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2《中国政治思想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3 10:11:27浏览次数:450572《中国政治思想史》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包括以下三种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60 分)。本题重点考察本课程中重要的名词释义,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概念,不要求具体展开。2.分析与论述(每题 15 分,共 30 分)。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在答题时除要准确答出所考知识点外,还必须做必要的展开论述,并要求有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有据,论之有理。3.论述文写作题(每题 10 分,共 10 分)。运用所学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述文,条理清楚,有逻辑性。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夏商周政治思想萌芽时期一、夏商周的社会历史背景1、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夏、商、周(1)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君主专制集权;土地公有;部落征服。(2)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家长制家族关系的影响;部落征服的作用。2、早期国家的代表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西周建立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包括宗法制度、封建制、井田制。 二、夏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思想1、王权至上: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2、君权神授:由自然崇拜发展而来。3、周公“敬德保民”思想:认为“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第二章 春秋战国政治思想大发展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1、社会剧变,秩序动荡 (1)井田制度瓦解。(2)新的政治体制开始出现:其一是郡县制的出现;其二是成文法的出现;其三是官僚制度的萌芽。 (3)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日益解体。2、政治需求的变化:新兴阶级要求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3、提出各种政治主张,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出现百家争鸣。 二、早期儒家的政治思想1、儒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1)重视“法先王”之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2)儒家政治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3)政治与伦理结合,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5)在天人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孔子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大同社会:是康有为的政治理想和目标。他把“三世”说看成是人类进化的阶段和必然规律。认为由升平之世再进化,就达到大同世界了。大同世界是“三世”进化的最高目标;在大同社会里,天下为公,人们无阶级差别,一律平等,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神之殊、无男女之异;君主制度废除了,国家成了社会成员公共共有之器,不再是一个人或一家之私有财产,人人相亲相爱,都把自己的财富分出一部分来,作为公共财产,以帮助社会上失去劳动力和无人抚养的成员;大同社会中无国界、家界、身界的区别,没有剥削、压迫和歧视。康有为所向往的大同之世,给人们描绘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理想社会蓝图,为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梁启超“民权”的政治思想。1、三世相演、三世六别。认为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共经历三个大阶段、六个小阶段:多君为政之世(酋长之世、封建世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君主之世、君民共主之世);民为政之世(总统之世、无总统之世)2、当今世界历史将进入人民为政之世,“民权之说即当大行”。其民权指的是立宪君主制。“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古议院考》)“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戊戌变法》)就是设议院。3、五权宪法与权能分立:五权宪法是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权主义的发展和具体化。因为三权分立有其弊端:通过选举或委任两种途径选择官吏,选举可以作弊,“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所以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委任又不可避免导致任人唯亲,“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统领进退。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向来是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统领,由内阁到邮局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孙中山选集》)所谓五权宪法即“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在国家机构中相应设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彼此独立,相互制约,成为国家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考试权保证合格官吏得以任用,监察权保证官吏不合格时得以罢免。