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9《学前教育质量评价》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30浏览次数:250179《学前教育质量评价》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 分钟考试题型:名词解释(20 分);简答题(20 分);论述题(30 分);实例分析(30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重点知识1.评定法的种类(1)打分法(2)等级法2. 学前教育评价(常见题型:名词解释)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3.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关系(常见题型:简答题)1)教育测量不同于教育评价测量是查明事实的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如,丈量土地面积,这是测量,不是评价;结合地形、土质、地理位置等对某块土地给予价值上的判断,这才是评价。教育测量是通过给被测个体的某些属性分配数值,而由这些数值来表述所测个体的这些属性。教育评价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出价值判断,而由这个判断来促进所评对象的进步和提高。如,测量幼儿的发育情况,并用发育商数表示,这是教育测量,不是教育评价;通过对幼儿发育商数的分析(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指出幼儿发育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促进幼儿发育的一些建议才是教育评价。2)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只是因为教育测量常常作为教育评价的第一步出现,教育评价常常是根据教育测量的结果进行的。难以想象不经过测量的评价是怎样的一种评价。反过来,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的深化,教育测量很少是为了测量而测量,测量的进一步深化就是教育评价,正是因为有了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才具有了为幼儿发展和教育服务的可能。4.评价的分类(常见题型:名词解释、论述题)(1)按基准分可分为:1)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2) 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即客观标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
家给出的权重值平均数的偏差,然后将求出的权重值平均数反馈给各位专家,接着开始第二轮意见征询。④ 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再一次将权重值平均数反馈给各位专家并给出某些专家不同意这个平均数的理由,让各位专家在得知少数人不同意这个平均数的理由后再一次做出反映。重复进行上述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的步骤,直至再重复下去观点集中程度或认识统一程度不能增加多少时停止。(2)层次分析法(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是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对象中,找出他们的优先顺序,从而确定权重值的方法,它也是学前教育评价中进行加权的常用方法。7.谈话法及其分类(常见题型:多选题)谈话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当面交谈获取信息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回答谈话、选择答案谈话、自由回答谈话法和自然谈话的方法。优点:当被调查者不理解问题的含义时,调查者可详细的加以说明;调查者可根据谈话情况对被调查者提出补充问题,深入调查;谈话的手段可以运用于较为广泛的范围内,比问卷法获得的信息更为详细。不足之处在于费时太多,记录时较为困难,也不能像问卷那样可以进行系统统计。(1)直接回答问题的谈话这类谈话在学前儿童发展评价中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如,让 4 岁幼儿回答教师的询问:“我说一些关于你的事,你听我说的对,你就说对 ,你听我说的不对,你就说不对。”(2)选择答案的谈话这类谈话不易让幼儿遗忘,为了防止幼儿遗忘,还可以适当的辅之以实物、照片和图片等。在对幼儿进行社交能力评价时,评价者可以采用这种谈话的方法,选出社交能力的明星儿童和社交能力差的孤独儿童。例,让儿童从班级所有儿童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三个儿童。(3)自由回答的谈话法如果我们想通过和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教师的情况,并对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态度,责任心等进行评价,可采用此法。(4)自然谈话这种谈话法在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时常用。通过和幼儿自然交谈,会了解幼儿之间产生矛盾的起因、矛盾的过程和目前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对幼儿双方的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8.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常见题型:简答题)(1)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学前教育评价的前提和依据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学前教育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而且带有决定意义的工作,是学前教育评价的前提和依据。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体现在学前教育目标的实质性内容,是评价的直接依据。(2)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对学前教育进行客观评价的需要对学前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是学前教育应达到的目标。由于学前教育的目标带有某种程度的原则性和抽象性,据其无法实施学前教育评价。
所以,由学前教育目标具体化而来的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就成立实施学前教育评价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所以,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利于保证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3)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学前教育从局部到整体的评价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就是将我们对学前教育整体的认识转换为对几个局部的认识以及对各个局部之间关系的认识的过程。建立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实施评价时,我们就可以完成对学前教育的某些方面的评价,获得有关学前教育各局部方面的认识,然后,我们再利用指标体系完成将各项局部评价转化为整体评价的工作,从而获得对学前教育整体的评价。(4)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作为学前教育评价的直接依据,而且可以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起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才能使人们在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朝着目标努力。