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记者招待会中的提问技巧

发布时间:2023-06-03 11:06:24浏览次数:19
谈谈记者招待会中的提问技巧记者招待会,尤其政府记者招待会,是政府联系社会的特殊形式,必然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在此场合,记者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向公众传递政府的声音,而且也会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记者招待会中记者的提问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2013 年 3 月 17 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外记者会召开,600 多名中外记者出席,11 家媒体(新加坡联合早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联社、中央电视台、台湾联合报、新华社、法国费加罗报、中国日报、凤凰卫视、俄新社)的记者获得提问机会。李克强总理的回答颇为睿智、风趣,几家境外媒体记者的发问也受到好评,而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相较于中国内陆媒体,境外媒体的记者在长期的新闻竞争中对新闻传播运作的规则较能把握机会和分寸,其提问设计多考虑本国本媒体受众的信息需求,善于提出高质量、吸引公众的问题。一、记者招待会中提问的特殊性(一)采访活动的限定性记者招待会是举办方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一般设在规定的场所,有约定的时间,事先经过周密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变更。而一般性的采访活动则没有这么正规严谨,虽然也约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工作氛围比较宽松。(二)采访时间的紧迫性记者招待会中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并给予提问,一般是 1-2 个小时,新闻发言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记者的众多问题。因此,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必须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在最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量。(三)竞争的激烈性记者招待会上,主办方不是向个别记者,而是面向新闻界,向一批记者同时发布新闻信息,这个群体包括中外各种媒体的记者。众多的记者在限定的时间内共同提问,记者招待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同时,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往往代表记者本人和所在新闻单位的业务水准,提问本身也常常成为新闻作品本身的组成部分,因此,记者对所提问题莫不殚精竭虑,精心设计,力求从同行意想不到的角度提问,又使候问者不感突兀,便于回答。二、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的技巧要使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富有创意,必须在掌握一般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努力寻求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跟记者招待会的特殊性的最佳结合点。以下几点可以成为关注的重点:(一)找准一个好的切入点所谓好的切入点,就是指那种跟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有紧密关联、提问对象最有发言权、广大受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要找到这样的切入点当然应该高度重视提问内容的新闻性,人们常常说“新闻要 写新”,其实提问也要符合“新闻要问新”的要求。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提问的对象能够表露他对新闻事件的具体态度,记者就是要通过自己的问题使领导人或发言人能够亮出自己对特定事件的CAP。“CAP 代表三个词,关心、行动、观点。第一个,关心,任何事情发生之后,第一件事情要表达你的关心;第二个才是行动;第三个,全局观点,你对这个事情是怎么看的。”CAP 原本是指领导人在处理危机时的个人反应,我们拿它作为记者提问时的导向性要求,就是说,你的问题要紧紧抓住回答问题的人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已经采取或者准备采取的措施以及他对这个事件的总体看法。一个好的问题,不能只是让人作一通泛泛而谈的表态,而必须触及他的内心世界,在你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思想和语言的穿透力的作用下由感而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不是那种公事公办、四平八稳的所谓外交辞令,这样的问题才算问到了点子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记者的思维必须活跃起来,就必须把你想问的问题跟特定的时间、相关的人物、曾经发生过的类似事件联系起来思考,尽量去找一个具体的但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把它作为提问的中心内容。这就是说,好的切人点可以通过小中见大的途径去引出更丰富、更复杂、更深刻的话题,而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使回答的人觉得确实有点“说头”,不但能够说得开,说得深,而且还会有自己的情感流露。这样的问题,同样也是现场的新闻界同行和广大受众最想了解的,他们会觉得你的问题有点“听头”,能够给人以引人入胜的感觉。这种具有一定的“说头”、“听头”的间题,在切人点的选择上肯定是有新意的。 (二)提炼几个关健词记者招待会由于本身具有的特点,要求记者在获得提问的宝贵机会时必须加以珍惜。这不是说抓住一支麦克风就不再放手,或滔滔不绝问个没完,或旁若无人一个劲的反复追问,而是指你的问题必须思路明确、重点突出、表达简洁,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反之,如果提出来的问题事先缺乏周密的考虑,中心不是很明确,表达也不够清楚,那就会使对方弄不懂你间的究竟是什么,甚至觉得摸不着头绪。