“权能分立”是孙中山政体设计的枢纽,是民权主义的又一创造。“直接民权”“全民政治”是其建立的基石。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政权和治权两大系统:政权:就是人民权,是人民“管理政府的权”,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前两项对人,后两项对法。“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的民权;能够实现这四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 治权:就是政府权,是政府“替人民做工夫”的权,包括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五权,即“五权分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有权的人”;“有能力的人”组成政府,治理国家;政权交给人民,治权交给政府,权能分立,互相制约,就可以实现民权主义的民主政治。三、重点习题一、名词解释1、 国依于民【答案要点】唐贞观集团的重要政治思想。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政体》)“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2、 皇、帝、王、伯
【答案要点】宋邵雍认为,人类政治统治的基本形态有皇、帝、王、伯四个阶段。其中,三皇时代以道化民;五帝时代以德教民;三王时代以功劝民;五伯时代以力率民。人类政治的统治形态主要取决于统治者以道、德、功、力来化、教、劝、率天下等的不同形式。3、大同社会【答案要点】是康有为的政治理想和目标。他把“三世”说看成是人类进化的阶段和必然规律。认为由升平之世再进化,就达到大同世界了。大同世界是“三世”进化的最高目标;在大同社会里,天下为公,人们无阶级差别,一律平等,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神之殊、无男女之异;君主制度废除了,国家成了社会成员公共共有之器,不再是一个人或一家之私有财产,人人相亲相爱,都把自己的财富分出一部分来,作为公共财产,以帮助社会上失去劳动力和无人抚养的成员;大同社会中无国界、家界、身界的区别,没有剥削、压迫和歧视。康有为所向往的大同之世,给人们描绘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理想社会蓝图,为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4、法后王【答案要点】荀子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是“法后王” 。后王之法,指的是文王、周公以来的周代礼治。荀子认为,“后王”的制度最完备,“后王”通过“辨实”以“定名”,“名”定则大道通行于天下。“后王”通过“制名”、“定名”,以“礼”、“法”来治理国家,根本原因在于 “人性恶;如果没有“礼”、“法”约束,顺人性之“恶”自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而使天下大乱。5、至德之世【答案要点】庄子的政治思想中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的理论基础是“齐物论”,认为“道”生万物,万物各得其道,各有其性,得道之性或体现道的差异,谓之“德”。以“德”观之,万物殊异;以道观之,万物一体。庄子强调“以道观之”,认为“道通为一”而物齐。“至德之世”的特点:第一、人溶于自然,回归人、兽、万物无差别的境界第二、人们完全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没有文化、知识,没有科学技术。“山无蹊隧,泽无舟梁”(《马蹄》)第三、没有私有财产,人们“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山木》)第四、人们同乎无知、同乎无欲,不需要伦理原则和价值准则。所谓“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知”(《山木》)第五、人不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各依自己的“道术”生存,“全性葆真”。“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最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在于无所作为,放任自流。“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宥》)。6、三纲、六纪【答案要点】东汉《白虎通义》的政治思想。它用天地阴阳五行论证伦理的永恒性,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指: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它要求人们要敬诸父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二、分析与论述1、试述宋明理学与政治的关系。【答案要点】(1)宋明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表明宋明理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2)宋明儒者大都强调理学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北宋名儒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颐十八岁给仁宗皇帝上书,“臣请议天下之事,不识陛下以今天下为
