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06-12 09:06:31浏览次数:33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字: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 作 业 1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 唯一没有间断 ) 的优秀文化。2.“文化”是____ 中国 _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_ ___。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___纹理__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____《易 · 贲卦 · 彖传》 ___________。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__物质文明___与__精神文明 __ ____的总和。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 儒家文化 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 21 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起源 阶段, _____ 夏商西周时期 _________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成形 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多元化发展与融合 ___________ 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繁荣 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___ 继续发展 __________ 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 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沉暮总结 期。6. 黄河流域 和 长江流域 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7.以( 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 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 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 。 9.儒家发展了 周礼 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 仁 ”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 仁 ”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 无论说 说以及“仁义礼智” 四德 说。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 阴阳五行学说 为基本框架,以“ 君权神授 ”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 三纲 ”、“ 五常 ”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 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以及“ 天不变,道不变 ”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精神、 精神、“ 人本主义 ”精神、“ 天人合一 ”与“ 天人和谐 ”精神。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 季节性气候明显 ,二是 大陆性气候明显,三是 气候类型 丰富多样。13. 农耕文化 和 游牧文化 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 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 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 多元结构 ,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 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宗法制度 完备而系统, 专制主义 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
20.以才绝、画绝、痴绝被称为“三绝”的画家是(①)。① 顾恺之 ②吴道子 ③阎立本 ④郑板桥21.中国古代有“书圣”美誉的书法家是(④ )。① 王献之 ②颜真卿 ③褚遂良 ④王羲之22.唐代颜真卿的主要书法作品有(①②③ )。①《颜氏家庙碑》②《多宝塔感应碑》③《颜勤礼碑》④《皇甫诞碑》23.欧阳询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①②④)。①《九成宫醴泉铭》②《卜商帖》③《寒切贴》④《皇甫诞碑》24.唐代怀素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①②③④)。①《东陵圣母帖》②《食鱼帖》③《论书帖》④《苦笋帖》25.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传世墨迹主要有( ①②③④)。①《苕溪诗卷》②《蜀素帖》③《天马赋》④《方圆庵记》26.元代赵孟頫的主要书法作品有(①③④ )。①《仇锷墓碑铭》②《鹊华秋色图》③《度人经》④《兰亭十三跋》27.乐曲通过琴保存下来的古琴曲目有( ①②③)。①《梅花三弄》②《流水》③《阳关三叠》④十面埋伏28.郑光祖的元杂剧代表作是(④ )。①《汉宫秋》②《西厢记》③《窦娥冤》④《倩女离魂》29.元杂剧《汉宫秋》的作者是( ②)。① 关汉卿 ②马致远 ③王实甫 ④白朴30.有“国剧”之称的戏曲是(③ )。① 南戏 ②昆腔 ③京剧 ④秦腔31.孔子之后,儒家以( ②)为主的经籍教学体系逐渐成型。① 四书 ②《五经》③十三经 ④《论语》32.法家学派以其( ②)思想对战国末年的社会发展以及秦王朝的统一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① 德政 ②“霸术”③尚贤 ④无为33.( ④)是汉代最高学府,不仅是全国文教中心和示范教学的辐射源,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① 鸿都门学 ②四门学 ③国子学 ④太学34.我国最早的文艺类专门学校是汉代建立的(③ )。① 四门学 ②太学 ③鸿都门学 ④国子学35.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在猛烈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 ,提倡( ④)学风,主张学习西学,开近代史上学习西方的先河。①“知行合一”②温故知新 ③考据 ④“经世致用”36.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②③④ )。① 乡试 ②州试 ③省试 ④殿试37.( ①②③④)属于孔子提倡的教师职业道德。① 诲人不倦 ②学而不厌 ③以身作则 ④教学相长38.(①②③④ )属于《学记》提倡的教育教学原则。① 预防性原则 ②循序渐进原则 ③学习观摩原则 ④启发诱导原则39.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 ②)。①《论语》②《学记》③《师说》 ④《新学伪经考》
