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3章 金融机构

发布时间:2023-10-25 11:10:18浏览次数:58
第三章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一般可划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就是促使社会上的资金盈余者和资金不足者相互合作,把盈余者的多余资金转移给那些缺乏资金者, 充当他们的中介, 从而极大地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本章的基本思路是:以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剖析了金融机构的体系结构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并对中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作了展望。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金融机构的概念 (一) 金融机构的概念 1、 金融机构的概念 关于金融机构的概念,有两种说法:1)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2)金融机构是从事货币, 信贷经营活动的机构。 两种说法大同小异, 没有根本区别,前者比较概括,后者比较具体。 2、 金融机构的作用 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融通方面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便利了资金短缺者筹集资金,也便利了资金盈余者通过其剩余资金获取利润。 在整个社会的资金融通中,有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 直接融资领域的金融机构是买卖双方的中间人。 2) 间接融资领域的金融机构是资金余缺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媒介体。 (二) 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优点 在现代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类间接融资机构来进行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具有明显的优点: 1) 它克服了直接借贷的局限性。而银行以信用中介人的身份出现,恰恰克服了上述局限。 2) 使融资费用最小。银行在融资方面规模巨大,能享受规模经济的种种好处,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融资费用。 3) 银行存款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银行存款换成现金则非常方便,可能发生的损失也是很小的。 二、货币经营业及其向银行业的转变 (一)货币经营业及其向银行业的转变 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机构是古代的货币经营业。古代货币经营业是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先驱,后者由前者演变而来。 1、古代的货币经营业 货币经营业的主要业务有:1)铸币兑换业(货币兑换业);2)货币保管业;3)汇兑业。 货币的兑换业务、货币的保管及汇兑业务是古代货币经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1 理;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离理想目标相距甚远;5)在经营机制上成本观念淡薄,搞储蓄大战,不顾成本拉存款。 三、 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完成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具体是:1)国有企业要实行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原则;2)明确企业产权制度,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3)国有银行实现现代银行制度,以盈利为目标,实行信贷决策自主、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 应当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关键。 2、 进行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改造。 具体对策有:1)完善贷款管理制度,重点在于按《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2)建立风险约束机制;3)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4)完善和加强银行内部的稽核制度。 3、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大部分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仅靠国有银行自身去消化这许多不良资产则需要很长时间, 非常不利于国有银行商业化的改革。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 要从实际出发,将政策性和带有政府指令性的贷款与国有银行彻底分开; 2)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行政干预,使国有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落到实处;3) 对现有资产存量进行清理,减轻历史包袱。 此外,消化银行的巨额不良信贷资产,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多方参与,共同解决,具体是:1)从提留风险基金中逐年冲销一部分;2)财政逐年拿出一部分,弥补银行呆帐损失;3)将国有银行呆帐划归中央银行。 三、 广泛开展金融领域的有序竞争 我国金融领域的竞争状况及存在问题: 1、 我国的金融垄断依然严重。我国的金融垄断对经济运行已产生了许多负作用,具体体现在:1)不利于金融业提高管理水平。2)人为造成金融业与工商企业的不平等地位。3)与多元化经济不相协调。 2、 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呈现无序竞争的特点。 所以,广泛开展金融领域的有序竞争,破除垄断是改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改革的思路可归纳为:1)要破除垄断; 2)银行机构分布要合理;3)金融机构的竞争手段应主要体现在服务条件和服务水平上,而不要一味地用优惠条件吸引顾客;4)中央银行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运作、竞争状况的监管。 四、 建立为直接金融服务的规范化机构 目前,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金融业和金融机构还主要是以间接金融为主,直接金融为辅,直接金融一般应占有 40%的比例。 我国直接金融发展较晚,特别是证券金融到目前还不成比例,需要大力发展。 10 要发展直接融资,必须相应发展规范化的中介机构。对我国来说,发展投资银行业,提高直接融资效率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已经开始萌牙发展,表现在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已涉及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应在坚持分业管理、规范发展、抑制投机、注重特色、并立足于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原则基础上。11 2、货币经营业向银行业的转变 当货币经营业不仅经营货币的兑换、保管、办理汇兑,而且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牟取利息时,他们便以信用中价人身份出现,货币经营业就演变为银行业了。 区别古老的货币经营业和银行业,需从二方面来看:1)是否有意识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2)吸收存款是以收取保管费还是以支付利息和提供服务为条件。 (二) 古代银行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欧洲各国国际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沿岸,以意大利为中心。因而银行业首先在意大利各共和国内出现并发展起来,12 世纪末开始传播到欧洲其他各国。 当时银行的主要业务:(1)接受存款;(2)在客户之间作支付的中介人;(3)汇兑业务;(4)贷款。 