安乎?危乎?治乎?乱乎?乌可知危乱而不思救之之道!” ;程颢有《下山偶成》之诗,其云:“襟裾三日绝尘埃,欲上篮舆首重回。不是吾儒本经济,等闲怎肯出山来?” 司马光通过编《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改善政治统治。其它如朱熹的“即物穷理”,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说,皆说明宋明理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2、墨子“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的关系:【答案要点】(1)相同处:墨子“兼爱”与孔子“泛爱众”思想存在渊源关系。(2)相异处:墨子“兼爱”主张不分远近亲疏、普遍地爱一切人,所谓“爱无差等”、“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儒家仁者爱人,强调“爱有差等”,所谓“亲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爱有差等”承认等级制的社会现实,肯定宗法制和血缘关系;墨子“爱无差等”,体现的是氏族社会亲族关系的博爱精神。墨子兼爱强调爱人必须利人,儒家则有义利之辨的传统。三、运用所学概念和理论,自拟题目,写一篇简短的论述文。你如何看待古代政治思想与近现代政治思想特点之异同?【答题要点】为开放性题目,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答案不限。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1)春秋时期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时代。(2)孔子致力于以“礼”来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3)“礼治”的基础是“仁”。礼治是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之一。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致力于以“礼”来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还提出通过“正名”来实行礼治,礼治的基础是“仁”,“仁”爱导致“德政”。(4)“仁”心导致德政,孔子的德政主张。(5)通过“仁”的调节,孔子认为社会政治就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3、孟子的政治思想: “王道”、“仁政”与“民贵君轻”(1)孟子“王道”政治的社会理想(2)“仁政”说: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要将“王道”政治落到实处,必须实行“仁政”。“仁政”首先要解决老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问题,通过实行“井田制”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仁政”之所以可以得到实现,这是人之善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他又认为“仁政”的实现,要取决于圣人的出现。(3)提出“民贵君轻”说,这是对远古“民为邦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民为贵,首先要摆正君民关系。(4)性善论与法先王: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5)德性与政治等级4、荀子的政治思想(1)荀子的政治和社会理想是“法后王” 。①后王之法,指的是文王、周公以来的周代礼治。②“后王”的制度最完备,“后王”通过“辨实”以“定名”,“名”定则大道通行于天下。③“后王”通过“制名”、“定名”,以“礼”、“法”来治理国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恶;如果没有“礼”、“法”约束,顺人性之“恶”自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而使天下大乱。(2)性恶论: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前提。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天生是恶的,善的品质乃教化和人“伪”的结果。(3)隆礼重法: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①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说:“礼者,养也。”②关于礼的起源,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的欲望。③关于礼的功能:第一、“分物以养体”,乃社会分配的原则。其功能在于使人对外物的使用有所节制,且因外物归属明确而避免争夺。第二、礼另一个功能是“别”,即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④隆礼重法。治国之道,不仅要“导之以道”,还要“禁之以刑”。荀子强调礼法并用,认为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或出发点,法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礼是一般原则,对法起着指导作用。⑤隆礼重法要与尊君爱民相联系第一、礼有三个根本:尊奉天,尊奉地,尊崇祖先和隆尚君师。第二、在提倡隆君的同时,又主张爱民。⑥隆礼重法要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第一、治理国家,既要有法,又要靠人。
第二、人治要求尚贤使能。(4)明分使群: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①人以群胜物,无群则不能生存,而群居无“分”(即“礼”、“法”) 则必乱。②关于“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于天人之分”,一是明于人与人之“分”。(5)“王道”政治与“道”①“道”体常用变,一以贯之 。②王道之理无变,王道即“道”。 三、道家的政治思想1、道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1)以“道”为基本范畴。“道”原为道路之义,引伸则有本原、规律、理则等义。“尊道”、“贵德”、“贵己”是其思想的基本特征。 (2)道家主张政治“无为”,崇尚“自然”,追求一种无条件的绝对自由。2、老子的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无为”政治的中心思想是政事清简,即把国家、政府的活动缩减至最低程度,尽最大限度不干预民众活动,使民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安居乐业,认为这样就能使国家大治。(2)柔弱、谦下的统治策略。(3)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3、庄子的政治思想(1)理想社会:“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 庄子的政治思想中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的理论基础是“齐物论”,认为“道”生万物,万物各得其道,各有其性,得道之性或体现道的差异,谓之“德”。以“德”观之,万物殊异;以道观之,万物一体。庄子强调“以道观之”,认为“道通为一”而物齐。