40.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④ )。① 白朴 ②马致远 ③关汉卿 ④王实甫 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8 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夏、商、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其表现有二;一是官师合一。由国家职官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大司徒、乡大夫、乡师、父师、少师等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二是政教合一。2.“六艺”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之下贵族所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修养,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春秋之后“六艺”又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艺的学习以年龄和课程深度循序渐进,主要是以奴隶主贵族培养政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为目的。春秋之前的“六艺”主要集中于贵族学校,注重于军事学习而春秋之后“六艺”发展为儒家经典,侧重于对理论的学习,春秋前后“六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3.汉代太学: 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4.八股文 :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等;由于文章题目都是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又称四书文。这是一种形式呆板僵化而内容宣扬封建迂腐说教的文体。明清两朝科举考试都规定用八股文体作文章,只有殿试是考策论,不用八股文。5.“有教无类”: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强调在教育上打破氏族、等级的界限,使那些愿意学习而条件又允许的人,不论富贫、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6.《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7.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8.存养式教学法 : 孟子存养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教亦多术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4 题)17.简述欧阳询的书法成就。答: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18.简述张旭的书法成就。答: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 4 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
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传说张旭每当灵感到来,就把宣纸铺在地上,用长发作毛笔,直书狂草,犹如醉酒当歌,是那样的洒脱自在。在他的狂草书作品中,精到的笔法对书法形式和点线运动节律的控制力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这是以气魄和灵性创造了草书艺术的完美韵致。19.简述米芾的书法成就。答:米芾,宋代书法大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 年),卒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终年 57 岁。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等。41 岁更名为芾,室名宝晋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曾任内廷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后世多称其“米襄阳”“米南宫”,又因其逸闻甚多、好洁成癖、狷狂自放,故有“米颠”之称 米芾书作虽涉猎广泛,诸体皆能,但以行、草书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其传世作品较多,如行书《苕溪诗帖》《蜀素帖》《珊瑚帖》《竹前槐后诗帖》《彦和帖》《箧中帖》《三吴帖》《多景楼诗帖》《方圆庵记》《自叙帖》《乡石帖》《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研山铭》、行草《临沂使君帖》《伯充帖》、草书《论草书帖》《元日帖》《吾友帖》《中秋诗帖》《海岱帖》等。20.简述嵇康的音乐成就。答:嵇康善弹琴,擅长音乐,他精深的音乐造诣,常常使他天才地提出一些精彩思想和理论。他写过两篇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音乐美学论文。《声无哀乐论》是他为反对儒学的礼乐观而写的一篇音乐美学论著,为《嵇康集》的第五卷。现有鲁迅手校影印本、戴明扬校注本和吉联抗译注本。全文约七千字,他假托“秦客”和“东野主人”两人的论辩,以诘难和答辩的方式,反复论证“声无哀乐(le)”这一命题。“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认为感情是主观意识,而音乐是客观存在,两者不是一个东西,无必然关联。“声音”只有美听或难听之别,只能使人感到动听与否,所以和人的哀乐感情无关;人的哀或乐是人情有所感受而后表露出来的,所以和音乐无关。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3 题)1.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答: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赞赏“重民”、“利民”思想的原因。孔子适时开办私学,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当时传统的古代文化,将诗、书、礼、乐等经典纳入他教材范畴,对我国文化教育影响很大,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各说不一。第一章“绪言”中,作者对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论断进行剖析: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中某些保守部分还受到进步思想家
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字: 的反对;秦汉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孔子的学说受到了封建贵族的大力支持,因而逐渐成为我国 2000 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代王莽第一个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之后到唐宋元时期,孔子相继被封为王;明、清两代,由于帝王的权力提高,孔子的王位则降至师位;清末民初,满清复辟,尊孔子为“教主”。“五四”运动以后,孔子的地位起了根本改变。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人孔子,他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当然要被推翻。在国民党统治区,为了奴化教育的需要,孔子又很快被恢复到与天地日月同等的崇高地位。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如何来研究孔子呢?正如作者所言:孔子基本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最大的贡献主要也是在教育方面,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2.