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答案·高中生物

发布时间:2024-06-09 09:06:33浏览次数:27
2021 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精选)(本套试卷包含四道大题,即单项选择题 25 小题、简答题 2 小题、材料分析题 2 小题、教学设计题 1 小题,满分 150 分,目前仅收录 29 小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构成纤维素分子的单体为()。A.果糖 B.核糖 C.蔗糖 D.葡萄糖2.在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变化的是()A.基因的种类和数量B.染色体的种类和数量C.转运 RNA 的种类和数量D.信使 RNA 的种类和数量3.下图为鸟类成熟红细胞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膜中②与③都是静止不动的B.① 与细胞的识别、保护等功能有关C.① 与③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吸收 K+需要②的协助且无需能量4.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B.衰老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核体积均减小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可能导致细胞癌变5.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呼吸方式相同B.细胞增殖方式相同C.遗传物质都是 DNAD.具有的膜性细胞器相同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需利用耐高温的Taq DNA 聚合酶(Taq酶)B.在分割移植哺乳动物胚胎前,可用分割针取滋养层细胞鉴定性别C.生态农业利用了废物中的能量,因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D.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低温条件下培养的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加倍7.某种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印有如下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洗衣粉不可用来洗涤棉麻类面料的衣服B.大量使用该洗衣粉也会导致水体环境污染C.60 ℃以上的高温可能会导致洗衣粉中的酶失去活性D.该种洗衣粉比不加酶的洗衣粉更容易清除衣物上的血清和油渍等污渍8.利用酵母菌酿酒进行到一定阶段,经取样检测,发现酵母菌数量适宜,但酒精产量远低于预期。此时,最应采取的措施为()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C.添加缓冲液 D.添加新鲜培养基成分:蛋白酶 0.2% 纤维素酶 0.1%脂肪酶 0.2% 表面活性剂 15%用法: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溶有洗衣粉的水中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更佳,切勿使用 60 ℃以上的水。注意事项:1.请先认明衣物上的洗涤指示。待洗衣粉充分溶解后,再将衣物浸泡。2.洗衣粉不可放置在儿童容易接触的地方。万一不慎误食或误入眼中,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3.使用后请盖好盒盖并存放于干燥处,避免受潮。 9.下图表示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之间的部分流动途径。甲、丙表示含碳物质进入生物体的相关生理作用,乙、丁表示水离开生物体的相关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主要指光合作用B.乙主要指排遗现象C.丙可能为呼吸作用D.丁可能为蒸腾作用10.现有 4 个取自不同区域的马铃薯品种,用打孔器分别取其质量相等的马铃薯条,浸入质量分数为 30%的蔗糖溶液中,1 h 后称重,质量变化如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前细胞液浓度最高的马铃薯是()马 铃 薯 种类甲 乙 丙 丁质量变化 +3% -3% -1% 0选项 A B C D11.选择洋葱为实验材料,按正确步骤操作后,可以完成实验或观察到现象的是()A.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可用于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B.根毛区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于直接观察物质跨膜运输方式C.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 DNA、RNA 的分布D.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后期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12.下列生理活动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HIV 病毒的增殖B.进食后蛋白质的消化C.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D.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13.自然水域比封闭式鱼塘更适合家鱼产卵,原因是其具有较强的水流刺激。下面的过程中,垂体分泌的激素是()垂体 卵巢A.性激素 B.孕激素C.促性腺激素 D.促肾上腺激素14.下图为膜电位变化示意图,其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5.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向培养 R 型活细菌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从 S 型活菌中提取的蛋白质、DNA、DNA(经 DNA 酶处理)、多糖。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丁中出现粗糙型菌落,说明多糖是转化因子B.丙中出现光滑型菌落。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C.乙中出现光滑型菌落,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成分:蛋白酶 0.2% 纤维素酶 0.1%脂肪酶 0.2% 表面活性剂 15%用法: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溶有洗衣粉的水中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更佳,切勿使用 60 ℃以上的水。注意事项:1.请先认明衣物上的洗涤指示。待洗衣粉充分溶解后,再将衣物浸泡。2.洗衣粉不可放置在儿童容易接触的地方。万一不慎误食或误入眼中,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3.使用后请盖好盒盖并存放于干燥处,避免受潮。 D.甲中出现粗糙型菌落,说明蛋白质是转化因子16.下图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与核 DNA 的相对数量关系。该细胞不可能处于()A.减Ⅰ后期 B.减Ⅱ中期C.减Ⅱ后期 D.四分体时期17.拟南芥是二倍体十字花科植物(2n=10),没有性染色体。拟南芥基因组测序需测定的染色体数目是()A.4 B.5 C.6 D.1018.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是()A.豪猪遭遇敌害时竖起体刺B.雄鸟求偶时复杂的“求偶炫耀”C.刺激烟草种子萌发的某种波长的光照D.抑制藻类繁殖的由水葫芦根部分泌的某类物质19.调查某野生生物种群密度时,采取的调查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恰当的是()A.利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大而明显B.利用抽样检测法调查池塘中的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C.利用逐个计数法测定树林中的黑枕黄鹂的种群密度时,结果等于实际数D.利用样方法测定草地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以密度居中的样方为测定值20.C3、C4植物过于密植,胞间 CO2浓度最终将()A.保持不变 B.略有增加C.下降至 C3植物的 CO2补偿点 D.下降至 C4植物的 CO2补偿点21.教师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学生解答,先错后纠。该教师使用的教学技能属于()A.演示技能 B.组织技能 C.强化技能 D.讲解技能22.下列内容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的是()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②消化腺、消化液与营养物质的消化③自然界中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3.在“DNA 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 DNA 分子的结构后,立即让学生去完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计算,结果发现相多学生无法做出该题目。教师的这种评价属于哪类评价()A.诊断性评价 B.配置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24.