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发布时间:2023-05-11 15:05:07浏览次数:104
大学生怎样培养法治思维摘要:依法治国是中国的基本方略,加快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保障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大学生群体是法治国家的主要建设者,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意识,关系着国家的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把法治教育提升到新高度”。法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群,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其法治思维方式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方式和塑造法治人格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一、法治思维方式的概念和特征法治思维方式,是指遵循法律规定并学习领会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形成一种对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与解决的习惯和取向。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法律至上。即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当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遇到多种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时,优先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理。2.证据完整。必须要有真实、客观、确凿、完整的证据能够证明一件事情的脉络发展、发生原因以及产生结果等。同时,证据也要具有客观性 、相关性与合法性等特征。3.程序正当。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或利益纠纷都要按照法律条文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办理。正当的程序是保障公平的根基,被称为“看得见的公平”。在某种程度上,对程序的遵守程度是确定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是否真的具有法治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4 .人权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受到宪法的保护,任何个人、组织以及行政机关都不能随意损害 或侵犯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发生纠纷时,公民要通过司法途径进行解决。5.权力制约。限制和监督公共权力是法治思维的主要核心内容,归根结底,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权力在行使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受到公民和法律的有效制约和监督,要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 。6.论证合理。法治思维的一大特征就是将法律作为一种逻辑方法或者是一种说理手段来厘清道理和事实,解释和解决日常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纠纷与矛盾。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路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构建高校法治文化环境和推进国家法治建设都有深刻意义。(一)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由于国内教学大环境“唯成绩论”现象普遍,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大多只注重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法律接触较少,因此法律意识淡薄。然而,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法规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要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做“社会人”,更要做“法律人”。换言之,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能够促使大学生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与培养法治思维,从而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更理性客观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规范自身行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促进高校形成法治文化环境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对于促进高校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普遍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对法治文化的重视不够且宣传教育途径不多,没有形成较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在大学校园建立“活”的法治文化载体,对于丰富校园法治文化内涵以及改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都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基于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与弘扬法律精神,进而保证法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校园法治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三)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使公民自己意识到,法律不仅是保护他们权利的有力武器,而且还是他们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守则”。大学生群体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群体,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基于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应从大学生抓起。国家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但由于政治、经济与历史等原因,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运用法律途径去处理问题。同时,法治思维与法律意识强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很好地影响和带动其他群体建立起法治意识,全面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路径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应注重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法治素养,还应优化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可通过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创建法治校园环境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途径,切实培养大学生 的法治思维方式。(一)加强法律基础教育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必修课来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但该门课程侧重机械性记忆教学,且教学内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对法律基础知识一带而过,学生普遍靠“考前划一划、背一背”通过考试,这导致法律教育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及法治思维的形成都收效甚微。因此,要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就必须重视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加大课时占比,丰富教学内容,将枯燥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条文生活化、具体化和案例化,并通过定期聘请拥有专业法律知识和实际法律工作经验的律师、法官及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进行公开讲座,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法学专业教师的配备力度,扭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思政类教师占比偏大的现象;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鼓励教师充分运用“学习通”等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同时开展教学技能比拼与教育思想讨论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科学设置教学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如平时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规范日常行为等方面的表现,期末考试侧重实际案例分析等题型考核,把学生日常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相结合,分层分类评价 ,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此外,也要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和依靠法律,才能使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因此,要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运用好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如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可加 强对《劳动合同法》和《公司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结合“3.15”与“双十一”等时间点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诉讼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结合学生受到电信诈骗等案例加强对《民法典》和《刑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乐于学法且衷于学法,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创建法治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仅需要法律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浓厚法治环境的熏陶。高校应积极营造法治校园环境,构建内容丰富的校园法治文化。一方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创建法治校园环境。学校各种规章制度都要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教师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学法、遵法及用法树立起榜样。如健全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加强对制度的监督和检查 ,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在健全透明合法的制度下正常运行,营造校园遵法、学法、守法与用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加大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等途径来宣传法治思想,还要结合“国家宪法日”与“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来加强对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并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和论坛等活动营造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学习、遵守和使用法律,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此外,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广泛运用好校园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设法治“微课堂”,发布法治教育“微视频”,抢占法制教育的“微阵地”,为学生建立时时学法与处处学法的“微空间”,把法 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及时与学生就网络热点话题进行在线互动讨论,教育并引导学生认清校园贷和网络刷单等不良行为的危害,逐渐养成运用法律思维方式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三)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开展法治基础理论建设,确立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贯彻落实国家依法治国的要求,营造全民知法、学法与守法的社会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宣传格局,真正把法治宣传教育落到实处,鼓励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严格执法,保证公平正义。对于大学生来讲,法治不单是一条条抽象的法律法规,更是一个个具体的执法司法的过程。执法必严,要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为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土壤,塑造法律在大学生心中的权威,使大学生真正自觉地爱法守法。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协作与共同发力。高校与社会应担起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主责,不断创新机制,突出成效,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养成法治思维方式,积极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探析[J]. 连惠娜. 鸡西大学学报. 2015(09)[2]略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J]. 孙由体,胡方红.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2)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