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答:(1)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究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3)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4.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答: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墨子则从“兼爱”的立场出发,提出了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三大施政纲领,把教育当作使社会走向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但他对教育的必要性的强调却是和孟子相同的。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周朝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春秋战国以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似乎更加强调德育的重要,但同时,人们也并没有放松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是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育和智育并重。《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 作 业 4
一、填空题1.我国早期用文字记载历史,就现有资料而论,只能从 商代谈起。2.继甲骨文、金文之后,《 尚书 》是较早且更具有官方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 雅 、 颂 三个部分。3.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及私撰史书是《 春秋 》。4.《 史记 》是“正史”之祖,是一部通史。《 汉书 》记西汉一代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5.东晋 常璩 所撰的《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74 年)期间巴、蜀地区的史事,是研究四川及西南少数民族史地的重要资料。6.北魏 杨炫之 撰的《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洛阳城内外著名伽蓝(佛寺)的结构、古迹、工商业、历史等情况,史料价值极高。7.北魏 郦道元 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8.西晋裴秀所绘的《 禹贡地域图 》(即历史地图)和《地形方丈图 》(即晋代地图),提出“ 制图六体”等六项重要技术原则,为我国明末以前的制图者所遵循。9.实录体史书创始于 南北朝 时期,至唐代,嗣君时期编撰先帝实录,成为一个惯例,而且唐代以后各朝代都沿袭此制。10.杜佑撰《通典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通史;苏冕编《 唐会要 》,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首创典志体的断代史。11.北宋政府编撰的四大类书是《 太平御览 》、《 册府元龟 》、《 文苑英华 》、《太平广记 》12.清代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是: 顾炎武 开清代考据之风, 黄宗羲 创立了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 史论 。13.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废弃甲乙丙丁标类,直接采用经、史、子、集 的部称,从此,史部之称正式确立。14.中国古代史籍体裁最重要的是 纪传体 与 编年体 。15.春秋末年出现的《 考工记 》,记述了 30 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学专著是《 吕氏春秋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 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百科全书,奠定了我国农学发展的基础。17.东汉名医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完成了由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奠定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和原则。18.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 史记 》,最后一部是《 明史 》。19.“史评”作为史部类目,是南宋晁公武撰《 郡斋读书志 》创立的。20.唐代刘知几所撰《 史通 》,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其后对史著评论并取得重要成绩的有宋代 郑樵 所撰的《通志》和清代 章学诚 所撰的《文史通义》。21.作为地理的专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最主要的有《尚书 · 禹贡 》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以及《 山海经 》。22.地理类可分为 历史地理 、 总志 、 地方志 、 地图 、 外记 等五类23.礼仪起源于 原始 社会,它是伴随着 原始宗教 的产生而产生的。24.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中国古代的五礼包括 吉礼 、 凶礼 、 军礼 、 宾礼 和嘉礼。25.传统的服饰从头到脚依次是 头衣 、 体衣 、 足衣以及配饰。26.秦代对服饰制度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 贵族 戴冠帽, 贫民 戴巾帻。27.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冠服制度,规定文官戴黑色的 进贤冠 ,武官佩戴 惠文冠
。28.中国传统最有名的饮料是酒 和 茶 。这两种饮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 酒 文化和 茶 文化。29.古人祭祀最崇尚的天神和祖宗时最高级别用的祭品是牛、羊、猪三种牲畜组成的所谓“ 太宰 ”,规格低的是用羊、猪组成的“ 少宰 ”。30.传统医学金元四大家包括:以 刘元素 为代表的“寒凉派”,以 张从正 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为代表的“ 温补派 ”,以朱震亨为代表的“ 养阴派 ”。31.宋元时期的四大农书包括: 陈旉 的《陈旉农书》,元政府组织编写的《 农桑辑要 》,王祯编写的《 王祯农书 》, 鲁明善 (维吾尔族)所编《农桑衣食撮要》。32.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是公元前 3 世纪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的《 上农 》、《 任地 》、《 辨土 》和《 审时 》4 篇。33.唐宋时期的 青瓷 称盛一时,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明张应文:《清秘藏》)的美誉。34.早在公元前 2 世纪,西汉 第一次出使西域,中国和印度就有经济往来,唐代高僧___玄奘__西行取经,曾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天竺,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者。