(2)在治国之道方面,庄子反对一切有为的政治,包括人治,主张不“治”。四、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政治思想1、墨子政治思想的总体特征:(1)墨子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2)实现兼爱的基本措施是尚同;(3)以兼爱、尚同为出发点,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非攻等主张:墨子反对不义战争,认为战争以亏人自利为目的,故不义。(4)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墨子从实用出发,提出节用、节葬等主张。(5)尚贤、尚同:是墨子代表性的政治思想之一。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尚贤使能”;尚贤的原则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他还提出“尚同”的原则,即“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尚同》)七、法家的政治思想1、法家政治思想的一般特点(1)把法制奉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准则,强调以法治国,对于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估计不足。(2)绝对尊君,强化独裁。认为君主至高无上,臣民皆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主张实行极端有君主专制统治。(3)主张富国强兵,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4)历史进化与变法图强,以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2、商鞅的法治理论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的作用:“定分”,“分”指的是人们之间的财产分界,或所有权。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定分”,“立法”可以“明分”。“法”能“胜民”。“胜民”即制服民众。“法”能富国强兵。八、商鞅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1、重耕战的思想第一:耕战水平是一国实力的象征,富国强兵必须奖励耕战。第二、耕战关系第三、耕战乃苦难之事,如何驱使民众耕战?具体措施有二:赏与罚。2、商鞅变法与富国强兵:第一、奖励告奸。第二、奖励耕战。第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取消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的特权。第四、废除井田制度。第五、实行郡县制度。第六、统一度量衡。九、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政治思想1、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及其理论基础(1)政治的本质就是“力”,国与国竞争是实力的较量,一国之内起决定作用的也是权力。(2)主张将道德原则屏除于政治领域之外,认为在政治中坚持道德原则或把教化作为治国的基本手段是“缘木求鱼”。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一、李斯的政治思想1、政体思想:倡导郡县制(1)王绾、淳于越主张实行分封制。第一,分封子弟以为枝辅,有利于中央对于边远地区的统治。第二,事不师古不能长久。(2)李斯主张中央集权。第一,三代旧制不可效法。第二,郡县制较之分封制更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治稳定。2、文化思想:“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1) “私学”乃相对于法家而言的诸子之学,其存在造成两大矛盾:第一,私学与统一法教的矛盾。第二,私学与国家法令的矛盾,有碍于法令的贯彻执行。(2)主张坚决禁绝私学。其一、焚书;其二、以吏为师;其三、禁绝百家言。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1、政治原则与王朝更迭(1)经与权。①董仲舒将其所崇尚的政治原则称之为“道”,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②政治原则有常有变,有经有权。常或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原则,即“道”;变或权指的是事物的应变与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局部变更和调整。
(2)“三统”、“三正”与“文质”循环“更化”的政治统治模式。2、 “王者与天地相参”的政治观(1)“人副天数”、“天人合一”。(2)君权至上和天谴说①君权天予:君权来自天意,天子受命于天②王者与天地相参③此说意义有三:其一,说明君权的至上性。 其二,亦有限制君主权力的用意。其三,将先秦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发展成系统的天子受命于天的政治理论,本质上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3、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政治思想春秋公羊学的一个概念。董仲舒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4、阴阳分合论和“三纲”“五常”的等级伦理政治观。5、重教化、正法度的德治主张。(1)董仲舒“厚其德而简其刑”德治思想。(2)人主施政要“德主”而“刑辅”,与天地阴阳出入之理相合。6、深察名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要“深察名号”,即分别对社会中天子、诸侯、大夫、士、民五个阶层各自的名号、职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以天子为自己名号的人,应该把天作为父亲来看待,用孝道来事奉天,依天之意来教导百姓;而以诸侯为名号的人,应该谨慎对待他所侍奉的天子,因为诸侯的“侯”,就是侍候的意思;以大夫为称号的人,应该格外忠诚努力发扬礼义,因为大夫之所以称为“大”,就是他的品行必须超出于一般人(匹夫)之上,达到足以能感化人的地步;士就是“事”的意思,就是要努力从事各项事业,士还不够教化的资格,只可以谨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面的命令就行了;而民则是“瞑”的意思需要有人来对之进行教化。