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132]《土壤肥料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5 08:07:06浏览次数:4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农学 课程名称【编号】: 土壤肥料学 【1132 】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简答题共 6 个题目,选做 4 个题目;论述题 3 题选做 2 题。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 题×10 分/题=40 分)1、简述岩石、母质、土壤的区别与联系。答:母质与母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土壤母质。母质与母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变化不单纯是形状上的变化,而是母质产生了一些母岩所没有的新特性。母质并不等于土壤,因为母质还缺乏完整的肥力要素。2、简述土壤中硫的含量、形态及其对植物的功能。答:土壤中硫以有机、无机多种形态存在,呈多种氧化态,从硫酸的+6 价到硫化物的-2 价态,并可有固、液、气三种形态。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随土壤类型,pH、排水状况、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和剖面深度变化很大。大多数土壤中的硫存在于有机物、土壤溶液中和吸附于土壤复合体上。一般,水田耕作方式含硫高于旱地农作。由于,无机硫主要是以硫酸根形式存在,容易被雨水淋失。我国农业土壤表层中,大部分硫以有机态存在,占土壤全硫的 90%以上。我国南方多数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非石灰性表层土壤中,有机硫占 85%-94%,无机硫占 6%-15%;北部和西部石灰性土壤无机硫全硫的39.4%-61.8%。硫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非金属元素,是作物必需的 16 种营养元素之一。硫素在生理、生化作用上与氮相似,是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成分,是酶化反应活性中心的必需元素,也是植物结构组分元素。主要构成含硫氨基酸、谷胱甘肽、硫胺素、生物素、铁氧还蛋白、辅酶 A 等。硫在植物的生长调节、解毒、防卫和抗逆等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细胞内许多重要代谢过程都与硫有关。3、各级土粒的理化特性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有何差异?答:石砾及砂粒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级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附性。无收缩性和膨胀性。SiO2 含量在 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粉粒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粘结性,干时减弱。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SiO2 含量在 60%—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粘粒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可塑性、粘着性、粘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SiO2 含量在 40%—60%之间,营养元素丰富。4、简述成土五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答:成土五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1)生物因素包括植物、 微生物、 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 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 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 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2)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 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4)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 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5)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当然人类也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 而土壤系统等又对人类的耕种有一定影响。5、土壤酸的来源有哪些?答:土壤中其酸性来源有:(1) 雨水中的碳酸(2) 微生物和植物根部代谢产物(3) 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4) 硫化亚铁氧化生成的硫酸(5)化肥分解6、简述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概念及特征。答: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阳离子交换的特征(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2 题×30 分/题=60 分)1、试论有机肥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经。答:(1)有机肥料有的特点:有机肥料养分全面;有机肥料肥效稳而长;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培肥土壤效果显著; 有机肥料养分低,肥效慢有机肥料资源丰富。(2)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A、供给作物营养物质,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a、提供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提供有机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 ;c、提供 CO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B、减轻环境污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既能减轻对环境的直接污染,又能提高土壤肥力。(3)提高有机质有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途径: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1 -