35.到唐朝时,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 产生并垄断佛坛,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36.唐代高僧玄奘撰《 大唐西域记 》一书,记载了中亚和天竺的情况。他是第一个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37.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 整体 , 崇尚 和谐统一 。38.儒家奉行中庸之道, 崇尚 中恕 , 把在变动中寻求和谐、稳定的处世方法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39.中国历代哲人都认为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礼记 ·礼运》篇所描绘的 大同世界 。40.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 现代化 、面向 世界 、面向 未来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我国正式历史著作的源头是(①③ )。① 石刻文字 ②甲骨文 ③铜器铭文 ④《春秋》2.战国时期是先秦史学发展的繁荣时期,(①②④ )是该时期留存于现在的史籍。①《左传》 ②《战国策》③《春秋》④《竹书纪年》3.(①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①《东观汉纪》②《春秋》③《史记》④《汉书》4.三国时期,魏明帝在中书省设( ④),职掌修史,这是设专官修史之始。① 太史令 ②兰台令史 ③太史 ④著作郎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有(①②④ )等人。① 陈寿 ②裴松之 ③荀悦 ④范晔6.(①②③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编撰的“正史”。①《后汉书》②《三国志》③《魏书》④《华阳国志》7.宋元时期所创新史书体裁有(②③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创编年体 ②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③ 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首创纲目体 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创立典志体8.(②③④ )是宋元时期编撰的“正史”。①《旧唐书》②《新唐书》③《旧五代史》④《新五代史》
9.( ①②③④)是宋元时期的地理志、地方志著作。①《太平寰宇记》②《元丰九域志》③《东京梦华录》④《武林旧事》10.(①②③ )是宋元时期的薪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代表性著作。① 欧阳修的《集古录》②吴大临的《考古图》③ 赵明诚的《金石录》④裴秀所绘的《禹贡地域图》11.编年体史书发展过程中的分支有( ②③④)。① 纪事本末体 ②起居注 ③实录 ④纲目12.(①②③④)属于 “史才四长”的内容。① 史德 ②史才 ③史学 ④史识13.( ③)将百姓比喻为水,君主比喻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形象地揭示了百姓与君主二者关系的实质。① 荀子 ②孟子 ③唐太宗 ④孔子14.( ②)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① 周公 ②孔子 ③孟子 ④荀子15.董仲舒把儒家礼仪具体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 ①③④ )。① 君为臣纲 ②亲亲尊尊 ③父为子纲 ④夫为妻纲16.(①②)属于“三纲五常”中“五常”的内容。① 仁 ②义 ③恭 ④宽17.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 ①②④)属于中国古代的五礼内容。① 凶礼 ②军礼 ③朝礼 ④吉礼18.(①②③ )属于古代吉礼范围。① 祭天神 ②祭地祗 ③祭人鬼 ④荒礼19.( ①②③④)属于古代军礼范围。① 大师之礼 ②大田之礼 ③大封之礼 ④大均之礼20.(①③④ )属于古代嘉礼范围。① 饮食之礼 ②大田之礼 ③婚冠之礼 ④宾射之礼21.( ①③④)属于古代宾礼范围。① 朝礼 ②宾射之礼 ③相见礼 ④蕃王来朝礼22.(①②③④ )属于古代婚礼“六礼”范围。① 纳采 ②问名 ③纳征 ④请期23.( ①②③④)属于古代的丧葬习俗。① 土葬 ②火葬 ③石棺葬 ④悬棺葬24.容仪有整主要包括(①②③ )。① 衣着容貌 ②行为举止 ③言语辞令 ④礼尚往来 25.头衣亦称“元衣”,即我们现代的帽子。( ①②③④)属于我国传统的头衣种类。① 冠 ②冕 ③帻 ④胄26.(② )轿子才开始较为流行。① 夏代 ②唐代 ③宋代 ④清代27.( ①②③)是古代最主要的运输工具。① 船 ②车 ③轿 ④马28.(①②③ )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① 春节 ②元宵节 ③重阳节 ④母亲节29.(③④ )是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当时人们从实践经验加以抽象概括的成果。
①《黄帝内经》②《甘石星经》③《墨经》④《考工记》30.(①②③ )属于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家及其著作。① 秦九韶及其所著《数书九章》②李冶及其所著《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③ 杨辉及其所著《详解九章算法》和《日用算法》④朱世杰及其所著《算学启蒙》等31.汉代主要有“论天三家”,即(①②③ )。① 盖天说 ②浑天说 ③宣夜说 ④盘古开天说32.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有( ①②④)。① 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 ②《周髀算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数学成就③ 发明了度量衡 ④《墨经》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的定义33.( ②)总结了先秦医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脏腑和经络学说,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①《医方经》②《黄帝内经》③《伤寒杂病论》④《脉经》34.(③ )是经济地理的开山之作。①《山海经》②《尚书·禹贡》③《史记·货殖列传》④《汉书·地理志》35. 宋元时期“瓷都”的景德镇烧制的( )名扬天下① 白瓷 ②彩瓷 ③青瓷 ④影青瓷36.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有(①②③④ )。① 延续性 ②政治伦理性 ③整体性 ④实用性37. 春秋战国时期,( ②)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慧 星的最早记录:“秋七月,有星勃入于北斗”。①《尚书·禹贡》②《春秋·文公十四年》③《甘石星经》④《诗经·秦风》38. 唐高宗时编修的(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①《唐本草》②《本草纲目》③《千金方》④《四部医典》39.建于公元前 3 世纪的都江堰工程由( ②③④)部分组成。① 大坝 ②“宝瓶口”③“飞沙堰”④“分水鱼嘴”40.(①②④ )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内容。① 印刷术 ②指南针 ③浑天仪 ④造纸术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8 题)1.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2.纪传体 : 是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3.纪事本末体 :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前者。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4.起居注: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5.纲目体: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变种。纪事仍以时年为序,每事有一提纲,以大字 提 要 为 纲 , 小 字 分 注 为 目 , 纲 简 目 详 , 颇 便 查 阅 。 朱 熹 以 " 纲 为 提 要 , 目 为 叙
