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2《教育经济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18浏览次数:250082《教育经济学》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称之为部门经济学。2、本考试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试题类型分为四种:题型一:选择题:共 20 分,一般有 10 道题,每题 2 分;题型二:名词解释:共 20 分,一般有 2 道题,每题 10 分;题型三:简答题:共 30 分,一般有 2 道题,每题 15 分;题型四:论述题:共 30 分,一般有 1 道题,每题 3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绪论1、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阐明整个教育与整个经济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属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具体阐明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经济现象与问题。2、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 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教育财等,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和。 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其含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 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外部经济收益等,其含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3、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教育经济学产生与形成于西方社会,它在西方萌芽于 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于 50 年代,形成于 60 年代,70 年代和 80 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一)萌芽时期代表人物一1.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 1924 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化的语言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代表人物二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首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于1935 年写的一篇《人力的资本观》。(二)形成时期关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形成的标志,目前仍无统一说法。一般主要认为英国韦锥于 1962年写了一本《教育经济学》著作,为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
5.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四)、论述题(在答题过程中一定注意,在给出涉及到的知识点后,一定要加以论述。)1、关于教育是否产业,教育经济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1)教育特殊产业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教育是间接性产业、教育是多效性产业。(2)教育生产要素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其生产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能力。(3)教育独立产业说。认为教育与科学技术应为独立产业,而不应该简单的视为一般服务性部门。(4)教育非产业说。认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文化、科技知识的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一定的产业性,可以把教育看作是产业,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应当看作是国家最基础的公益事业(5)其他说法。认为不必盲目地急切地提出教育具有产业性、教育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为在资源的配置上,由于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在社会竞争中资源就会向利润高的部门转移。教育如果作为产业,就要参与各部门对有限资源的竞争,那么教育在总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就会减少。不加分析直接命题教育就是产业,同物业产业没有任何区别的提教育产业,是不可取的。但是不加分析的仍然将教育当作纯粹的福利事业,也是不可取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代,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教育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对教育的某些属性应该在理论上重新思考,教育理论应该不断变革与发展。“产业”是属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的总称。如果从行业划分的角度称教育产业是说得通的,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因为教育基本上是在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果把教育或学校视为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体、企业或企业集团,从这一角度提教育产业,则是不确切的。因此教育既具有产业性,又具有公益事业性,或称半产业性、半公益事业性,或称准公益性,准产业性。2、教育经济效率指标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财力利用效率构成:教育财力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即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教育人力构成主要包括:在校学生数、班级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行政人员数、教学人员数、教学辅助人员数、工勤人员数、生产人员数,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各种人员之间的比例结构等。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教育物力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即学校固定资产和材料、低值易耗品。学校固定资产包括三方面,即共同的固定资产;生活用固定资产;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即学校物力资源价值在规定金额内或使用年限不满一年容易消耗的物品。3、略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代表人物对教育经济学形成作出重大贡献的当代著名学者,首推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舒尔茨的代表著有《由教育形成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等。丹尼森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三)发展时期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教育经济学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有:特征之一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拓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研究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研究教育收支的预测;研究教育改革的制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等。特征之二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如人口增长与普及义务教育问题,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及流动性人口与普及义务教育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毕业生失业原因分析研究,国际人才流动分析研究;特征之三、四、五3.各类研究性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4.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继续被重视;5.许多国家大学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4、 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984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筹备组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学术讨论会暨研究会成立大会。我国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教育经济学的博士点。许多高校设置了相关的课程。1980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中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学说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1、教育劳动学说:从扩大了的概念观察:第一,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第二,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等的劳动。这也可以说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第三,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第三章 WTO 与中国教育改革1、什么是 WTO,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包括哪些。WTO 是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约束各国的贸易政策,为国际商业提供基本的法律规则,其核心是开放贸易,使贸易尽可能地自由流动。WTO 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是 1995 年 1 月 1 日开始生效的。它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结果。其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国与国贸易之间肯定存在相对优势产业,这使贸易的形成成为可能。
