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
发布时间:2023-05-26 16:05:52浏览次数:50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困境与改革思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贯彻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方针就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当前村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小城镇工作与我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系,然后提出当前影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 10 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若干对策。一、加强小城镇工作的重要意义目前,不少经济学家都倾向于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光从短期的效率上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长期的效率上看,放在历史长河(如 50-100 年时间的尺度),或者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或城镇化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就站不住脚了。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问题。如果按照大城市具有绝对效率、绝对优势,那么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中,在经过数百年的城镇化历程之后,小城镇数量肯定逐步减少直至灭绝。然而,事实是大多数国家小城镇在城镇总量中还是占了绝大多数,如美国的人口比我国少得多,但现在她的小城镇数量与我国差不多,也是两万个左右;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是以小城镇为主体。因此,从实践上看,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包括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为什么小城镇特别是一些重点镇也是具有效率的?这是我们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我们抓重点镇工作的意义所在。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原因:(一)小城镇的中间传导作用,解决“三农”问题,传递大中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城市与农村之间物质与信息的交换,都离不开小城镇。目前,不少经济学家也逐渐认识到了小城镇的这种中间传导作用是大中城市所不可替代的。(二)小城镇的分工作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合理分工的,小城镇一般更接近于大自然和原材料产,地农产品加工优势明显。城镇的建筑风格特色及与周边自然风貌结合更为密切,不少城镇更是以这方面独特的优势引人注目,有的还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三)小城镇的示范作用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素质与农村的文明程度,都需要小城镇作为辐射媒介,需要小城镇向周边的农民提供直观的“样板”。通过小城镇的示范带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小城镇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与就业环境。在农民非农就业中,有 60%以上是由农民依托小城镇自己努力创造的就业门路。目前,大城市新增一个就业岗位大约需要投资 40 万元,而在小城镇也就是两三万元优势非常明显。(五)小城镇的引导分流作用。近年来,全国每年有约 1300 万人从农村转移出来,小城镇已成为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1978——1999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 2.1 亿,扣除自然增长部分,全部城镇共吸纳农村人口 1.4 亿,其中小城镇吸纳了 8000 万左右,约占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近
60%。这等于给予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多种选择的进城机会。如果不是小城镇分流了 60%左右的人口,我国大中城市就早已不堪重负。二、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统一有效的扶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中央历次会议都强调要重视小城镇建设问题,但许多政策落实却不够到位。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术界以及中央政府各部委之间对城镇化道路的分歧很大,形成不了有效合力。有关小城镇发展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影响、地位、功能作用等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均不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体制,不少同志至今仍然认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与农村没有多大差别,农民自理口粮、自谋职业、自担风险、自购住房、进入小城镇政府的管理方式,投资渠道仍可以维持不变,以至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国债发放、政策优惠等方面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倾斜,而把小城镇建设丢在了一边。(二)乡镇企业效益连年下降,提供就业岗位逐年减少。从实际情况看,小城镇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推动下的大发展时期之后近两个五年计划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萎缩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在下降七五期间每年平均增加 761 万个工作岗位八五期间减少到平均每年增加 495 万个工作岗位而到了九五期间每年平均只增加 436 万个工作岗位近两年来乡镇企业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更不到 300 万个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在减缓更为严重的是小城镇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尚未能与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衔接(三)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从规划理论分析来看,小城镇最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小城镇一般都是该国最漂亮的地方。在美国,连续多年被评为居住环境最优的城市都是小城镇。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成了我国大多数地方小城镇的真实写照。(四)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我国村镇中,广泛散布着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建筑群,其中相当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这些历史文化古村古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有的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旧村旧镇进行盲目改造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在经济落后地区,有的农民将古建筑的一些部件拆卸下来,卖给城里人作装饰品,也使部分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五)缺乏对多元化小城镇经济发展道路的分类指导。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与大城市应有很大的区别,小城镇是农民自己创造就业岗位的场所。目前,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产业转型、产业组织方式、产品链的构造、怎样进入全球经济、如何应对 WTO、如何服务和辐射周边农村等,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基本上是任其自生自灭。三、具体对策(一)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有综合协调各部门协同动作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办事机构。
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央政府建立部际协调机构,突出建设部在促进小城镇发展方面的主导地位,完善协调机制,增强各部委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合力及时解决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要有一个政策平台。立足于鼓励小城镇公共品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组织转型的角度,制定一系列推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前景,分别提出新建扩大兼并转型和环境整治等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扶持政策。(三)建立科学的重点镇评选机制。科学地选择重点镇进行扶持,可以分一期、二期、三期进行。选定第一批重点镇是最重要的。按以往的工作方式,重点镇先是由基层申报,而后由上级审批主,导权在下面,“跑部钱进”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全国重点镇,必须打破单纯由地方申报的传统做法,而是采用客观测评与地方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建设部在委托清华大学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数据开展“全国小城镇发展”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批复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结合各省已正式确定的重点镇,坚持有争议的暂时不上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省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第一批全国重点镇名单。(四)对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生态资源要有强有力的保护手段。当前,对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应有科学合理的评选办法,也就是通过基层申报、专家评审、部门联合核准来确定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下一步应制定条例用一套法规体系来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五)要对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系统研究后实施分类指导,区别重点镇和非重点镇,对镇政府必设的管理机构提出指导意见。(六)抓紧研究集体土地流转、非农土地流转的问题。这项土地流转的问题这项工作,中央可能要出台重要政策,国土资源部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对集体土地房产证的问题,也要抓紧研究,明确什么样的小城镇发放什么样的房产证,把土地价值吸收在房产内以此作为投资资本。参考文献:〔1〕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 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 年;〔2〕李桥兴,杨都;;我国农村城镇化实证分析及对策[A];第 19 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3〕李秀清,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世纪桥;2010 年 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