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伦理的和谐企业文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5 15:06:08浏览次数:35
基于管理伦理的和谐企业文化的研究一、管理伦理的概述关于管理伦理的内涵,学界现有从三个角度进行的理解,第一种是从管理角度来理解管理伦理,认为管理伦理是由管理活动、管理运行的内在规律原则中提升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管理伦理的研究就是探讨管理制度、管理运行体制、管理活动规律对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这种观点由于坚持从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本身提升、引出管理伦理价值观,认为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和行为本身内在固有的,龚天平称之为“管理伦理内生论”。第二种角度是从伦理学角度来理解管理伦理,认为管理伦理是人们关于管理活动的道德观念,及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的认知、判断、践履和评价。或者说,管理伦理是人们关于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及其价值导向、管理行为的伦理规范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反作用。这种观点认为管理伦理外在于人类的管理行为,主张以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去考察管理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因此,相对于“管理伦理内生论”,我们可以称之为“管理伦理外生论”。第三种角度是从管理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管理伦理,认为单纯地从管理学角度或单纯地从伦理学度来理解管理伦理,都不能完整的表述管理伦理的内涵,管理伦理的研究和探讨应该既考察管理的伦理特性,也考察伦理的管理功能,并将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这种观点由于坚持对管理与伦理的双向价值考察,主张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管理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管理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伦理对管理活动的调控机制。二、和谐是管理的伦理目标 在管理哲学史上,追求和谐的管理价值理想和伦理目标,一直是中西哲学家们所强调的重要观点。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思想中,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非常强调管理伦理的和谐理念。孔子的管理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谐为鹄的。孔子这种追求社会管理之和谐的理想对后世特别儒家管理思想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在孔子这种“和为贵”的管理伦理思想的影响下,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了“和则多力”,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提出了“德莫大于和⋯⋯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等管理伦理命题。在西方管理哲学中,和谐理念也由来已久。柏拉图在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宇宙和谐论”的基础上,也把和谐理念灌注到他的管理理论中。他认为 ,人在对自身的管理中,就是保持心灵中的三个部分各司其职,即理智居支配和领导地位,激情服从理智并协助理智保卫心灵和身体不受外敌侵犯,欲望接受理智的统领和领导,三个部分互不干涉、互不僭越,彼此友好,就达到了对自身管理的和谐;在国家管理中,由哲学王来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者、卫国者和谋生者这三个阶层的人各行其是而互不干涉,国家的管理就是和谐的。后来亚里士多德在其师国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按法治进行管理,他认为,国家管理应实行轮流执政。在国家中,全体公民都是平等的,都应当参与政治,实施管理。一定时间内,一部分人进行管理,另一部分人被管理;管理者应轮流退休,退休后与其他公民处于同等地位。这样的管理才是和谐的管理。三、管理是和谐得以实现的依托 作为事物的一种伦理关系状态,和谐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身心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等,其中群己和谐是一种放大了的人际关系,因而可以归入人际和谐之中。和谐的这些具体内容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如人际和谐就还可以细分为组织和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和谐、同业和谐、同事和谐、社会和谐等。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身心和谐、天人和谐和人际和谐,因为其他层次的和谐都不过是这三种和谐的具体表现。这些和谐的实现都必须依托于管理。身心和谐依托于人对自身的管理。这里的管理是指个体的人对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控制。虽然管理是指人的有组织的活动,而人对自身的管理显然只有个体性而没有组织性的,但人对自身是有管理的。古希腊时期的“四主德”之一即节制,就是人对自身的管理。科恩曾在其《自我论》中说:“‘自我管理’(自治)、‘自我确定’、‘自我调节’等术语在关于人的科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并不是偶然的。只有在这些过程中,通过和依靠这些过程,人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形成和实现,达到充分的存在。”这就告诉我们,人对自身是要进行管理的,其目的就是要确证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身心和谐。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都达到一致与圆融的状态。四、现代管理伦理之和谐理念的实现之途现代管理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管理。现代社会的管理大都是通过组织来实施管理的,组织是联结管理与个体的中介,任何个体都不能不生活在组织中。而组织是个体基于一定利益而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组织的管理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人际和谐就是其关键条件之一。否则, 组织像一盘散沙,更谈不上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利益追求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组织中极有代表性的组织企业,如美国 IBM 公司、日本的本田、松下,中国合肥的荣事达、青岛海尔等都坚持和谐的管理伦理理念,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天人关系,来推动经营管理的发展,从而获得巨大成功。那么,现代管理实践中,有哪些办法和途径是体现和谐理念,促使个人(管理者)身心和谐、组织中人际和谐,以及人天和谐,且行之有效的呢?第一,不断修身。这是针对管理者来说的。在当代社会中,任何人都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塑造自己的道德人格形象。因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了道德,人无异于沦落为动物了。但是,与被管理者比较起来,管理者更应重视修身,这是由管理者自身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高于被管理者的道德示范效应,其道德力量可以影响被管理者 ,其人格形象可以引导被管理者。同时,管理者的自身利益追求,也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不断修身 。只有不断修身,不断自我完善,其自我利益和管理效益才能得到更高程度的实现,其所领导的组织也才能取得高效与和谐。第二,道德激励。激励是指对人的行为所施加的激发、推动和鼓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I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说:“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一种基本的管理方法和原则。当代管理学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都是激励理论。道德激励主要是一种正面激励,其基本内容是赏罚分明、合情合理。道德激励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 工作热情,积极进取精神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依赖情怀,而且可以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米切尔·拉伯夫在《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中说:“现代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正面的奖励才是塑造长期行为的根本方法。”“一个老板能犯的最糟糕的错误就是不会夸奖。”第三,对话沟通。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对话沟通是一种寻求公共理性的行为。在管理中,对话沟通也是一种寻求管理双方的共识、谋求管理关系和谐的行为。因为管理双方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而是充满矛盾、对立和冲突,情感也时常处于不合作和不协调之中。这就有必要在双方之间开展对话沟通,寻找解决管理难题的办法和共识,以便双方情感融通,关系顺畅,在双方取得的共识和目标的前提下协同动作,齐心协力,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取得管理效益。参考文献:〔1〕杨伯峻,杨逢彬. 孟子,长沙:岳麓书社,2010.〔2〕潘承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黎红雷. 人类管理之道,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