它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是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第四章 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理论背景2、筛选假设理论相比人力资本理论而言,筛选假设理论中教育投资与较高收入之间的一种传导机制,是较高的文凭,而不是人力资本理论所谓的较高的能力或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求职者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被称为“标识”另一类是后天获得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被称为“信号”。由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较高的人与能力较低的人相比,只需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或教育文凭,因而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正由于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大大刺激了人们获得高等教育的胃口,导致了学多国家教育的过度发展,文凭的膨胀。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强调教育具有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功能的理论。激进的社会化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分析,认为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不是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更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社会化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社会个性特征,从而为社会生产服务这个角度,来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生产社会不平等。4、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两个或多个相互之间极少或没有劳动力流动的部分,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有不同的待遇。第五章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作用;经济还对教育体系结构改革与调整起着决定作用。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可以促进或延缓经济增长 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1、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的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教育供给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影响教育供需的因素:教师、教育资源投入、教育的单位成本、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2、教育供求的矛盾和调节
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由于个人与社会对教育需求出发点和追求目标的不同,因而在需求供给的质量、层次和结构上出现差异和冲突。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现有教育水平、规模之间的矛盾。在解决我国教育供需矛盾时,扩招与收费调节是重要的调节手段。就是在扩大招生的同时,用学费这一“教育价格”进行调节。教育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主要特性:1、教育服务具有基础产业性特性;2、教育服务具有交换性、市场性特性;3、教育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共发性的特性;4、教育服务产品消费者具有多层次性、多元性特性。4、学校经营的概念、特性、学校经营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的实际出发,以提高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的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谋划和营谋活动。学校经营具有公众性;学校经营具有多目标性,追求利润不是压倒一切的目的;学校经营具有专业性;学校经营具有公众监督性。学校经营具有层次性。大致可将学校经营分为: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和学校资本经营三个层次。层次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这个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学校的特色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网络经营、无形资产经营、特许经营、买断经营和学校的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分离出来企业办学校,在重组、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学校集团,有的登记为事业法人、有的则登记为企业法人。这种学校集团的管理层所进行的工作主要就是经营,他们的学校经营与民办学校的经营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特点。相同之处,学校集团也要积极开拓社会教育市场,通过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及教育产品,以求其生存和发展。不同之处,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与原来企业之间的业缘联系,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甚至基础教育服务,从而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办学,无论是中外合作,还是国内合作,无论是相同专业的合作还是不同专业的合作。其本质就是发挥各自办学优势,使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教育服务能力,以满足教育市场中的教育消费需求。这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新的教育服务,不是学校的管理行为,而是学校经营行为,我们将之称为学校合作经营,是学校经营模式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类型。第七章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1、教育结构及分类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如:初、中、高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如: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分类:教育结构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主要包括:教育人力结构(含教育者人力组合和受教育者人力组合);教育投资结构(分为教育投资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方面);教育级别结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育类别结构(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结构;教育形式结构(如远距离教育和近距离教育);教育布局结构;教育体制结构(包括办学体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2、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发展变化的趋势,制约着教育结构调整改革的方向。同时,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不符合经济结构的要求,不具有适应性,就会使经济结构中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从而影响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第八章 教育投资来源与分配1、教育投资的概念、性质及特点;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教育投资是直接的消费性投资,间接的生产性投资;有形的消费性投资,潜在的生产性投资;今日的消费性投资,明日的生产性投资;有限的消费性投资,扩大的生产性投资。特点:周期性长、弹性大、间接性、长效、多效性2、教育投资的来源渠道(一)国家财政性拨款(二)社会集资(三)校产收入用于教育支出(四)厂矿企业单位教育投资(五)学生家庭和个人投资第九章 教育投资比例1、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比例,是指在社会总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源总量在社会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对教育投资规模的测定。2、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分析: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政治以及教育自身发展水平等因素,都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有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投资可能量的最基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年龄构成和文化程度构成及其变化速度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需求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的程度和教育资源需求量成正比;政府的宏观投资决策对教育投资规模亦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自身发展水平主要指教育资源存量和教育资源增长速度成反比。第十章 义务教育投资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它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强制性和普遍性。第十一章 教育成本1、教育成本的概念及类别教育成本的本质特征就是提供教育服务时所耗费的资源价值量。教育成本依据其支出的目的不同,支出的主体不同,支出的性质不同和支出的计量单位不同,分为若干类别。
