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项目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18 09:06:51浏览次数:107
政府投资项目的现状分析一、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由于政府投资工程是以政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为投资主体的项目,所以它具有与一般投资工程不同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政府投资工程应该是大多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项目。但也可能会包括一些虽盈利,却难以收回投资或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基础设施项目。在近期,政府投资项目也可能会因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产业政策而涉足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政府投资工程的主要特点为:(一)、 政府投资工程大多数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这是由政府投资项目的性质所决定的, 这种性质就是非盈利性。 而这些非盈利、难以盈利或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往往是国家或区域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关系到改善投资环境 、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安全的设施,所以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必须集中投资在这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上。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短缺,所以政府投资项目所占比重相对发达国家较大。(二)、 超大型政府投资工程比一般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影响面大这是由政府在国家公共利益中肩负重任的性质所决定的。有些投资大、风险大的超大型政府投资工程,如果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任何其他资金都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投资和风险。但是一旦项目决策上马就将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并影响着与该生产力相关的诸多产业、诸多部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再造,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所以这些工程项目必须通过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工程风险巨大。如果项目在工程建设上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其劳动生产率将成千成百倍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附加价值;如果项目决策正确合理、方案先进可行,将不仅仅是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将为公众创造方便、舒适和安逸的生活环境。但如果项目决策不科学,事先没有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导致项目失败,那么带给国家或地区的将不是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而将是沉重的财政负担、 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失横、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所以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进行全过程的决策风险管理。(三)、 政府投资工程具有比一般项目更严格的管理程序各国政府出于在纳税人中树立廉洁、高效的形象,保证政府投资工程的投资效益,一般采取了更严格的管理程序。 这主要表现在: 要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报批手续,严格执行基建程序;严禁挤占、挪用政府投资:严禁搞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 三边” 工程; 财政部门要执行项目评审程序,以保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不被浪费。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制的逐步改革,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对政府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办法,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国家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和制度。(四)、 政府投资工程更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由于政府投资工程大多涉及到社会公众文化或生活的各个方面,又是花国家或地方财政的资金,从根本上说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因此,政府投资工程也要注重公共关系工作,要设立专门公共关系部门或人员负责与媒体的联络或直接与公众对话,向社会直接间接地报告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意义、施工进展、施工 质量、建成后的对公众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对于重大项目的设计方案、财务状况、工程进展等情况要征求公众意见。争取舆论的支持,自觉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是保证政府投资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二、政府投资项目的现状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的现状是历史形成的,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基本建设任务的完成,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其暴露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一)、管理人员不专业。每一个建设项目的使用单位都成为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很多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建设项目管理工作,难以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投资效益 。 (二)、管理经验不积累。每上一个项目,就临时组建一个基建管理班子,管理成员磨合期长,且项目建成后,除部分人员转为工程管理或经营外,大部分人员解散,等待下一个项目再组班子。这种只有“一种经验”,没有“二次教训”的方式,容易造成建设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三)、管理成本相对较大。政府投资项目有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的人员参加,每个项目都组建管理班子,容易造成机构“小而全”,人数多,管理费名目多,实际开支成本大的现状。 (四)、建设规模难以控制。在多数情况下,项目的建设单位就是项目完工后的使用单位。因此,建设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导致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突破批准概算等问题的源动力,“投资饥渴症”现象难以遏制。 (五)、项目管理长期低水平循环。由于没有专业化管理队伍进行全过程项目管理,也没有具有一定水平的项目管理程序文件和软件支持,各单位项目管理基本凭个人水平和经验进行,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没有统一的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规定和标准。 (六)、项目前期规划和实际实施脱节。由于传统的项目管理队伍不专业,缺乏设计、采购、施工等全方位的管理和协调经验,既浪费项目管理资源,也造成工程建设总体方案难以进行优化 。 (七)、建设单位的责任和行为约束力没有落到实处。由于传统的、只管建设中期(建造期)的建设单位(临时机构),只管建设不管筹资,只管花钱不用还钱,因此没有承担管理责任的能力。同时,建设单位往往没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敞口花钱陋习难改,一旦政府投资决策失误,责任则成为“空中楼阁”。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改革对策(一)、采用国际通用的政府管理投资项目的模式逐步限制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委员会临时组建自设的工程管理机构管理项目的作法,改为委托专业的工程管理、咨询、监理公司代行项目的管理。这样做既可使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使用社会化工程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也可促进国内工程咨询公司的业务发展,使国内工程咨询服务市场在需求与有效供给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并相互促进。(二)、充分依靠专业人士和中介组织政府的专业管理机构本身就主要是由建筑师、项目师、合同律师等专业人士构成;另一方面,政府除了自身对项目进行管理外,一般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择和委托相应的项目咨询公司来管理,政府实施监督。同时,所有的重要技术环节都应有专业人士把关。项目中质量、技术、安全、成本等责任应非常明晰。这些专业人士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或由专业协会、学会组织进行注册 。 由于专业人士的风险责任制度、无限经济责任和责任保险制度的约束。形成整个项目咨询行业人员必须向政府负责、向业主负责的运行机制调动起专业人士和机构的责任心,使他们成为项目高质量、低成本完成的保证基石。这既可以减轻政府管理投资项目的负担,也有利于投资目标的实现。(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监督体系我国目前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部门非常庞杂,包括纪检、监察、审计、财政、计委以及建设等有关部门的各种机构。这么多的党政机构都去监督政府投资管理,容易带来职责难分清、工作难协调的问题,留下许多灰色地带。因此,首先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监督体系 ,加强协调工作,然后还应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并强化人大及公众的监督,使政府投资项目真正成为“阳光下的行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四)、营造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互动的协作机制改革使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各自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变化。政府投资工程市场化改革必须重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互动的协作机制。第一,政府作为政府投资工程的促进者、合作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必须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中发挥主导的作用。第二,发挥包括项目投资、工程管理、咨询、设计、总承包、施工、监理等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他们按照自身特点参与政府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行,向社会提供规范的公共服务。通过经营赢利或服务收费以谋求发展。第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政府应当最大限度地维护公众权益,明确公众有权利在公平的基础上享受政府投资工程带来的公共服务。有权利了解政府工程投资、建设的内容、质量以及服务收费标准和依据,有权利选择提供服务的主体和服务项目,并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支付服务费用。对提供服务中的违规行为有权利向政府提出控告获得赔偿。(五)、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的规章制度将政府投资工程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一是建设项目的问责制度。项目法人必须就建设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投资全面负责。同时,建管中心内部,也要通过推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等形式,将建设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个人。二是招标投标制度。招标投标的目的,不仅仅是优选好的单位也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廉洁。三是投资控制审计监督制度。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要逐步做到没有设计概算的、不立项、没有施工图预算的,不进行招标投标。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签证,必要的签证须经甲方、监理、设计共同确认方可纳入决算。四是监督制度。政府工程投资额巨大,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拥有工程发包等权力。必须建立监督制衡机制。参考文献[1] 高峰.我国政府工程管理方式的合理选择.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4,19(2).[2] 王春阳,尹贻林.浅谈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控制体系.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12.[3] 滕清安,柴君,邹国良.对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13,24(3).[4] 陈剑宇.关于改革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思考.土海投资,2011,4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