从天子、诸侯、大夫、士到民这五种称号,表明了他们各自的职分,国家大事的是非标准,取决于它与其名号是逆还是顺。董仲舒通过提出“深察名号”,对上至天子,下至士与民各自的职分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规定,认为普通百姓作为民其性本瞑,只有在天子的教导下,才可能趋于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董仲舒具有英雄史观的思想。三、陆贾兼融儒道的仁义治国思想1、对秦亡教训的总结2、治国以仁义为本① 重新构建政治道德,提出行仁义为立政之本。② 君以道德修身为本,要慎于修身,重于教化,君贤民顺,君暴民恶。③ 臣以忠君利民为本。④ 治民以德治教化为本,轻刑厚赏3、治政之道要慎用人① 用贤臣、避奸佞,才能有效治理天下。辅臣的优劣善恶,成为制约国家安危的重要因素。② 君主能否识辨贤谗是用人的关键。③ 辨识奸贤,要能识别惑乱之言,其特征有二:一是曲容阿上;二是群邪蔽真。4、实行君权一统政治① 以儒家仁德之学为标准来统一法规政令,使臣民都能以重义轻利的原则行事。② 统一思想。四、贾谊的政治思想
1、礼法兼施,礼治为主。2、强干弱枝,加强君权3、以民为本,推行仁政。4、以德抚远,根除边患。六、晁错论疆防的政治思想1、募民实边。更戍制度不如迁民实边2、选良将戍边。3、以夷制夷。七、两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1、两汉政治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前 221,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确立了郡县制,封建官僚制度得到完善(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秦实行君主专制,对百姓严刑苛法、轻罪重罚。另外,在文化上也实行专制:禁绝除法学外的百家私学(私学即相对于法学的诸子之学),以吏为师由于秦朝实行暴政,很快就亡国了。 2、两汉政治指导思想的转型和思想的统一秦亡的教训和其法家指导思想的破产,使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以黄老之学为执政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形成于战国后期,兴盛于汉初,曹参、陈平、窦太后、汉文帝、汉景帝等人崇尚之。其理论特点是以“清静无为,因循而治”为原则,兼采儒、阴阳、墨名、法诸家思想之长,讲求“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具体内容包括:与民休息,民本无为,君佚臣劳等。 西汉中期,黄老之学衰微,主流思想开始经学化。汉武帝时期,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主流思想的基本点确立:三纲五常。通过东汉白虎观会议,制订《白虎通义》,儒学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一、三国时期的名理与名法思潮(一)名理思潮:以探讨人物鉴品为核心的政治学说,主要与选才用人相关。1、汉末,传统的选官用人制度发生危机,选拨、考核官吏成为焦点问题之一。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刘劭作《都官考课》、《人物志》,讨论人的才性、流品、政治人格等与用人制度和人才有关的问题。2、名理思潮讨论的主要问题:(1)论才性。才性问题是名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强调选官任人只看其才。第二,徐幹(干)认为,才与性孰重的判断尺度是事功,即实际功用。第三,才性四本论。(2)人物流品和鉴察。(3)理想君主和圣人观(二)汉魏之际的名法思潮1、名法思潮主要探讨礼法、君臣、名实等政治问题。主要代表有曹操、诸葛亮等。2、名法思潮探讨的主要政治问题:(1)刑礼先后之争,即刑礼关系或刑德关系。(2)君臣关系(3)综核名实二、魏晋玄学中的政治思想1、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政治哲学
名教指的是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他认为现行政治体制和制度应该以“自然”为本;任自然的基本点是要与天地合德,求得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故对统治者而言,要节制欲望,实行无为、无欲;对于百姓,要实行愚民政策;无为之“为”,因时权变。“权者道之变。变无常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豫设,尤至难者。”政治的根本原则是:以无为本,崇本息末。2、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1)崇尚意志自由,反名教而非周孔。(2)政治理想:君道自然,承天理物,天人交泰,无为而治3、郭象“名教即自然”的政治思想(1)论有无、性命与名教即自然(2)论现象、本质与“内圣外王”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一、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特点(1)废除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拨国家官吏。(2)实行均田制,与此相应建立府兵制和租庸调制。(3)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制度,使集权制度趋于成熟。二、隋唐时期政治统治思想的成熟1、 指导王权具体运作的君道理论的成熟与完备。此由隋唐诸帝完成。2、作为官方学说的儒学的政治哲学有重大发展问题。此由隋唐诸儒完成。(1)魏晋以来,儒学受到玄、佛学和道教的冲击而衰落(2)唐初统治者复兴儒学的措施:开设学校、广招生员;考定五经文字(贞观四年,太宗诏颜师古考定五经);撰写五经正义(颜师古、孔颖达撰定五经疏义,名《五经正义》,付国学实行)(3)意义:由限制非儒思想学说到泯灭儒学内部学派。三、隋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色1、上承汉魏,下启宋明2、思想文化由多元发展向统一转折3、复兴和改造儒学,恢复和加强其主干地位4、许多理论超出汉魏:道统论、封建论、君臣论、明君论四、隋唐诸帝的君道理论(一)重民思想与君臣一体论1、唐太宗的重民思想(1)立君为民。在肯定天下应由君主一人主宰、治理的前提下,承认君主必须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必须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2)国依于民:唐贞观集团的重要政治思想。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政体》)“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贞观政要•君臣鉴戒》)“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3)民择君而归。2、君臣一体论(1)君不可以独治说(2)君臣合道