事。""纲"仿《春秋》,"目"效《左传》,撰成《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 6.《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7.《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 294 卷,历时 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征淮南停笔,涵盖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8.《大唐创业起居注》: 是唐温大雅撰起居注,共 3 卷。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直到占领长安、正式称唐帝为止共 357 天史事的史书。温大雅为李渊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他随军撰成该书。该书所记史事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有出入。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4 题)2.简述唐代史学的成就。答: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脚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来部分,在唐代也获得了高度的成蕊,被封建王朝列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成书于唐初.“三通”之首的《通典》、我国第一部系自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都是唐代著名的私人著述.此外,官修史书如历朝起居注、时政记、实录、国史,私人著述如各类专史、方志、野史、杂说,都非常丰富. 恩格斯在论及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哲学和文学时指出:“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3.简述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答:在宋元王朝统治的四百多年的时间裏,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朝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元朝统一以后大量外来文化流入中国。文化的交流与涵化日益活跃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元时期对前代史学成果的总结与整理有较大成绩,司马光编成巨著《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新局面。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对此前历代典章制度进行了总结。4.简述传统史学的特质。答: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5.简述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答:史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民族在滚滚岁月长河中的每一次迈步都由历史铭记,史学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是史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很多的职能,这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古代史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中国古代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6.简述传统吉礼的基本内容答: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2 题)3.试述“五礼”的内涵。答:古代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4.试论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价值。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建筑)具有 5 个显著特点:第一、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构件之间的结合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式样)。第二、在整体上,古代建筑(组群)采用不同形式的平面布局,并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若干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民居建筑和风景园林则采用“因天时,就地利”方式灵活布局。第三、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体现了等级差别。屋顶上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
长河中,中国形成了“ 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 夏商周 时期,形成于 春秋战国 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 子学 、两汉 经学 、魏晋 玄学 、隋唐 佛学 、宋明 礼学 、明清 实学 、乾嘉学。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 商鞅 、 申不害 、 慎到 为代表。战国末年的 韩飞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兼取诸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相辅而相成。19.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 儒家学说 为中心,兼容 佛道 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理学以 理学和陆王 心学为主流。20.理学发萌于唐代中后期的 韩愈 、 李翺 ,中经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南宋 朱熹 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21. 先秦 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主要是围绕 天人 、古今、知行等问题展开的。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①②③④)。① 引申为文字、文章 ②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③ 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④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2.