主要类别有;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教育物质成本与教育人员成本;教育总成本与教育单项成本,以及边际成本等。西方学者有的称为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私人成本;教育资本成本与教育经常成本;教育货币成本与教育非货币成本;教育精神成本与教育非精神成本等。2、教育成本的分担与补偿教育成本分担补偿理论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 1986 年提出的,主要指高等教育,他指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四方面分担,即学生、父母、纳税人和学校。第十二章 教师劳动及其报酬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个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教师劳动具有累积性和协作性;教师劳动的特点具有投资和消费性。2、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实施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加强教师管理;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十三章 教育经济效率1、教育经济效率的概念宏观微观其指标构成及指标体系: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指标体系有:理论性指标体系、实用性指标体系、可操作性指标体系2、义务教育效率指标体系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指标;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指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指标;义务教育管理水平指标第十四章 教育规模经济1、教育规模经济与不经济教育资源投入,以单位学生成本计算,产出则以学生(在学或毕业)人数计算。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如果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不经济。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2、教育适度规模决策寻求最适当学生人数不宜以资本成本为分析对象。据有关资料分析,许多学者以单位学生平均经常成本与学生人数之相关来确定最佳适度规模。最适当规模在校人数,通常由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数量和质量)教育成本毕业生教育成本=学制期内教育成本总和学制期内学生人数×学习年限
平均经常成本与边际成本曲线交点处求得。教育规模的类型与对策教育规模按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度可分为三类:规模过小型、规模适度型和规模过大型。教育规模按发展趋势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和萎缩型。同时考虑以上两种区分方式,教育规模遂有九种类型。3、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包括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教师与学生比,以及教师结构与素质等。物力资源配置,包括校舍、实验设备等学校固定资本和低值易耗品合理优化配置。学校规模,学校具有适度规模,也是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第十五章 教育经济效益1、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特点;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2、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方法劳动简化法计算方法;余数分析法;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现值折算法;收入现值公式;“费用-效益”分析计算法;企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3、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是美国学者丹尼森计算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此方法被西方称之为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在世界教育经济学数量化研究中起到开创性作用。三、答题技巧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通常用一个重要概念、观点、原则等充当试题,要求应试者解释其含义。 简答题:对于这种题型,需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答出关键要点,有时可以适当论述,不能过于简单。 论述题:对于这种题型,首先需要理清思路,答出所考查的知识要点,同时应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者举例对题目中涉及到地知识点加以论述说明。四、重点习题(一)选择题1、一般来说,如果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A. 教育规模不经济B. 教育规模经济C. 教育规模收益恒常D. 以上都不对2、教育规模理想状态的类型是()。A. 规模适度成长型B. 规模过小成长型C. 规模过大稳定型D. 规模适度稳定型3、教育间接成本有时也称()。A. 教育物质成本B. 教育精神成本C. 教育人员成本D. 教育机会成本4、教育经济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 沃尔什、丹尼森B. 舒尔茨、丹尼森C. 布劳格、沃尔什D. 斯特鲁米林、丹尼森
5、人力资本投资包括()。A. 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B. 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C. 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和国际人才劳动力吸流的费用D. A、B、C 全选6、最早的教育经济学论文是()。A.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B.韦锥的《教育经济学》C.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D.舒尔茨的《用教育形成资本》7、一国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教育投资比例遵循的是()。A.增长原则B.超前增长原则C.减缓与稳定原则D.弹性系数原则8、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提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A.约翰·斯通B.布劳格C.丹尼森D.贝克尔9、马克思主义的是我国研究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之一。()A.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B.社会再生产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理论10、()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社会个性特征,从而为社会生产服务这个角度,来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A.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B.筛选假设理论C.社会化理论D.人力资本理论(二)名词解释1、知识经济2、人力资本3、筛选假设理论4、余数分析法5、义务教育(三)简答题1、结合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教育成本,并说明研究它的意义。2、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考察?3、如何理解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的关系?4、教育有哪些结构?5、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途径有哪些?(四)、论述题1、谈一谈你对教育产业的看法。2、简述教育经济效率指标构成。3、试从“教育供需”、“教育价格”的角度,谈谈你对目前高校收费的看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D 3.D 4.B 5.D6. C 7. B 8. A 9. C 10. C(二)、名词解释1、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生产率。
2、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个人在学校或学校之外所获得的与个人生产能力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3、7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潘斯、莱斯特·阿罗、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筛选假设理论也承认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它把这种相关关系归因于教育文凭的信号功能,而不是归因于人的生产能力的变化。4、余数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舒尔茨所创造的,也称“投资增量分析法”。5、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三)、简答题1、(1)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2)研究教育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学校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3)举例说明。2、[1]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由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2]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从筛选假设、劳动力市场划分与社会化理论看,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教育可能只是提升了劳动力的文凭,塑造了劳动力社会化的个性特征,并且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不同,造成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事实上存在很多障碍。3、从消费的角度看,很多教育是对未来消费的投资,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消费成分具有持久性质,即长期生命力,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个人,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如果不能获取收益,那么这种投资就是无效的,浪费的,许多国家实证数据显示受过较高教育者的收入较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消费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内容。4、(1)依据结构的一般含义,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2)教育结构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主要包括:教育人力结构(含教育者人力组合和受教育者人力组合);教育投资结构(分为教育投资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方面);教育级别结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育类别结构(如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结构;教育形式结构(如远距离教育和近距离教育);教育布局结构;教育体制结构(包括办学体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5、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途径1.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2.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3.建立最佳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效率4.提高学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