银行贷款的特点:(1)大部分贷款是贷给政府的;(2)贷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 在 1580 年, 在意大利威尼斯成立了这类银行, 可以说它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近代银行,也是历史上首先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这些被称为"划拨银行"的早期银行,仍然属于高利贷性质的银行。 (三) 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 高利贷性质的早期银行,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信用的需求。所以,客观上迫切需要建立资本主义银行来服务、支持和推动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银行体系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1)改造旧的高利贷银行业;2)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 1694 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出现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也意味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中的地位已被动摇。 现代银行不同于早期银行的鲜明特点是:1)现代银行的利率水平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 的贷款利率;2)现代银行扩大了信用中介功能。3) 更重要的是现代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三、资本主义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 1、 最开始出现的是商业银行,也叫存款银行。其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客户办理结算汇兑等业务。 2、 随后,出现的是投资银行。其专门吸收长期资金(主要的债券形式)来发放长期 投资贷款。 3、 再后,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专业银行。它们专门为某种产业、行业或某项专业金融提供服务。 4、 在银行制度发展的同时,还逐渐建起了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各种基金会、财务公司等。 5、 最后,出现了中央银行。 四、中国的金融业 2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古代、近代、1927 年国民党当政期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时期 金融业现状 特点或背景 古代南 北 朝 寺庙经营典当业 ① 关于高利贷的记载较多 ②关于政府放款机构的记载也较早 ③关于银行业的记载较晚,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中国古老的银钱业,未能向现代银行业转化。 唐代 有经营典当业的质库,有保管钱财的柜房,商人和官府经营汇兑业、以及专门放债收息的官府机构 宋 元 钱庄、银号、票号3 ” 4明清 兴起 近代1845 中国才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丽如银行,是由英国人开设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 为了侵略中国,纷纷在中国开设银行 1897 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开始 1904 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 同时,一些股份集资和私人独资兴办的较为典型的商业银行开始建立 1907 设立了官商合办性质的交通银行 1912 -1927 新设立的银行有186 家 中国私营银行业得以较快发展 1927 年以 后 国民 党 当政期间 ① 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着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② 官僚资本控制着属于官商合办的 “小四行” 和属于江浙财团的“南三行” ;③号称“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银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虽未被官僚资本直接控制,但实际上也不完全是独立的 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垄断全国金融和金融机构,并且以多 种形式渗入和控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 ; 1949 年新 中 国成立后 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银行,改造了民族资本主义银行, 1952 年底全国银行基本上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于一身,既集中人民币的发行,也集中对中国金融的管理。 ① 改革以前,中国的银行高度集中统一,实行“大一统 的银行体制; ②金融业的经营,主要体现在对金融活 动的管理上,资金按计划分配,而且实行低利率政策, 盈亏最终由国家负责。 1978 年 中国现代金融机构 ① 这个基本框架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和有中国特 改 革 开放以后 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即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和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基本体系。 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的背景 下建立起来的。 ②中国现在的金融机构体系仍需进一 步完善。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体系结构 现代金融机构的种类基本上是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划分类别的。 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是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机构,它包括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指不吸收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也称为契约性的金融机构。如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 采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分法是由于两方面原因:1) 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运行的影响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2)这样区分有利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两类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管理。 一、 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与结构 (一)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机构的核心和领导,起着重要的特殊的作用,在银行体系中,它自成一类,高高在上,起着领导、管理、监督、控制其他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责。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1)它集中全国的货币发行;2)它代理国库收支,执行国家或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3)它集中经营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准备,对经营性银行等进行资金支持。 中央银行被称为货币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 从中央银行的体制来看, 大多数国家都是集中和单一制的,即一国只有一家这种银行,但也有的国家采取复合制度。 (二)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又称存款银行或存款货币银行,它是各国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1)充当信用中介。最典型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2)充当支付中介;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扩大社会资本总额;4)创造存款货币。 商业银行在各国银行体系中,以其机构数量最多、业务渗透面广、业务量大,始终处于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 (三)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对工商企业办理长期投资、长期贷款、包销或代销新发行的有价证券业务的专业银行。 投资银行是不同于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对应、从专业银行中分立出来的。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不同表现在两方面:1)资金来源不同;2)资金运用不同。 5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有:1)对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投资;2)提供长期贷款;3)包销和代理发行新股票和债券;4)参与企业的创造和改组活动;5)包销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的公债券等;6)兼营一些短期贷款业务和其他业务。(四) 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某项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这类银行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客户。 专业银行按其服务和信贷资金运动特点的不同,可划分为储蓄银行、开发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及外汇银行等。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证券类金融机构 1、证券交换所 证券交易所是买卖股票、公债、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的组织,它有固定场所。交易所只是为买卖证券者提供交易的场所,本身并不参与有价证券的买卖。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通常采用会员制,有的也采取股份公司制。  证券交易所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会员大会,但决定业务经营方针的是理事会(董事会)。 2、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专门从事有关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融企业。 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有四个方面:1)自营业务;2)代理业务;具体又分为三种:委托业务、认购业务和销售业务;3)信用业务;4)咨询业务。 证券公司是证券交易所的重要成员。 证券公司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级市场上,它通过承购、代销、助销、包销有价证券,促进发行市场的圆滑运行;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代理或自营有价证券,使投资双方利用有价证券达到各自融资的目的。 证券公司的设立、业务范围、撤并必须经其业务主管机构的批准。 3、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是在证券交易中充当双方的中介、收取佣金的商人。证券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扩大交易范围,形成公平价格,还使市场易于组织、管理。 经纪人有个人经纪人和法人经纪人。 经纪人按其收费方式、经营范围不同,又主要可分为三种:1)佣金经纪人;他们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人数最多。2)二元经纪人;3)特种经纪人。 由于经纪人是证券买者与卖者的中介,在证券交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故各国都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 4、证券商 证券商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买卖业务的商号和商人。它们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证券商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证券公司;2)交易所交易商;他们捕捉时机,频繁买卖,时间极短,又称为"抢帽子"者。3)零股交易商。 (二)保险公司 1、保险思想的由来 保险思想和制度由来已久。 6 从 14 世纪开始,保险作为正式行业来经营, 其标志是在 1347 年,意大利商人乔治·勒克维伦承担"圣·克勒拉"号货船从热那亚到马其亚的海运保障,并签发了一张保险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保险更是必不可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灾害保险等保险业务和保险公司、保险机构迅速发展起来并日益完善。 2、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保险公司在中国才真正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截止 1997 年上半年,中国保险市场共有 11 家民族保险公司和7 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分公司。 3、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 保险公司是经营保险业务的企业, 是各国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经营的基础是集中多数单位和个人的风险,用收取保险费的形式,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弥补投保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对个人因伤残死亡等给予物资补偿。 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和概率论基础上的。 保险公司获得的保费收入经常远远超过它的保费支付,因而聚集起大量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比银行存款往往更为稳定,从而形成一国金融体系长期资本的重要来源。 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六种:1)国营保险公司;2)私营保险公司;3)个人保险公司;4)合作保险;5)公私合营保险公司;6)自保保险公司。 三、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是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 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国家干预阶段、调整变革阶段。 信用合作社的合作原则有五个。 信用社的类型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生产信用合作社、渔业生产信用合作社、林牧业生产信用合作社、土地信用合作社、小工商业信用合作社、储蓄信用合作社、劳动者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综合业务信用合作社等。 信用社业务的特点:1)具有小额、短期、低利、互利的特点;2)业务对象主要是社员个人和团体;3)现在,业务对象由社员扩大到非社员,业务范围已由原来的短期生产、消费信贷扩大到中长期信贷业务;4)有向集体金融发展的趋势。 (四) 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是以代人理财为主要经营内容, 以受托人身份经营现代信托业务的金融企业。 信托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货币信托和非货币信托两大类。 (五) 租赁公司租赁公司是通过融物形式起融资作用的企业。 