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①② )。① 黄河流域 ②长江流域 ③西南地区 ④沿海地区3.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①②④)。①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 ②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③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④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②③④ )。① 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 ②诸子蜂起,百家争鸣③ 儒家经典的初步形成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④科技文化的成就杰出5.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③④ )。① 儒家经典的初步形成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②王充著《论衡》③ 基本形成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模式 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6.秦汉科技方面的主要成果有(①③④ )。① 造纸术 ②《甘石星经》 ③《氾胜之书》④《九章算术》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②③ )。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②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 ③ 玄学的兴起 ④儒学的繁荣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②④)。① 以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②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③ 赋与五言古诗 ④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评论9.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③)。①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 ②浑天仪、地动仪 ③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10.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②④ )。① 范晔的《后汉书》②陈寿的《三国志》③班固的《汉书》④萧子显的《南齐书》11.(③④ )属于唐代官修史书。①《晋书》②《隋书》③《史通》④《通典》
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更增添了建筑物灵动轻快的美感第四、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其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具有保护装饰、标志、象征等多重功能与含义。色彩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制的,规定红、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其次为绿。第五、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设计建筑时,设计师们不仅重视建筑内部的主次、内外、厅堂楼阁廊榭之间的协调,而且十分注意对周围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环境空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陵寝坛庙祠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城防工事、桥梁水渠等。
12.隋唐时期科技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②③④)。①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②刘焯的《皇极历》 ③ 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13.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的主要标志有(②③ )。① 兼容并包的文化气派②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新学派的形成③ 市民文化的兴起 ④官学兴盛,私学特别是书院空前发展14.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②③④ )的发明。① 造纸术 ②指南针 ③印刷术 ④火药武器15.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 年前)的科技成果主要有(①②③④ )。①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②徐光启的《农政全书》③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④《徐霞客游记》1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 年前)的文学名著主要有(①②③ )。①《三国演义》②《水浒传》③《红楼梦》④《永乐大典》17.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 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①②④)。①《永乐大典》②《康熙字典》③《本草纲目》④《四库全书》18.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精神包括(①②④)层次。① 以民为本 ②重人伦远鬼神 ③“人文”精神 ④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19.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①②③④)。① 民族性与农耕性 ②连续性与传承性③ 显著的伦理型特征 ④独特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20.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①②③)。①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② 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③ 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④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2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① )。①“无为”②克己复礼 ③任贤 ④以德服人22.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有( )。①《道德经》②《论语》③《庄子》④《管子》23.孟子的“四端”包括人性天然就具有的(①③ )。①“恻隐之心”② “羞恶之心”③ “恭敬之心”④ “是非之心”24.墨家主张(①② )。①“节用”② “节葬”③ “非攻”④法治25.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①② )。①《商君书》②《韩非子》③《吕氏春秋》④《论语》26.王充的主要哲学观点有(①②③④ )。①“天自然无为”② “天不能故生人”③ 神灭无鬼 ④今胜于古27.王夫之的主要哲学著作有(①②④ )。①《周易外传》②《尚书引义》③《明儒学案》④《读四书大全说》28.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要点有(①②)。①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 ②“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 ③人性论 ④“三纲五常”29.王夫之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①②)。① 神学史观 ②复古谬论 ③厚今薄古 ④进化论30.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①② )。
