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3-06-22 09:06:10浏览次数:39
谈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包括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工人运动的生动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历史上最完整、最严密的科学真理体系。它的理论品格,在创造性地与世界劳工运动和人类解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蕴含着强大的自我革命力量。中国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表现出持久的内生创造性和不断实现性。与时俱进。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巅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 21 世纪的理光。一、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真实理性与创新,世界主义与国籍之间的理论张力。这种理论上的张力使它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实现其理论的完整性,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突出其真实价值,获得当代形式,并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基础。实践的统一和理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具有严格的逻辑和完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逻辑上严格的理论体系,必须以完整的理论形式存在。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另一方面,马克 思主义非常实用。只有将实践和指导相结合,它才能在改变世界,实现其目标和使命中发挥作用。在建立新的世界观的开始,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工人阶级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连续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过程。理论完整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与各国工人阶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巨大指导力,另一方面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基本路径。 科学真理与开放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实践的最高成就,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理解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真相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很好的理解工具,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大趋势。科学的社会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探索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方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最终真理”,而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开放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生命的开放真理。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个发展中的 理论,而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特定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特征,不断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随着实践和知识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其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品质。科学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两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世界的普遍性和国家的特殊性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普遍原则具有普遍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毛泽东一再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普遍真理”,是观察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各国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留下特定的特征并将马克思主义话语应用于??教条将最终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列宁指出:“我们从不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永恒的。这些原理的运用不同于英国的法国,法国的德国和德国的德国。俄罗斯。”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每个国家的特点。在整合各国实际情况的过程中,它以国有化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毛泽东特别强调:“在谈到没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时,中国只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具体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各种表达方式体现必要的中国特色。这 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特点已成为全党需要理解和解决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的,可以被用作行动的普遍指南,并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国家。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特殊差异,在应用马克思主义时,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假装要求消除多样性,差异和特殊性。普遍真理结合了每个国家的特定特征来发挥真理的力量。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可分割的两个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一直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发展,为人类实践和思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丰富发展,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密切相关。1848 年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把新创造的世界观运用到革命实践中,成为革命实践的重要思想指导。1864 年,他们领导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71 年巴黎公社运动期间,他们致力于指导巴黎公社运动。他们总结了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原则,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19 世 纪 80 年代末,恩格斯领导第二国际的建立,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掀起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又一高潮。马克思主义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科学指导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不断吸收实践经验和当代思想理论的最新成果,理论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完整。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真理的强大力量。当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时,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新思想、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列宁在批判主体社会学、“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经验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和深刻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第二国际的过程中,他领导创建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的无产阶级新政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他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即垄断资本主义。他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明确指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权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结合俄国革命的新的历史特点和具体实际,创立了“一国之胜论”,突破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中心开花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上升到制度实践,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和创新的新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的成功运用、发展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170 年,也是中国屈辱的历史,逐渐认识到要站起来,变得富裕,变得强大起来是滞后的。中国先进分子发现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现代化。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性飞跃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项重大理论成就,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民主革命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履行了建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社会革命。1970 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共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上面临着重大的历史选择。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国家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的文章。邓小平同志确定了其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层是胡锦涛同志。金涛为首。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光辉的大篇章中写道:“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已被推向了一个伟大的起点。党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央成立了新时期的习近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最先进的意识形态成就。 在结合不同国家和国家的具体做法的过程中,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C]: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5 月第 1 版。第 286 页。[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C]: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5 月第 1 版。第 19 页。[3]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C]: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73 页。[4] [5] 张文化. 邓小平理论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7 月第 1 版。第 4 页。[6] 江泽民.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经济日报, 1998年 12 月 19 日。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