在下列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的模型不属于概念模型的是()A.绘制概念图,建立血糖调节模型B.利用酵母菌在不同时间种群数量的数据,构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C.通过分析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使用图示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D.用不同颜色磁钉,模拟动作电位产生时不同离子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的分布变化25.下面测试题所考查的认知水平是()A.识记 B.理解 C.分析 D.评价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26.小麦高矮受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表现为累加效应。A_B_表现为高秆,aaB_、A_bb 表现为半矮秆,aabb 表现为矮秆。 问题:(1)aaBB(甲)与 AAbb(乙)杂交得到 F1,F1的表现型为 。F1自交得 F2,F2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 。(9 分)(2)高秆麦(丙)与矮秆麦(丁)杂交得 F1,F1与矮秆麦亲本测交,结果如上图。F1表现型为 。丙的基因型为 。(6 分)27.某兴趣小组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误用 0.15 mol/L 的 NaCl 溶液培养洋葱根尖,发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比清水培养组的少。据此,有人猜测 NaCl 溶液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于是,该兴趣小组把 0.15 mol/L 的 NaCl 溶液培养洋葱根尖作为实验组,清水培养作为对照组,进行了系列实验。问题:(1)取材→卡诺氏固定液固定细胞→酒精冲洗,经过 后,选用 溶液对根尖细胞染色,制片观察。(6 分)(2)微核是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进入子代细胞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的片段或迟滞的染色体,在子代细胞胞浆内形成的一个或几个次核。如上图所示,若基因型为 BbDD 的细胞分裂后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一个微核,则两个子细胞核基因型为 和 。(6 分)(3)若出现 的结果,则可判定 NaCl 溶液对植物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3 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28.材料:问题:(1)根据材料,分别分析两种板书的优势。(8 分)(2)根据材料,分析板书设计的一般原则,并用概念图的方式(画出)本节教学内容的板书。(12 分)29.材料: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表现性评价的特点。(12 分)(2)根据材料,从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评价。(8 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30.缺答案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本题考查糖类的分类。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 2 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纤维素是多糖的一种,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故选 D。2.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元的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控制形成神经元的相关基因表达,随之转录出大量的相应的信使 RNA,所以细胞内信使 RNA 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故选 D。3.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题图中①是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②为蛋白质分子,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其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可以流动,A 错误;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与①糖蛋白有关,B 正确;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决定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错误;细胞吸收 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4.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A 正确;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B 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等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 正确;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基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表达的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蛋白质;抑癌基因表达的是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细胞病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以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或者抑癌基因突变以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从而导致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染色体变异如果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受影响,也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D 正确。5.C【解析】本题考查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乳酸菌是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A 错误;乳酸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酵母菌的增殖方式主要为出芽生殖,B 错误;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C 正确;乳酸菌只有核糖体这一种无膜细胞器;酵母菌具有多种具膜细胞器,如线粒体、液泡等,D 错误。6.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利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时,生物体内的 DNA 聚合酶在 72 ℃会失活,而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的最适温度为 70 ℃左右,A 正确;滋养层细胞会发育为胎膜和胎盘,故在胚胎分割移植前,可用分割针取滋养层细胞鉴定性别,B 正确;生态农业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 错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低温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植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 正确。7.A【解析】本题考查酶的应用。碱性纤维素酶本身不能去除衣物上的污垢,它能使渗入纤维深处的尘土和污垢与洗衣粉充分接触,进而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并且纤维素酶能将棉纤维上由于磨损而产生的微纤维水解,使衣物更光滑,故该洗衣粉可以用来洗涤棉麻类面料,A 错误;加酶洗衣粉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无磷的方向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但该洗衣粉中仍含有 15%的表面活性剂,大量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B 正确;酶具有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高温、强酸和强碱会导致酶失活,用法中明确指出勿用 60 ℃以上的水,是因为 60 ℃以上的高温可能会导致洗衣粉中的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C 正确;该洗衣粉中含有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可以将血渍和油渍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甘油等小分子物质,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故该种洗衣粉比不加酶的洗衣粉更容易清除衣物上的血渍和油渍等污渍,D 正确。