① 表达的复杂多样性 ②外表形式的齐合性 ③折衷融合的倾向 ④对身份秩序的尊重31.人本主义精神主要包括(①②③)层次。 ① 以民为本 ②重人伦远鬼神 ③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 ④重义轻利32.春秋战国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②③)。①《诗经》②《楚辞》③诸子百家的著作 ④乐府诗;33.春秋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②④)。①《春秋》及其三传 ②《国语》③《华阳国志》④《战国策》34.春秋战国时期科技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②④ )。①《甘石星经》②《黄帝内经》③地动仪④ 以青铜器和铁制农具为代表的冶炼工艺技术35.秦汉时期科技领域的成果主要有(①②③)。① 造纸术②《氾胜之书》③《伤寒杂病论》④《黄帝内经》36.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有(①②④ )。① 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②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③ 乐府诗 ④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学评论。37.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的成果主要有(①②④)。①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②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和编制的《大明历》③ 造纸术 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38.隋唐时期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主要有(①②③④)。①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②刘焯的《皇极历》③ 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④僧一行等制作的黄道游仪和实测子午线39.理学家以(③ )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① 道家思想 ②佛教思想 ③儒家思想 ④法家思想40.宋元时期史学领域的代表作有(①②③)等。①《资治通鉴》②《通鉴纪事本末》③《通典》 ④《文献通考》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5 题)1.“广义文化”: 人类和人民群众在是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全部人类化现象及过程。2.“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极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3.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自古至今在中国疆域内由诸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又称作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国别来区分的文化。4.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5.宗法制度 :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3 题)1.什么是中国文化?答:中华文化,简写为“CCNGC”,亦称华夏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 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有巢
氏、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 、黄帝(轩辕氏) 、尧、舜、禹等时代 ,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2.简述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答: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 14 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答:第一,注重伦理道德修养。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国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本身就是中国人文精神深厚的体现,而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浸润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知书达礼的君子,以达到改良社会之功效。 第三,追求伟大的理想。中国古代的智者贤人把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化为一种理想的社会。 第四,崇尚民族气节,热爱祖国。第五,高度重视礼乐文化对道德修养的熏陶作用。中国文化虽然重视道德修养的作用,但没有走到道德极端主义的道路上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在起作用。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2 题)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标志。答:①科技文化的成就杰出②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③儒家经典的初步形成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2.什么是“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答:“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 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在农业社会衍生出的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管理文化,在当代仍然“余音不绝”,我们不难从现实中感受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存在.