2、根据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论述氮素在石灰性或碱性土壤中损失的途径及提高氮肥利用的措施。答:(1)损失的途径:我国黄土高原区广泛分布黄绵土,黄绵土土层较厚,且大多为坡耕地,土壤呈石灰性,而本区习惯氮肥施用类型为尿素,尿素施入到黄绵土坡耕地中的去向:尿素施入土壤后,以分子形态存在。它可以分子的形态进入植物体,也可被土壤粘粒或腐殖质吸附, 也可被尿素分解细菌分泌的脲酶将其水解转 变为碳酸氢铵,进一步被植物吸收,也会挥发损失(黄绵土呈石灰性),也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 氧化为硝酸,在坡耕地上随水分径流损失。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作物吸收肥料氮的数量占总施氮量的百分率,称为氮肥利用率。提 高氮肥利用率,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 根据作物种类合理分配氮肥: 应根据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及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要求,掌握好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施肥量。叶莱类作物、小麦、玉米等需氮量较多作物适当多施,豆科 等需氮量较少作物应少量施用;耐肥品种少施,不耐肥品种适当多施。需氮多的时期适当多施,需氮少的时期少施。 ② 根据土壤条件灵活施用氮肥: 碱性土壤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氮肥,酸性土壤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氮肥。肥力高的土壤,施氮量和次数要少些,施氮时期不宜过晚;肥力低的土壤, 应增加氮肥施用量,特别注意种肥的施用,促苗发根,提高单产。 ③ 根据氮肥品种准确选择氮肥:铵态氮肥易挥发,宜作基肥深施;硝态氮肥易淋失,宜作旱 田追肥;旱地宜分配硝态氮肥,水田宜分配铵态氮肥和尿素。 ④ 根据氮肥特性适当深施氮肥:氮肥深施不仅可减少肥料的挥发、淋失及反硝化损失,还可减少杂草对氮肥的消耗。另外,氮肥深施肥效稳长,后劲足,有利于根系发育、下扎,扩大营 养面积。 ⑤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既满足作物营养所需,又改良土壤,使土壤氮的供应与保存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防止无机氮的损失。与磷钾肥配合施用,平衡施肥,协调供给。 ⑥ 应用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的生命活动,抑制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在较长时间内仍以铵的形态存在,减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作用。3、试论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问题和合理保护途径.答: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 少中国国土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 3 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 12 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 11 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 量少的特点。(2)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 牧 、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 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 10%多些。(3)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例如,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汉民族多利用耕地种植高粱、玉米等杂粮,而朝鲜族则多种 植水稻。山东的农民种植花生经验丰富,产量较高,河南、湖北的农民则种植芝麻且收益较好。在相近 的自然条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桑蚕饲养中心等等。(4) 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如 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草原资源多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等。其二,人 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林地少,森林资源不足。 可是,在东北林区力争采育平衡的同时,西南林区却面临过熟林比重大、林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广 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 程中,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我国的耕地总量每年都在减少,使我国原本就较少的土地资源更显紧张。再者,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尽完善,乱搭、乱建、乱 占或占而不用现象较为普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闲置土地为 6.5105hm2, 其 中, 耕地约 6.28104hm2, 相当于 1996 年占用耕地的国家建设闲置土地的总面积、废耕地、可耕地 分别占闲置土地的 79.13%、69.04%、79.92%,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因建设项目盲目往马等原因造成 土地闲置浪费的数量之大,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2)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 产力降低。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长期是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人的掠夺式利用方式,导致土壤中大量元 素缺乏; 再者,由于保护力度不够, 每年流失的水土面积达 4107hm2, 流失 的土壤带走大量作物 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 使耕地质量迅速下降, 从而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变弱。另一方面,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各种污染源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直 接或间接威胁不容忽视,如酸雾、 酸雨、水质污染等,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又一主要原因。(3)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1/ 且耕地 总量每年还在以 6.67105hm2 的速度递减。据测算,到 2030 年我国耕地将减少 2.07107hm2,人地矛盾 将更加严峻。我国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72%,有 66%的耕地分布在山区、 丘陵和高原地区,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只有耕地总量的 40%。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可 以 新 增 一 部 分 耕 地 。 根 据 1993 年 全 国 农 业 后 备 资 源 调 查 结 果 , 全 国 现 有 农 业 后 备 资 源1.97108hm2, 占 土地总面积的 20.6%,但是,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水资源的短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要受到严格 限制。(4)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在我国土地资源中, 是丘陵山地,中低产田占耕地的 60%以往,耕地障碍因素多,分布不均匀,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而未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同占 全国总土地的 25.3%,达 2.43108hm2。 合理保护我国土地资源的途径:(1)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2)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3)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4)改造中低产田;(5)提高复种指数;(6)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