8.B【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酵母菌数量适宜但却不生产酒精,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进而大量繁殖,不能产生酒精,则应该隔绝空气,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 正确。9.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对于含碳物质的流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丙)流入植物体内,被固定为有机物;植物通过动物的捕食,其中的有机物经过消化和吸收的生理作用(过程甲)流入动物体内,A、C 两项错误。排泄指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泌尿系统排尿、皮肤排汗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过程。排遗指消化道中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动物体内水分的排出主要依靠排泄作用(过程乙),B 错误。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过程丁)散失到无机环境中,D 正确。10.A【解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是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当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当时, 细胞大小保持不变。根据题干表格中数据可知,甲种马铃薯条质量增大,说明其发生了吸水膨胀,故其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乙种和丙种马铃薯条的质量均减小,说明其发生了失水,故乙种、丙种马铃薯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且乙种马铃薯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丙种马铃薯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丁种马铃薯条的质量不变,说明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相当。故选 A。11.C【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相关知识。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不含光合色素,不能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A 错误;根毛区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但需要对所要观察的物质进行标记,不能用根毛区细胞直接观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B 错误;内表皮颜色浅,没有颜色干扰,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染色后,操作得当即可观察到染成绿色的 DNA 和染成红色的RNA,C 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但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错误。12.C【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HIV 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在寄主细胞内增殖,A 错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中,则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 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则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 错误。13.C【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垂体可以通过产生促性腺激素促使卵巢释放雌性激素,故选 C。14.A【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为内正外负。故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变为静息状态时,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题中甲图所示正确,故本题选 A。15.C【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题中甲、乙、丙、丁出现的现象及实验结论如下:①甲培养基上只有粗糙的 R 型菌菌落,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D 项错误;②乙培养基上既有粗糙的 R型菌菌落,也有光滑的 S 型菌菌落,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C 项正确;③ DNA 酶能分解 DNA,丙培养基上只有粗糙的 R 型菌菌落,进一步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B 项错误;④丁培养基上只有粗糙的 R 型菌菌落,说明多糖不是转化因子,A 项错误。因此 DNA 是转化因子,能将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蛋白质和多糖都不是转化因子。综上所述,C 项正确。16.C【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减Ⅰ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 分子,相对数量为 1 ∶2;减Ⅱ中期着丝点没有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 分子,相对数量为 1∶ 2;减Ⅰ后期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上有 1 个 DNA 分子,相对数量为 1 ∶1;四分体时期为减Ⅰ前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 分子,相对数量为 1∶2。故选 C。17.B【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染色体组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拟南芥是二倍体植株,其细胞内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其没有性染色体,故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只需要测定其一个染色体组的基因,即需要测定的拟南芥染色体数目为 5。18.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三类。物理信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指对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繁殖的由水葫芦根部分泌的某类物质”是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A、B 两项所述都是行为信息;C 项所述是物理信息。故选 D。19.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草原黄鼠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测定其种群密度,但是标志物不能过大和过于明显,否则会影响黄鼠的正常活动。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生物数量的测定。小球藻为单细胞生物,其数量可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树林范围比较大,会出现重复计数或漏记的情况,故用逐个计数法测定的黑枕黄鹂数目可能大于或小于实际数。采用样方法测定种群数量时,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故选 B。20.B【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C3、C4植物过于密植,会减小植物接受光照的面积,影响植物对光能的吸收,使植物的光反应速率降低,产生的 ATP 和 NADPH 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过程中 C3 的还原,使植物吸收 CO2的量减少,故胞间 CO2浓度最终略增,B 项正确。21.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技能。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取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题干所述,教师通过先错后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技能属于强化技能。故本题选 C。22.C【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属于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结构各有分工,其结构明显地体现出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够很好地实现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消化系统包括消化腺和消化道。