租赁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1)金融租赁;2)经营租赁。经营租赁的特点是:①时间短,一般在一年以内;②所租用物不是企业常用设备或物资。 国际上的租赁行业由三种类型的机构组成:1) 银行或与银行有关的金融机构所属的租赁公司;2)属于制造商的租赁公司;3)综合经营并独立开业的租赁公司。 (六) 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亦称"财务有限公司",是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的财务公司在加强集团内部资金统一调节、加速资金周转和合理配置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对中国金融机构进.... 7 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大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其构成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1、 中国人民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还没有完全起到核心和领导作用; 2、 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 3、 金融领域中的垄断与恶性竞争并存; 4、 直接金融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规范。下面我们就按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一下对中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的展望。 一、 中国人民银行真正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领导 (一) 我国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过程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环境下建立起来的。 在我国成立中央银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不尽如人意,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1)中央银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权威性;2)中央银行缺乏富有弹性、灵活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工具,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3)中央银行体制还不十分规范,机制尚不健全。 (二)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 1、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职能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货币发行不独立; 2) 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 3) 监督和管理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方面的不独立。 此外,中央银行受到决策权力和自身决策能力、决策素质的限制,决策过程往往拖得太长,不能够根据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时、灵敏、准确地调整调控手段的方向和力度,计划始终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也影响了调控效果。 2、中国人民银行缺乏富有弹性、灵活有效的调控手段 我国现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有两大类:一是间接的调控手段,二是直接的调控手段,两大类中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手段。 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存在的问题: 1) 在我国现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手段中,直接的调控手段占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间接调控手段只起补充和辅助作用。 2) 直接的调控手段带有很大的行政强制色彩,僵硬有余、灵活不足,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3) 各种间接的调控手段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独特作用。 4) 所有的调控手段综合起来运用时,缺乏互补性。 3、中央银行体制不规范、机制不健全 8 一国中央银行体制、调控方式和手段与当时当地的整个经济体制高度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并存的转轨时期,双重机制并存所产生的摩擦、 梗阻会使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变形和扭曲。 此外,中央银行体制还十分不规范。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按理说应以宏观调控为已任, 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但在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和其他银行不免在利益上有攀比行为,导致它在执行中央银行职能时打了折扣。 (三)改革的方向 1、 中央银行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权威性,国家行政部门不能对其过多地进行干预。 2、 中央银行应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施加影响。 3、 中央银行体制应该规范,中央银行应以宏观调控、金融的平稳运行为已任,而不 能以盈利为目的。 4、 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应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二、 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同时,它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 回顾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近 10 年的进程,其进展主要表现在: 1) 颁布和实施了规范商业银行行为的《商业银行法》。 2) 放宽了专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 3) 实行了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性银行业务的适当分离。 4) 推行了以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 总之,在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不良贷款数额巨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存量不良贷款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是增量贷款风险不断累加。在存量结构不合理和增量扭曲的情况下, 国有银行的信用风险不断加大,这构成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最大障碍。 2) 资本充足率及贷款呆帐准备金偏低。 3) 资产负债比例状况不理想。表现在:贷款比重过高、贷款集中度高。 4) 银行经营管理行为混乱。 2、 产生问题的原因 从体制方面看,表现在:财政和银行的关系没有理顺,导致财政、银行、企业三者关系失衡。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执行的都是政策性业务而非商业性业务,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资金,效率低下。 从企业方面看,表现在:企业体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资产低下的直接原因。 从银行经营方面看,表现在:1)受传统经营体制的影响,银行经营的风险意识非常淡薄;2)信贷人员素质低,对风险识别能力不强;3)相当多的银行没有实施信贷资产风险管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