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子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4 10:05:57浏览次数:25《封神演义》雷震子人物形象分析《封神演义》在清代得到的评价不高,如褚人获《封神演义》序称引时人看法:“武王⋯⋯其伐纣也,为堂堂正正之师,何尝为阴谋诡秘之说,如《封神演义》一文所云者。且怪、力、乱、神四者,皆夫子所不语,而书中所载,如哪吒、雷震子之流,其人既异;土行孙,七十二变之幻,其事更奇。怪诞不经,似当斥于仲尼之门者。”限于史重于文的正统观念,不免偏颇。然而,《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形象,与我国古代神仙信仰中的羽人崇拜有着密切关系,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对该小说名著的看法更加客观全面。一、雷震子飞行术在《封神演义》中的具体功能雷震子形象突出特征是肋生双翅,即“羽人”能飞。其故事主要见于该书第十回“姬伯燕山收雷震”和第二十一回“文王夸官逃五官”。第十回讲姬昌路经燕山,雷雨过后,算得“雷过生光,将星出现”,果真拾得一子,凑成百子之数。后遇终南山炼气士云中子收为徒,取名“雷震”,以便日后相认。第二十一回写云中子算得姬昌有难,命雷震子往虎儿崖下寻兵器救父。雷震子在虎儿崖下找不着,忽闻一阵异香,“猛然间见绿叶之下红杏二枚”,忍不住都吃了,这时“不觉左胁下一声响”,“不防右边又冒出一只来”,长出两边肉翅来,身长二丈,青头红发,上下獠牙。云中子传给雷震子一条金棍,将他左翅用“风”,右翅用一“雷”字施加咒符,雷震子遂“飞腾起于半天,脚登天,头望下,二翅招展,空中俱有风雷之声”,然后奉师命下山救父出五关,神勇无比。小说第四十三回写闻太师西岐大战后,雷震子再次下山辅助姜子牙征战,功成隐退归山。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第四十一回“闻太师兵伐西岐”,也出现了一位与雷震子貌似的异人辛环,他使一把棰钻,头戴虎头冠,红面獠牙,长着一双肉翅,飞行于空中发出雷鸣之声。闻太师赞为“真奇异豪杰也”,在黄花山将其收服后征伐西岐。只不过,真一陪衬的羽人武艺没有雷震子高强,最终还是被雷震子一棍打死。服食异物(神物)方能生出肢体的母题,又见于《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殷郊吃了豆儿六七枚长出三头六臂;第七十六回哪吒饮了三杯酒,吃了三枚火枣,变成三头六臂。如白化文先生所说 :“要变成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常靠吃某种食物。这种‘服食求神仙’式的办法,变过来变回去的自由掌握法术,显然都是中国式的,带道教气息。”具体说,是受道教服食成仙观念影响所致 ,只不过还加上了变形功能。这一母题可作为小说饱受汉魏六朝神仙崇拜习俗影响的有力旁证。二、羽人观念中外来源及其多种兴盛原因古代神仙思想起源很早,其中有传说讲述人修行成仙后长出羽翼,飞到天上成为仙人,这种有羽翼的仙人便被称为羽人。羽人虽早有载,但一开始还并非指神仙。《山海经》的《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日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璞注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又引启筮日:“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自首。”《海外南经》:“不
死民在其东⋯⋯寿,不死。”虽然《山海经》中的羽民还不是指神仙,羽人形象还未和神仙信仰结合。在此,羽民实指“殊方异族”,而并非修炼得道的神仙。但羽人的大体形象和基本特征已被描绘出来。战国末年,把“羽人”与飞升成仙不死信仰联系的意识,见于《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这不正是对神仙及其仙境的描绘吗?东汉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日: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千岁不死。”能长生不死,并且飞仙,这里的羽人所指的已成为当时人们想象的神仙形象了。此后,羽人便与神仙形象联系到一起。《说文解字》:“羽,鸟长毛也。”段注:“长毛,别于毛之细缛者。”羽人,自然就是全身有长长鸟毛的人。《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段注:“《庄子》日:千岁献世,去而上仙。《小雅》:娄舞仙仙。《传》日:娄,数也。数舞仙仙然。按仙仙,舞袖飞扬之意。正引申假借之义也。”可见,古时“仙”本身不但有长生不死的意思,还有“飞”的含义,并可引申为飞升飞翔解。因此随着战国以来神仙方士集团的形成,加上神仙家们长期以来对神仙能“长生不死、白日飞升”的鼓吹,古人遂逐渐将神仙想象为全身长满鸟毛的羽人形象。《庄子·逍遥游》隐约透露:“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仙不食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云御龙,遨游在四海之外,在这里还能清楚地看出“仙”的彼世性特征来。神仙信仰通过从秦到汉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成仙不死的观念更为普遍,且更具有普世性。三、羽人形象的扩散影响及其成因首先,是主体愿望实现的一个惯常话语,情绪的向往期盼的一个“惯常思路”。其用途较广泛,抒情性文本表达的一个司空见惯的虚拟意象。表达主体情感愿望强烈地期求实现而事实上又难于实现的渴盼、无奈。仅以《乐府诗集》为例,卷四十七《乌夜啼八曲》有“远望千里烟,隐当在欢家。欲飞无两翅,当奈独思何”;卷五十八梁简文帝《龙丘引》有“游荡逐春心,空怜无羽翼”;卷六十九梁昭明太子《长相思》有“相思无终极,长夜起叹息。徒见貌婵娟,宁知心有忆。寸心无以因,原附归飞翼”;卷七十八韦渠牟《步虚词》十九首有“天高人不见,暗入白云乡。⋯⋯何须生羽翼,始得上瑶台”;伪托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至韩愈《调张籍》也有:“我愿生双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其次,雷公崇拜的持久盛行,无疑与羽人飞升的信仰产生互动效应。天神尤其是雷公形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尖喙而有翅,《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特征恰恰即此。又《聊斋志异》卷六《雷公》的“雷公持锤,振翼而入⋯⋯嗥声如牛”的形象,依旧带有这一印记。其三,对于域外尤其是偏重于海外的殊方异国描绘的习见方面,羽人飞升形象的活跃,极为有利于强调“他者”与中原人在体貌上的重大区别。似乎,遥远的异域,其所居之民也不能不带
有如是异相,即使他们并无飞翔的异能。清代历史演义巧妙继承了神怪小说的传统小说,以羽人渲染番邦异国的男性将领的怪异性质,从而与番邦女将形成鲜明对比,说番邦元帅猩猩胆“生来面如雷公相似,四个獠牙抱出在外,膊生双翅,身长五尺,利害不过。”此人能在空中作战,即使是胳膊上中了薛仁贵的穿云神箭,也能带着箭拍翅飞走。这无疑是雷震子形象的一个翻版,说明羽人传说及其信奉的顽强,及其本土与外来的演变过程。当然,也足证《封神演义》塑造的雷震子形象的审美感召力。唐宋到明清,神仙形象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神仙形象中人性化特征增加,而神异性特征大大减少,神异功能被愈益用于人世观念的形象演绎。从汉代人心目中的羽民到《封神演义》雷震子形象,可以说羽人形象的演变正代表了神仙形象总体上这一变化趋向。四、参考文献〔1〕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游仙主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2〕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