(3)君臣师友(4)君臣利害攸关说(5)君为政本,君主臣辅(二)法治论与谏议论1、法治论第一,法自君出,君秉天的意旨立法。第二,法“沿革随时,务当政要”。第三,“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唐太宗集•薄葬诏》)。隋唐法典的立法宗旨是“一准于礼”,违礼是确定刑事责任的主要依据。第四,德主刑辅,禁暴防奸。 第五,“纳之轨度,令行禁止”。重视各种行政法规的建设,强化监察机制,要求官民一体奉法。唐玄宗时期的《唐六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系统的行政法典。 第六,“按举不法,震肃权豪”。以各种手段限制官吏法外侵民,强调法的严肃性、权威性。2、谏议论第一,闻过补阙,献可替否。第二,兼听博纳,集思广益。 第三,尊师听教,以臣为鉴。第四,通下情,防壅蔽。唐太宗认为亡国之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蔽其耳目”,建立“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制度,监控朝廷重臣,防止他们弄权行奸。第五,辨忠奸,去谗佞。第六,正身黜恶,受谏则圣。君道之本是修身,君主经谏臣的修正才能成为明君。(三)孝治理论。唐玄宗根据《孝经》提出:教从孝而生,孝治是圣王的治国之道;必须因孝施政,“举孝悌以为教,则天下之为人子弟者无不敬其父兄也。举臣道以为教,则天下之人臣者无不敬其君也”。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理学与政治的关系1、宋元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是理学兴盛的深层动因之一。2、宋元儒者都强调理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二、朱熹的政治思想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天理观。(1)朱熹持理一元论。认为理既是自然的基本原则,又具有先验的道德性。(2)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2、王霸义利之辨。(1)上古尧、舜、禹三代时期“天理”流行,体现了“王道”政治的特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理想时期。(2)“三代”以后,统治者把天下国家看成是一己之私产,凡事论之以利而不以义,杀伐证讨皆从统治者自身的利益出发,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是“人欲横行”的时期体现为“霸道”。(3)对“王道”与“霸道”如何来评定?朱熹把它归结为统治者的心性修养的问题上来。统治者以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则社会历史则处于王道时期;反之,统治者以功利
之私心行霸道政治,则社会历史处于霸道时期。 区别王道与霸道的标准,是统治者以仁义之心抑或是以功利之心来进行统治。 三、北宋邵雍的政治思想① 政治进步与否的标准:义与利② 政治统治的基本形态:皇、帝、王、伯。其中,三皇时代以道化民;五帝时代以德教民;三王时代以功劝民;五伯时代以力率民。人类政治的统治形态主要取决于统治者以道、德、功、力来化、教、劝、率天下等的不同形式。③ 政治的根本精神:仲尼之道④ 政治发展的规律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一、黄宗羲(1616-1695)的政治思想1、“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1)“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理想。(2)“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不是君为臣纲,而是君臣师友,君臣共事。(3)“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4)“万民忧乐”的治乱观。2、行“天下之法”的匡世理论。(1)恢复宰相制度。罢黜宰相制度有三大弊端:一是君臣关系沦为主仆关系;二是传子不贤之弊无法补救,“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置相》)三是宫奴有宰相之实。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置相》)(2)主张“学校”论政制,来限制君权,分散君权,达到民主共治的目的。恢复三代时“学校”评议朝政,公其是非的传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为此:一是学官改国家委派为公议推举;二是改寺观庵堂为书院或小学;三是建立君臣定期亲临太学听谏制度;四是建立地方官定期接受舆论监督制度;五是建立学校荐举人才制度。二、顾炎武(1613-1682)的政治思想1、“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思想(1)纠治君主专制之弊,必须实行“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制度。(2)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具体分权方案。赋予县令以自治的实权,并且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旨在纠治君主专制之弊,认为实行“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制度,要通过变革郡县制,设计“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实行“分权众治”代替君主“独治”,从而解决中国封建制的政体问题。2、“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思想(1)“亡国”与“亡天下”,“国”乃一家一姓之王朝,“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2)治世要治本,匹夫也要保天下,治国平天下要从“正人心、厚风俗”做起。包括:劝学奖廉、教化纪纲、提倡清议、明学术、正人心。3、顾炎武政治思想的贡献:一是提出变革郡县制,设计“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实行“分权众治”代替君主“独治”;二是以“保天下”为宗旨,把“正人心、厚风俗”的精神文化建设提到治国之本的高度。三、康有为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