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1 15:06:58浏览次数:29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研究一、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社会文化基础上,在行政活动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多层次、复合的文化。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和行政活动将产生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形成之后,作用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观念以及行政行为,从而对整个行政管理体制产生影响。行政文化建设将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服务性政府的构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行政信念弱化的影响行政信念弱化,指的是行政权力主体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在价值观上出现了无序和混乱,从而在行政行为上出现了偏离行政目标,背离行政宗旨,或违反行政规则秩序,或伤害了行政客体利益的行为。行政信念的弱化不仅影响着行政工作的开展,造成无序、混乱和低效的现象,还危害着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一)影响行政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行政信念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准则,也是行政主体对行政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行政主体的行政信念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也就不同。在处理日常的行政工作时,行政主体都是带着自己的行政信念去考察事物,作出判断。凡是符合自己行政信念的,行政主体就认为是正确的,就相信 ,是可以从事的:反之,如果违背自己行政信念的,则是错误的,就远离,就抵触。因此行政主体在从
事自己的行政工作的时候,有着坚定的行政信念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产生意识上的糊涂,信念上的弱化,从而在非科学的:错误的行政信念指导下作出错误的判断,混淆是非,耽误工作。(二)影响行政组织的团结团结一致是行政组织完成行政目标的基础,行政信念则是建立一个团结一致优秀的行政组织的关键。一个行政组织如果没有共同的行政信念,就将会丧失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这是因为行政信念会促使行政组织成员产生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对行政组织以及行政组织成员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一种归宿感,有为组织贡献自己力量的使命感。行政信念就像一条维系整个行政组织的纽带,有了这条纽带,组织成员便会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坚强的群体组织。相反,如果没有了共同的行政信念,整个行政组织也就没有了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组织成员也就没有了工作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成了一群散兵游勇,分崩离析,丧失了组织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三、转型期行政信念弱化的原因分析造成行政信念弱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既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联系,也与我国的制度领域诸多不完善有关。既是制度交替混乱的产物,也是个人素质低下的表现。(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是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代表某种规定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的程序规则。行政制度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规则。行政制度也是如此,它不仅可以为行政服务提供经济价值 ,还为行政信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本。因为行政制度会使行政主体产生符合制度规定的合理预期,从而认同和形成制度价值取向,进而会形成信念。由于制度所提供的是合理的预期,能够切实得
到实现,因此行政主体就会相信它,把制度所体现的原则和精神作为信念,并在行政实践中把符合和维护制度的现象和行为看成是道德的,表现出喜好感,反之就表现出厌恶和反感的情绪。我国的行政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应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当时的行政信念的培育和强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伴随着当前的政府管理逐步从直接控制向间接引导,从指挥命令向协调服务过渡,政府管理机制原有的部分弊端日益突显出来,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导致行政主体的行政信念出现了弱化。(二)传统行政文化的积弊行政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行政体系的成员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定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政文化取代了传统的行政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行政文化的本质。但是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的行政文化并未因此而立刻消失,而是以其他不同的形式渗透到行政文化当中,成为诱发行政主体行政信念弱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比如,一些行政主体在“官本位”意识的驱使下,动摇了执政为民的行政信念,对民意和普通人民群众的忧乐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上司那里,打点关系,阿谀奉承。在“人治”思想下,“以权压法,以情乱法,以言代法,以礼越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抹黑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三)行政主体自身素质不高行政主体的素质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活动时所具有的政治品格、道德品质、业务知识、能力、气质、观念、心理、体质等诸要素的综合。一般来说,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高低与行政信念的坚定与
否有很大的关系。行政主体自身的行政素质高,他就会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行政信念,遇到困难和外界诱惑,能够抑制自己消极和不正当的欲望,从而坚定起自己的行政信念;反之,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低下,就会出现行政信念弱化的现象。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这在客观上给行政主体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然而部分行政主体面对新环境,不但没有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反而在面对日益多变和复杂的环境中却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变得庸俗不堪,导致自身素质极其低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主体行政信念出现了弱化的现象。四、转型期行政信念弱化的治理对策(一)加强行政制度建设加强行政制度建设与行政信念的强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行政信念的强化的过程,是行政人员提高认识水平、陶冶行政情感、磨炼行政意志的过程。但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就行政主体的行政信念强化来看,制度的功能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但不一定有效)的结构来减少行政人员认识、情感、意志的不确定性,从而确定一个明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来提升行政人员的认识、增强其行政情感和行政意志,进而强化其行政信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行政主体行政信念的强化上,往往注重于思想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健全干部监督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使行政主体能够强化其行政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推进行政文化的创新建设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它持久地影响行政主体行政信念的培育和强化。行政文化作为文化在行政活动中的反映,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存在和行政实践决定并为行政发展服务的。一定的历史时代产生自己时代的行政文化,每一时代的行政文化都是对传统行政文化的扬弃和创新。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新的行政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旧有的、陈旧的与时代不相融合的行政文化仍在迂腐着他们的头脑,弱化着他们的行政信念,影响着他们的行政行为,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行政文化创新建设。大力推进行政文化的创新,必须在“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 ,本着效应行政、服务行政、公开行政、建立终身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使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转变,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转变,松散低效型行政文化向高效型行政文化转变,全能型行政文化向分化型行政文化转变。(三)提高行政人员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前面所涉及的方法都为行政信念的培养和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信念最终的形成和强化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行政主体的自我修养,行政主体自身是否能够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培养和强化行政人员的行政信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学说。不加强知识能力的学习,就不能使行政人员认识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其行政认识就会处在行政感性经验之上,行政信念也就因此不够牢固。这是因为行政人员所学到的知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结合实践体会出来的。行政人员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行政信念也就必然有很大的差别。参考文献:
〔1〕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0:89.〔2〕王希怀.信念论[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9:101.〔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5.〔4〕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