中刺激的呈现顺序也可能影响人们的判断,这种现象被称为顺序效应。对于练习效应和顺序效应可采用平衡法,随机化法等来消除。 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干扰试验、使实验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如安慰剂效应和霍桑效应等。安慰剂效应是指被试因为知道或被告知某种情况会造成某种反应,实际上并不会产生这样的反应,但被试却反角出现了这种反应或表现出这种反应。霍桑效应是指在实验中,被试对待实验的态度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对于这种效应可采用双盲技术来避免。 2.实验设计 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须设立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并使这两个组各方面的条件大致相同;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的影响,控制组 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两组反应的差异,以确定自变量的效应。具体的实验设计分三种:被试间设计,随机地分配被试到实验条件(接受一个或多个实验处理)和控制条件(不接受实验处理)。被试内设计,一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如 A(基线)B(处理)A(基线)设计。两者优势互补形成混合设计。 3.被试的选择 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sample),研究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样本或被试的选取应遵循三个原则:同质性、代表性和经济性。 4.实验法的局限 实验法也存在它的局限,自然行为模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控制的实验中消失;被试参与实验、测量时,“揣测心理”使其与未意识到被监控行为不一样;一些问题无法实施实验研究。但是实验法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一种特殊的非实验性研究。心理学研究中,一些变量不易操作(如智力与创造力、乐群性和健康水平),另一些操作起来不合道德原则(如早期虐待与精神疾病),要基于相关研究。相关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表示变量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变”的现象。从一个人身上测得的任何变量都可以用来分析,看它们是否相关,以相关系数 r (r∈〔-1,+1〕)来表示。当 r 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时,根据一个变量的信息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将变得越来越精确,但我们应当注意:高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通过对一组受试者智力和身高的测量,我们可以决定智力和身高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计算一个相关系数来估计智力和身高的共变程度。应该注意的是,这两个测量值都是从参与研究的每一个被试得来的。将一组被试的智力和另一组被试的身高相联系是毫无意义的。这类相关显而易见是零,因为两种变量来自两组完全独立、互不相关的被试。 在无法适当操纵自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使用相关研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例证。在这些领域,要对社会团体进行系统性的操纵是极为困难的。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政府类型作为自变量,随意指定一个国家为民主形式,另一个国家为专制形式。 (三)测量与问卷调查 心理测量是评估变量的具体方式,使内部事件外显化,使个人经历公开化。好的测量必须既可信又有效。信度指在相似测验条件下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效度指测验得到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特质和属性。 自我报告法 当研究者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经验的数据(信仰、态度、状态)感兴趣时,采用自我报告法,它包括问卷法与访谈法。问卷分开放式(自由组织语言)与封闭式(固定迫选答案),内容涉及事实问题、当前与过去行为、态度与情感问题;访谈为获得个人信息和个体进行对话,它是互动的。好的访谈者既对社交中信息敏感,又对社交过程敏感。自我报告法多用在整体研究的初期阶段。当然自我报告法也有其局限性:受限于被试群,如前语言期的儿童、文盲和心理异常的个体;被试对质问的理解力,被试可能不理解问题或不能清楚地记得他们当时的经历;自我报告可能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为了赢得社会的赞许,人们会给出误导性答案;访谈的环境也能产生个人偏见和信息偏差。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1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