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墨池记》赏析
发布时间:2023-06-20 09:06:29浏览次数:46曾巩《墨池记》赏析一、曾巩及其创作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青年时,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诗文往来,并将安石推荐给欧阳修。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后,调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召回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7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著有《宋史》、《唐论》、《墨池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寄欧阳舍人书》、《上福州执政书》和《战国策目录序》等。曾巩也擅长写诗,有四百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 ,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著有五古《追租》、绝句《西楼》、《城南》、如《咏柳》诗等等。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
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 金石录》。二、曾巩《墨池记》赏析(一)《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二)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 ,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8)信然:果真如此。(9)邪:吗,同“耶”。(10)方:当……时。(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 ,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15)岂有:莫非。(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17)休:停留。
(18)书:书法。(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22)及:赶上。(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28)其:指代墨池。(29)章:通“彰”,显著。(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31)揭:挂起,标出。(32)推:推测。(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36)推:推广。(37)学者:求学的人。(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三)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
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四)《墨池记》赏析 《墨池记》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是作者的一篇流传很广的作品。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寥寥数语,就将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来历,交代得清楚明白,饶有生趣 。王盛题“晋王右军墨池”六字,并盛情邀约曾巩作记,就是为了借助贤人名声和遗迹,来显扬本土人文景观,宏扬本土文化意蕴。但是,曾巩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从而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技艺尚且如此,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应如此。《墨池记》第一自然段写了墨池的位置、特点及由来。介绍位置的时候采用了地理学上介绍地域的方法,先介绍“新城”所处的位置,再介绍在新城上的墨池的情况,最后以荀伯子《临川记》点明其由来作结。至于其它,此处并未涉及,留到下文去说。第二自然段先叙述王羲之勤苦学书的事迹,重点在于借事议论,总结王羲之的勤学之道。此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头到“而又尝自休于此耶”。这里,作者直接写王羲之勤学书法的事迹,就避开了上一段中关于墨池所处地点的问题,把读者的注意力直接吸引到正题上去了。下面一句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以一个推测的问句,委婉地表示了对荀伯子的话的怀疑态度,既巧妙地照应了前段内容,又没有偏离文章的主旨。随后的几句除了叙述他不愿做官和寄情山水的经历及刚毅、豪爽的性格特点,以引起读者对他的性格与志向的联想外,还为进一步引出下文作了准备。对于荀伯子的话,鉴于它的作用和应邀作文的关系,作者既不能不予理睬,又不能专门进行评说,而是采用了转移视线和顺势带过的方法作了巧妙的处理二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第二层着重说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不是天生的,而是完全靠他自己勤学苦练取得的。第三层主要是从不同侧面对勤学之道发表议论。先联系实际,从反面加以论证“勤”的重要,再肯定“勤”的必要,最后从道德的高度论述了“勤学”的意义深远。通过以上的论述,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透彻的揭示。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墨池的变迁及主君表彰王羲之,并通过对王君有意的推测与议沦,进一步阐明勤学之道的重要意义,借以勉励后人发奋勤学,深造学问与道德。短短的三百言中,融作记的缘由、王羲之勤于书法的叙事及反复论证勤奋治学的道理于一篇,是十分巧妙的,因而倍受读者的喜爱。当然这与文章高超的艺术手法分不开。三、《墨池记》的写作艺术特色分析《墨池记》这篇短文的一个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
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语句凝练,平实委婉。虽为小记,但内容却相当丰富。既有对墨池的介绍,又有对王羲之轶事的叙述,更有揭示主旨的议论。介绍墨池,不仅写其方位 ,还写到了它方以长的特点;叙述王羲之的轶事,不光有直接的简明叙述,而且还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议论勤学之道,不仅有直接议论,还有间接阐述。叙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只用了七个字,总结他成功的经验也不过十几个字。全文不用典,不浮华,朴实丰满,平易近人。说到委婉含蓄的特点,我们只看看他对荀伯子说法的处理就非常清楚了。作者巧妙地把这件事穿插到对王羲之轶事 、性格、经历的叙述之中,不考据而有考据之妙,不论证则有论证之功。有置疑但不明说,不逼人 ;欲置信,但不直言。出语双关,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参考文献:[1]闻杰.解析《送东阳马生序》与《墨池记》[J].课外语文,2012,(3):34-35.[2]颜海红.循纵横两线 赏短文妙处《墨池记》赏析[J].语文教学之友, 2009,(10):33.[3]孙月星.《墨池记》导读[J].语文天地:初中版,200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