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字: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 作 业 3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 庠 、 序 、学等形成。 自周王朝 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学在官府 ”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 政教合一 、 管师不分 。3. 孔门私学 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4.齐国的稷下学宫 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 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 ”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 清静无为 , 与民休息 ,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8. 太学 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 《五经博士》 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 自学 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 国子学 、 四门学 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10.隋朝 国子监 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 实科 教育制度和 职业 教育制度。11. 庆历 兴学、 熙宁 兴学和 崇宁 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12.以 国学 和 地方儒学 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 社学 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 乡约 、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13. 察举 、 岁贡 和 科举 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14.清代 国子监 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 国子监 、满族官学 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16.科举制从隋朝 大业 元年( 605 )年 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 三十一年( 1905 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7. 隋炀帝 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18. 在唐朝,科举考试 的科目分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 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 制科 。19.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 州试 、省试 和殿试 ;科举开始实行 糊名 和 誉录 ,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20.宋代的科举有 常科 、 制科 和 武科 。21.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 乡试 、 会试 、 殿试 三级。乡试第一名叫 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 会元 ,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 状元 ,合称三元 。22.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即 童试 、岁试和科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即 乡试 、会试和 殿试 。
23.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尚书·周书》箕子 、 周公 的教育思想。真正系统化、形成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还是从 孔子 开始的。24.我国夏商时期的教学内容是 六艺 ,其中至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孔子关于 有教无类 、重视德育和智育的思想,还有仁者爱人的 忠恕 之道,都闪耀着素质教育的火花。25.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诗经 》、 楚辞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 散文 。26.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 曹操 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曹植 ___ 则代表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27.从 初唐四杰 到陈子昂,唐诗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28.南宋的 陆游 、 杨万里 、 范成大 、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29.散文方面,以 韩愈 、 柳宗元 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30.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是元代的文学代表。 关汉卿 、 马致远 、 郑光祖 、白朴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31.“诗言志”说最早见于《 尚书 · 尧典 》。32.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从整体结构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元估及先秦 艺术、__秦汉至隋唐_____艺术和 宋元明清 艺术。33.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 乐舞 ,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34.三国时的画家 曹不兴 是第一位画佛能手,东晋时的画家 顾恺之 、张僧繇 和陆探微 合称“六朝三杰”。35.中国书法艺术源远长流,应当说从 甲骨文 就开始了。但是从总体上讲,书法艺术的真正形成是在 汉魏 时期。36.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 隶书 定型, 草书 、 行书 、 楷书 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37.唐代 虞世南 的《孔子庙堂碑》、 欧阳询 的《九成宫醴泉铭》和《皇甫诞碑》、 朱遂良 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的《 千仙太子传 》等都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传世名作。38. 张择瑞 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大画家,其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39.《 兰亭序 》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法贴之冠。40.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在 武则天 时已修建到—千多佛龛,所以又称“ 千佛洞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①②④ )属于西周时期教学内容“六艺”范畴。① 礼 ②乐 ③画 ④射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有( ①③④)。
① 法家 ②名家 ③儒家 ④道家3.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有(①②③④ )。① 学而不厌 ②温故知新 ③诲人不倦 ④以身作则4.《学记》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有( ①②③)。① 预防性原则 ②及时施教原则 ③长善救失原则 ④有教无类5.《学记》关于教学方法的内容有(①②④ )。① 讲解法 ②问答法 ③讨论法 ④练习法6.朱熹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①②③④)。① 立志 ②居敬 ③存养 ④省察7.朱子读书六法包括(①②③ )。① 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涵泳 ④温故知新8.( ①)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① 孔子 ②周公 ③韩愈 ④董仲舒9.孟子存养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① 深造自得 ②盈科而进 ③专心有恒 ④教亦多术10.荀子积渐式教学法的内容包括( ①②③)。① 闻、见、知、行的教学审视过程 ②虚壹而静,专心有恒③ 解蔽救偏,兼陈中恒 ④教亦多术11.朱熹书院式教学法的内容包括( ①②③)。① 升堂讲说 ②认真读书,自行理会 ③互相切磋,质疑问难 ④质实1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①②③ )。 ①《诗经》②楚辞 ③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④《易经》13.真正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①② )。① 汉乐府诗 ②司马迁的《史记》③汉赋 ④《汉书》14.东晋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有( ①②③)。①《归园田居》②《饮酒》③《桃花源诗并记》④《咏怀》15.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①②③)。①《蜀道难》②《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将进酒》④《丽人行》16.杜甫的著名诗篇有( ②③④)。①《将进酒》②《兵车行》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秋兴八首》17.白居易的著名诗篇有( ①②③)。①《秦中吟十首》②《长恨歌》③《琵琶行》④《登高》18.近代( ①②③④)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①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②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③ 刘鹗的《老残游记》④曾朴的《孽海花》19.(①②③ )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① 人物画 ②山水画 ③花鸟画 ④动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