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1) 形考1234

发布时间:2023-07-11 11:07:38浏览次数:21
阅读与写作(1) 形考 1234一、 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8 分)试题 1 社会学阅读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发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试题 2 文化学阅读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内涵的阅读方法。试题 3 语义学阅读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内涵的阅读方法。 试题 4 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作品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试题 5 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试题 6 寓言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一、 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32 分)试题 7 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试题 8 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答伤心 1)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指学术论文要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研究的独到理解和观点, 应该显示出新理论、新设想、新方法、新定理,甚至能够填补某个领域的空白。 (2)学术论文的文献性指学术论文由于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真理和规律,可以长期保存,供检索和查阅 ,作为后人更深入研究、探讨时的借鉴。试题 9 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答伤心 1)通过文学语言解读其文化内涵。(2)通过习俗制度,透视其思想原则。(3)通过经济结构透视其价值观念。(4)通过科学技术透视哲学基础。(5)通过文学艺术透视其审美情趣。试题 10 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答:接受美学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其主要方法是: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词语内涵的简理解,人物情节的形象化,主题意义的新创造,与隐含读者的结合。 基本特征是伤心 1)以读者为中心。(2)文本的召唤结构。即文本具有一种能够召唤读者来进行阅读的结构机制。 (3)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4)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以巴金的散文《灯》的阅读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此文存在着许多意义空白或者说确定生,需要读者参与作品价值的创造,比如作品中最重要的意象,“灯光”究竟象征什么?文章并没有直接点出,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巨大意义空间。它可以象征光明、真理、信仰、理想、希望,象征爱性等.去进行独特的解读.文本的解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鉴赏,决不存在所谓惟一的标准答案,任何个体的独特解读,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内涵的解读将越来越丰富,永远不会有终极的解读.教师的这种自由多元化的解读方法,有助于把学生引上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三、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试题 11 运用诗歌的鉴赏方法,解读李白的诗《将进酒》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节奏和音韵美,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李白的《将进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节奏和音韵的角度看,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诗歌具有强烈而富于变化的节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长句节奏舒缓,而“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等短句又使节奏变得急促有力。用韵上同中有变。全诗主要用 ui 韵,但又不是一韵到底。从情感上讲,本诗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尽管诗中有明显的不满和 消极的情绪,但主要表达他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和情感。从艺术的角度看,本诗大胆想象,如将黄河之水想象成“天上来”等等。长短不一,整散结合的句式,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复杂而又激动的情感。试题 12 怎样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之所以说这是小说艺术的三要素,是因为这是由三者的关系决定的。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人物个性是通过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没有情节,人物的个性就没有发展的历史,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表现,使人物思想、情感、意志的外化。而环境为小说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客观的依据 ,是人物性格展示的具体场所,规定并制约着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三者是小说艺术不可或缺的要素。当然刻画人物是中心任务,情节和环境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试题 13 举例说明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文章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准确标志。没有语言的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化。通过对文字语言的分析可以解读文化的内涵,即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心理状态等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如读苏轼的诗《题西岭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前两句诗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 ,庐山的模样是不同的。后两句是议论,告诉人们要真正认识庐山真面目,不妨走出庐山,山外看山。这是作者的生活经验。但如果我们对后两句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 ,就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感觉。这就说明最后两句是还给我们暗示了一种人生哲理:有时要看清一件事情,必须跳出这件事。