如小肠中含有消化腺分泌的胆汁、胰液和肠液等消化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③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直至群落达成稳定的适应状态,这体现了进化与适应观,未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是相适应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综上所述,①②④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③体现了进化与适应观。故本题选 C。23.C【解析】本题考查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所进行的持续性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监控评价,并对教学或学习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及教学中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进而提高学生学业成就。题干中,教师采用的评价是在学生学习完新知识之后,为检测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而进行的测验,属于过程性评价。故选 C。24.B【解析】本题考查概念模型。B 选项中的“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故选 B。25.B【解析】本题考查认知水平。理解是较低层次的认知,以一种语言或一种交流形式被译述或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或另一种交流形式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为依据,对材料进行初步的重新整理与排列,指出材料包含的意义和趋势。题中材料中所述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二、简答题26.(1)高秆;高秆∶半矮秆∶矮秆=9∶6∶1(2)高秆、半矮秆;AABb(AaBB)【解析】(1)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独立遗传,表现为累加效应。aaBB(甲)与 AAbb(乙)杂交,F1的基因型为 AaBb,表现型为高秆。F1自交得到的 F2基因型及其比例为9(A_B_)∶3(aaB_)∶3(A_bb)∶1(aabb),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高秆∶半矮秆∶矮秆=9 ∶6∶1。(2)丙与丁杂交得 F1,F1与矮秆麦亲本(aabb)测交,后代中高秆∶半矮秆∶矮秆=1∶4∶3,其中矮秆麦的基因型为 aabb,所占比例为 3/8。矮秆麦亲本(aabb)产生 ab 的概率为 1,因此 F1产生 ab的概率为 3/8。丙为高秆麦,其基因型为 A_B_,即可能为 AABB、AABb、AaBB、AaBb,只有当丙的基因型为 AABb(或 AaBB)时,与丁(aabb)杂交,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Aabb(或 AaBb ∶ aaBb)=1∶1,表现型为高秆、半矮秆。F1产生 ab 配子的概率为 3/8。27.(1)解离、漂洗;甲紫(或醋酸洋红)(2)BbDD;bDD(3)实验组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比对照组多【解析】(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实验步骤为取材→固定细胞→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固定细胞的过程中,要用卡诺氏固定液浸泡材料,然后用酒精冲洗 2 次,接着进行装片的制作,具体如下。①解离∶用解离液处理材料(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②用清水漂洗;③用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④用镊子将材料制成装片进行观察。(2)在正常情况下,细胞有丝分裂完成后,会形成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基因型为 BbDD 的细胞在分裂间期进行了 DNA 复制,基因型变为 BBbbDDDD,该细胞正常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核基因型均应为 BbDD。但是,由于含 BB 的染色体中的一条含 B 的染色单体片段脱离细胞核、形成微核,不能进入子细胞,造成一个子细胞细胞核基因型为 BbDD 且胞浆内带有一个基因型为 B 的微核,另一个子细胞的细胞核基因型为 bDD。故两个子细胞中的细胞核基因型为 BbDD 和 bDD。 (3)实验中,NaCl 溶液处理作为实验组,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若 NaCI 对植物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则用 NaCl 溶液处理的实验组中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应明显多于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组。三、材料分析题28.(1)板书是教师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黑板上书写的凝结简练的文字、图形、符号等,它是用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又称为教学书面语言。板书一属于提纲式板书,提纲式板书运用简洁的重点词句,分层次、按部分地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者内容提要,这种板书形式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板书的内容完整、书写工整、字体清晰,设计合理,合乎逻辑。板书二属于表格式板书,表格式板书是将教学内容的要点与彼此间的联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板书,这类板书能将教材多变的内容梳理成简明的框架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感与透明度,同时还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特征及其本质的认识,突出简洁性和直观性,使复杂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2)板书设计的原则:①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板书的设计要以本节的教学目标和数学内容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对板书的内容、书写等做整体的精心设计和布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板书的内容必须做到知识正确、内容完整、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字体清晰。③突出简洁性和概括性。板书的内容不宜过多,要简洁精练、清晰明了。④体现直观性和特征性。板书的文字简练明确,便于学生直接感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知识概念。⑤强调启发性和教学性。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板书的设计也要注重启发性原则。概念图:29.(1)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的特点:①标准自定,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②主体多元,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③自主修正,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行为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教师成为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⑤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2)评价主体: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等成员,因此评价主体需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学生时准确性高,但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评价形式:表现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多元化、立体化。教师的评价只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表现性评价应注重平时与阶段相结合。仅凭一两次测试,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该注重平时的调查,可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增加测查的可信度。同时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从而在具体的环境中检测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等。评价内容:增加文字表达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四、教学设计题 30.缺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