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25-07-31 07:07:04浏览次数:1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7.“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7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B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0. “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 .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 . C 2 . C 3 . A 4 . C 5 . D 6 . B 7 . B 8 . C 9 . A 10 . D 1 1 . D 12 . D 13 . A 14 . A 15 C 16 . D 17 . B 18。 A 19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 .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 .某山村小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 A . “抓典型” B .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 “一切经过实验” D . “欲擒故纵” 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 . “一分为二” B . “和二为一” C . “万物莫不有对” D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 .辩证的否定是(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 . “不平不阪,无往不复” B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 .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 “和实生物” 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21.“脱离了整体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 整体依赖于部分B. 部分依赖于整体C. 整体是部分至和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 把仆人西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辨证决定论的观点D. 说明事物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多项选择题答案】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 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2、时间和空间( D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 D、劳动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 ( 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存在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可知性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A、可变性 B、无限性C、不可逆性 D、连续性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3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A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B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B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D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C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