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0 09:05:53浏览次数:35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逐渐融为一体。通过开展国际经营,扩大生存发展空间,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呈现出快速、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了解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指导其未来的发展。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必然性,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然后进行现状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经营;跨国公司;经济一体化一、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在与国际企业的融合和竞争过程中,逐步具备了国际经营的能力,形成了迅速发展的趋势。国际竞争环境与国内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推进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动力。(一)国际驱动力1、经济全球化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发展突破了地缘范畴,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存有疑虑,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只能顺应这一趋势,而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将企业的竞争环境扩展到全球,要求所有的企业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营不仅成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而且关系着企业基本的生存。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跟上时代的步伐。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存教授警告说,市场化和国际化已成为新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它将会使那些没有充分利用这种驱动力的人或者企业受到惩罚。谁能适应这一潮流,谁就将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实施开放型经济战略国家的企业不可能回避国际经营的要求和压力,只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竞争力,才可能保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2、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在世界各大洲几乎都建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性质的国际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联盟,这些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一定区域内的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各种关税和投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同时,对区域外国家实行各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区域经济组织的共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非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国的企业要想进入区域内的市场,仅靠贸易方式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和风险。因此,能够避开贸易障碍的直接投资型的跨国经营,包括当地生产、当地
销售等,就成为企业进行国际市场扩张的有效途径。开展国际经营时间不长的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经营重点集中在国际商品贸易方面,受到来自各类区域经济保护的不利影响十分突出。因此,只有不断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提升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增加许可证贸易,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才有可能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二)国内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国内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1、国家层面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国际化。在经济国际化方面,强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2、企业层面开展国际经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成长规律表明,企业的成长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过程。加入 WTO 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相继涌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面对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只固守有限的国内市场就等于自取灭亡。当企业逐步形成在国际环境中获得市场、资源、技术、效率等机会的需求时,就必然要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重新思考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走出本国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以获得国际市场的份额。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是在竞争国际化趋势下企业成长的内在需要。二、中国企业国际经营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时间短、经验少,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全球战略意识,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真正目标认识不清,其国际经营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走出去”,在对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市场前景、经济效益以及各种风险等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的条件下,仓促进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结果导致经营失败。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也缺乏慎重研究和判断,对海外合作者的信誉、
能力、稳定性等基本素质考察不够,致使受骗上当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平均投资规模过小导致经济效益差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绝大多数在规模上属于中小型企业,海外企业普遍“小、散、乱”,开拓当地市场的能力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非贸易性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为 133 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在100 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 100 余家,大多数投资在 100 万美元以下。如果按中方投资不超过 50%计算,绝大多数海外企业的中外双方投资也超不过 200 万美元,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企业投资 600 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450 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即便以国内中外合资企业的规模衡量,也多是属于小型海外投资企业。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海外企业投资规模过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因而经济效益较低。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中国海外企业盈利的占 55%,亏损的占 17%,盈亏平衡的占 28%。这说明中国有 45%的海外企业处于保本经营和亏损状态,这种状况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与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海外企业比较也相去甚远。(三)企业国际化水平比较低 中国大部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是出口,即使是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服务性领域,而在当地进行融资、生产、销售等系统化经营的企业还很少,特别是能够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企业就更少。在组织结构上还没有哪一家企业具有“多国公司”或“跨国公司”的特点;在经营战略上也没有哪一家真正实现了全球性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在经营行为和经营机制上还没有哪一家真正达到世界级水平。以上海宝钢公司为例,尽管宝钢目前在世界已有 14 家控股、全资子公司,但从经营的主要业务看,还仅局限于钢铁主业的贸易和依托主业的运输代理业务等,真正体现国际化经营高级阶段要求的直接投资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三、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战略调整趋势在企业国际经营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无论从政府还是从企业的角度,都需要对企业经营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一)完善国际经营政策据商务部统计,截至 2012 年 9 月底,中国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总数已达 6849 家,双方协议投资额135.31 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 91.34 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类企业共计 398 家,协议投资总额达 12.99 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为 10.37 亿美元。随着国内市场与产业的进一步开放,政府及产业组织应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优惠政策,将更多具备优势的企业推向国际领域,利用国外市场获取资源、技术及管理经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培养核心竞争力。同时,产业组织应引导企业通过战略性协作建立规模经济优势,并借助与海外战略联盟伙伴的价值链连接,形成优势互补的国际企业,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过渡。
(二)选择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政府和产业组织,应当引导企业围绕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海外经营领域或行业的选择。在政策导向上,一方面要推进国内的夕阳产业如家电、轻纺等向海外转移。这不仅能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另一方面,推进国内朝阳产业如微电子、信息等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学习导向型以及市场接近型的对外投资,这不仅能获得通过贸易活动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技能,而且能够拓展市场,冲破发达国家市场壁垒。利用国际经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例如韩国正是通过向海外转移国内夕阳产业,解决了成本优势下降的矛盾,通过在发达国家开展知识接近型投资,获得了先进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效果,缩短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时间,使韩国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率先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发展,也必须符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外部推动力。(三)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一国拥有大型跨国公司的多少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确定并有步骤地推行产业组织结构和规模设计规则,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是中国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一席之地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批极具实力的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中石化等,这些企业占有国内市场的很大份额,在规模上已经具备开展全球经营的条件,它们将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同时,中国在纺织、服装等行业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生产、贸易公司,经过多年的国际市场经营,这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品销售渠道、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和国际经营的经验,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在世界财富 500 强中已有一定的位置,这是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先锋力量。总之,中国未来的国际经营主体的特征应是:以“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大型贸易跨国公司+国际银行”为组织结构模式,以比较优势产业技术为基础,以金融资本为支持,以贸易公司为纽带的融资本、技术、贸易为一体的大型跨国公司。(四)引导国际经营区域分布多极化在未来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将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政治环境稳定,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需求多样化,金融环境优越,科技发达,而且工业集群为开展生产效率化导向投资的企业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尤其是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中开展直接投资,既可以避开这些区域组织对区外国家贸易的障碍,又可以充分受益于其区域整合的巨大效应。同时,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及其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政府与产业组织应通过有关政策引导和信息咨询等方式,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向区域分布多极化发展。
参考文献:〔1〕张宏.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J].亚太经济,2002(2):20-23.〔2〕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R].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84-2002.〔3〕强永昌.国际经营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