我们还可以从语词的语源和延边推测过去的文化遗迹,从造词的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移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等。一、 阅读分析(每题 10 分,共 20 分)试题 14 阅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答:《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世研究者认为是带有作家自传性质的一篇童话作品,安徒生坎坷的一生在童话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首先,这篇童话构思精巧,情节离奇,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色彩。作者这样叙述故事:一只天鹅蛋偶然被产在了鸭窝里,后被鸭妈妈孵了出来。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由于这只“小鸭子”又大又丑(按照鸭们的审美观点),先后遭到了鸭群、鸡群、养鸭场女佣人的歧视、排挤、讥笑和打骂,无奈小鸭只得逃离故乡,被迫离家出走,又先后历经了沼泽地遇险、农家小屋里的虐待以及种种艰难坎坷,在经历了一个严寒的冬天的磨难后,慢慢地,它的翅膀变得有力了,它向一群美丽的大鸟(天鹅)飞去,它向往着它们的生活,即使他们会弄死它,它也不怕。它随着那群大鸟飞进了一座盛开着紫丁香花的美丽的大花园 ,沿着弯弯曲曲的溪流它游向了那些美丽的大鸟,“请你们弄死我吧!”它低着头等死,在清澈的、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它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它已经不再是一只又大又丑的令人讨厌的鸭子了,它变成一只美丽的大天鹅了,它难为情极了,把头藏在翅膀里……这样的故事生动曲折,对儿童充满了诱惑力。其次,通话语言华美、剪裁精当、对话生动形象,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一个美丽、曲折、感人的故事之中,不能不令人叹服。例如开头那段景物描写:“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黄澄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迈着又长又红的腿在散步,喋喋不休地讲着埃及话……”为童话中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下一个多么美丽广阔的场景,极富田园诗意!再如写那个农家小屋的残破:“它是那么残破,它甚至不知道应该向哪一边倒才好因此它也就没有倒。”语言是多么的幽默!描写那个老太婆的市侩气,作者写道:“这真是少有的运气,”她说,“现在我可以有鸭蛋了。我只希望他不是一只公鸭才好!我得弄个清楚!”描写老太婆家猫儿和母鸡的骄傲自大和见识短浅:“那只猫儿是这家的绅士,那只母鸡是这家的太太,所以他们一开口就说:我们和这个世界!因为他们以为他们就是半个世界,而且还是最好的那一半呢!”当丑小鸭向那个母鸡谈起它的理想时,作者为骄傲愚蠢而又蛮横俗气的母鸡设计的语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请看:“你简直是在发疯,你去问问猫儿吧在我所认识的一切朋友当中,他是最聪明的你去问问他喜欢不喜欢在水里游泳,或者钻进水里去,我先不讲我自己……我们不了解你,那么请问谁了解你?你绝不会比猫儿和女主人更聪明我先不提我自己。”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丑小鸭坎坷悲惨的遭遇中,暗示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了一番艰难坎坷的磨难,增长了丑小鸭的才干,锻炼了它的意志和魄力,也促成了它从鸭向天鹅的转化和升华,带有一定的哲理性,正如《孟子》中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篇童话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关注 ,对与不幸命运苦苦抗争的灵魂的关照和讴歌,也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当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时 , 它感叹道:“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于是作者最后用这样一句话来点题“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关系。”,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悠长!一颗孤独的、顽强不屈的、默默奋斗的心灵总算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啊!试题 15 举例谈谈如何鉴赏历史故事答:历史故事具有内容的史实性和借鉴意义等特征。我们鉴赏历史故事,一是要依据史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理性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二是要以史为鉴,在发掘了故事的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其现实意义,即探究故事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读《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有“廉蔺交欢”的故事,写的是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件事情中为赵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以后,频频升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深感不满,扬言要当众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处处避让,甚至有时连上朝都托病推辞,使得他的门客大惑不解。蔺相如耐心解释,说自己并不是怕他,主要是考虑到秦国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赵国有他和廉颇两个人。如果他们将相不和,就会给秦国以机会。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得悉以后,深为蔺相如为了国家而忍辱负重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后廉蔺交欢,将相和睦。读这个历史故事,我们首先要根据廉蔺二人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做出客观的评判。蔺相如在受到人身攻击时能以大局为重,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非凡风度和宽广胸怀;廉颇起初为名利所惑,显出他嫉妒的小心眼,但他后来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也有确实难能可贵。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联系实际对着两位言行举止做更深的思考,我们在国家和个人、集体和个人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是否需要蔺相如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呢?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是否也需要廉颇那种知错能改,负荆请罪的精神呢?毫无疑问,这两位历史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鉴赏历史故事才会有意义,不然“以史为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当然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鉴赏故事曲折生动的情节,感受故事的艺术魅力和作者超凡的艺术表现才能。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