如果撇开回答者的领会能力、审题能力不论,记者如果提出一些模糊不清、令人费解的问题,应该就是他的责任。这样,作为提问的人不但没有实现获得信息的预定目的,还会使自己在同行和受众中留下不太美好的印象。 可见,观点的明确、思路的清晰、表达的明白是提问的首要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管是在事先的准备还是在现场的思考过程中如何把所提问题的核心内容通过几个“关键词”表述清楚,这是记者提问的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核心内容,是你讲话的中心,你要向大家传达的信息。’,而关键词则是核心内容的重点所在,是核心内容的逻辑概括。能够在提问过程中通过语气、语音、语调等口头语言乃至体态语言等多种表达能力的发挥,使那几个关键词得到充分的强调,确保提问对象、译员和现场记者都能迅速明白你的问题,提问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因此,准确把握所提问题的核心内容,认真提炼几个“关键词”,是记者招待会上提问艺术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环节,这是记者招 待会每一位想提问的记者不能不加以重视的基本功。再者,要确保提问的质量,必须严格限制所提间题的数量。有的记者一旦有了提问的机会,总认为好不容易抓住麦克风.干脆多问几个间题,这样既能获得更多一点的信息,又能表现个人的水平,何乐而不为?于是一连申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向对方轰击。但是,在记者招待会这样的场合,超过两次的迫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逼问,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做法既不太尊重对方,又很难得到更多的东西,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讲究以质取胜,就是说要通过所提问题在社会意义、思想深度、新闻敏感和提问策略等方面的高水平的表现,去赢得回答问题的领导人、新闻发言人、现场同行和广大受众的认同,真正实现信息获取和人格表现的双丰收。 (三)将重大问题具体化,旁敲侧击,力图从侧面突破 在现场提问中,各记者对于重大问题并不采取正面提问的方式,而是将其具体化、感性化,力图从侧面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丹麦一记者在问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方面的间题时,没有采用惯用的方式 ,如“中国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而是另辟蹊径,“您觉得多少年之后中国可以把这种民主选举制度进一步扩展到县一级、省一级,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进到全国一级的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中?”这一提问着眼未来,落脚人大,在巨大的时空中游弋,却一点也不显得生硬。在同一问题的后半部分“您的任期己经过半,您希望中国人民在您离任之后最记得您的到底是哪个方面?”与前一提问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寻找关键点加以突破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强调记者采访要“面上找题目,点上做文章”,“一次临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事先是很难有目的地做面上情况的准备的,可是了解不了解面上的情况和有关背景材料,采访起来,报道出来,会有很大差别的。”在对西部大开发这一“两会”的热门话题进行提问时,一新华社记者引用的背景材料说明他做了充分的采访前准备。他在提问中说道:“据我们了解,美国的西部开发先后经历两次,历时 100 多年.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谈到,中国西部大开发是系统工程和长期的任务,……在您本届任期内,中国西部开发将会达到怎样的阶段性目标呢 ?”在提问中既有百年前的“历史”,又有未来的“阶段性目标”,时空交织,游刃有余。尤其是这一问题由新华社记者提出,既表达了对西部大开发的热切关注,又可以借此机会把中国开发西部的决心和信心告诉全世界。(五)适当运用“考问”手法 一般来说,记者招待会是有礼有节的。但是记者招待会如果缺少了交锋,就不成其为记者招待会了。记者的使命,就是通过一切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此常常会提出一些锋芒毕露 、难以回答的问题。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某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所指出的:“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仔细琢磨,很 有道理。记者提出问题是出于职业需要。作为新闻发言人,要友善地对待他,不要因他提出的问题敏感,而认为他是敌对者。当然,发言人也需要多多的学习,掌握熟练的应对技巧。三、结论总之,记者招待会这类特殊场合在提问中要讲究提问艺术,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而且也可以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给被采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记者招待会的提问技巧就是记者的思想水平、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和反应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想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关键在于重视培养思维和技能的创造性,只有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与不懈探索,才会有灵感的闪光,才能有精彩的表现和巨大的成功。参考文献:[1] 陈国权.没有提问的记者—记者招待会的价值发掘[J].中国记者,2007,(4).[2]张全.记者招待会提问技巧浅探[J].今传媒,2004,(11):46-47.[3]郭海鹰.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2010,(21).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