(5)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使我们的价值认识趋向取得一致我们提出一条指标并明确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即确定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相应的权重,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们的价值判断客观化,使人们的价值认识凝聚在指标和相应的权重之中,在这一点上取得一致的意义。如,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我们建议把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一项指标并给予一定的权重,如果这一建议被人们接受了,它表明人们对交往能力的认识价值取得了一致。9. 主观指标(常见题型:名词解释)主观指标是指标制订者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借助主观认识进行鉴别的一种指标。它虽然是对实际的抽象,但由于它是通过评价者的主观世界认识客观,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主观意识和个人感情的影响10.运用谈话法应注意的问题(1)谈话应有明确的目的,谈话时候围绕主题进行,不能脱离主题,漫无边际。(2)要准备好提问的顺序,按一定的思路发问。如评价幼儿绘画能力时可以先问孩子是否学喜欢画画,然后问喜欢画什么,再问幼儿什么画的好,如此逐步深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谈话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如幼儿急于到户外玩耍,不易谈话。选择安静地方进行,避免干扰。(4)语气和蔼、态度亲切,用语易于理解。(5)不能催促被评价幼儿,不能暗示和启发。(6)过程中,不能对谈话对象有偏见,也不可以对谈话内容加以褒贬,在记录整理时,也不能加入调查者的主观印象。11.知觉定势(常见题型:名词解释)人们在知觉活动中,由于个人在知识兴趣情绪等因素影响形成知觉准备,这种知觉准备影响后续的知觉过程,这就是知觉定势。形成知觉定势会使人们在实践中以同一种固定的方式,态度对待变化的事物。第三章 重点知识1. 评价实施的准备阶段(常见题型:多选题)
(1)组织准备由于评价工作是一个集体工作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组织起一个专门的评价集体,或成立一个专门的评价机构来工作。在较大型的评价工作中,还要划分一些专题评价小组。(2)文件准备评价工作需要多种文件的准备;同时需要准备的还有实施评价时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计量用品和多种办公用品等。2.评价实施阶段(常见题型:多选题)评价实施阶段是实际开展评价活动的阶段,是整个学前教育评价的中心环节,实施阶段包括:(1)宣传发动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多种宣传发动,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思想,防止产生各种消极因素和抵触情绪,使有关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宣传发动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和讨论会等进行,也可以请有关人员做专题报告。(2)搜集资料搜集资料工作是评价实施过程中最为费时、费力但也是最为实质性的工作。我们将用单独一节来讨论这一重要问题。(3)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评价人员应该给每一具体的项目评分,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认定相应的分权或等级。汇总整理要求对多项目的评分进行汇总,应有专人写出评价工作的总结报告材料,并按材料项目分类归档。2.几何平均数及其计算(常见题型:多选题)几何平均数是 N 个数据连乘积的 N 次方根。几何平均数用作速率的集中量。求学前儿童增加率,学前教育经费增加率,幼儿某种能力的进步率,都可以用几何平均数。3.测验的类型(常见题型:多选题、名词解释)在学前教育评价中,测验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标准测验,其二是教师自制测验。(1)标准测验标准测验是专门组织人力物力,由教育专家制定的测验。测验结果可以和一定标准对照,以测定被评者的程度。标准测验的制作较为复杂。其优点在于其制作过程中,对问题内容、实践方法、评分方法、解释方法实行标准化并经过科学检验,具有客观性和高效度、高信度、有常模可供对照、使不同测试对象都可以同一尺度比较。衡量标准测验是否科学的指标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2)教师自制测验在学前教育评价中,教师为了了解本班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自制一些测验题目,对评价对象进行测查。教师自制测验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或方面随时自行编制,它是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好帮手。4. 学前教育评价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差异量指标是标准差、方差。(常见题型:多选题)5. 使用观察法应遵循的原则(常见题型:简答题)(1)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我们对任何事物进行观察和判断,都是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观察的质量与观察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有密切关系的。
利用观察手段去评价幼儿,应具备:一方面是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关于观察的基本知识。(2)确立明确的目的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就是要对观察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观察者能集中精力去注意这些问题。(3)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是指观察者对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过程、对象、工具、记录方法、表格设计等预先做好充分的安排和准备。(4)避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是指观察者在观察中尽量避免带有主观色彩地去进行观察,应该客观的记录被观察对象的情况,使第一手资料尽量真实客观。(5)善于记录,讲求方法为了使观察材料便于整理,还应讲求记录方法,做出如实记录,不凭主观臆断,没有水分;观察记录要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记录应详细有序、有条不紊,不要随便颠倒,记录中可以辅记录音、录像,但不应引起被观察者的紧张。观察时力求采取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的方式,迅速的记录观察内容。(6)尊重被观察对象在对幼儿观察中,要求观察者认识到儿童与成人一样是平等的,应当受到尊重。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就要求他们顺从成人的意志,随心所欲的对其观察评价。不仅要求我们对幼儿的观察评价尽可能客观准确,为幼儿树立实事求是的典范,而且不应该当着幼儿的面议论观察到的事件,更不能随便对幼儿行为任意褒贬。6.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实际编制(常见题型:实例分析)分解目标并形成指标体系是编制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一步,界定尺度并形成指标体系是编制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二步,而按照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大小而给他们分配代表其重要性程度的权重值是第三步。只有上述三步工作全部完成,一个科学的学前教育评价方案才能编制成功。下面我们根据上述三个步骤的顺序来建立一份 5 岁幼儿发展评价方案。(1)指标体系的实际编制幼儿发展这个总目标可以被逐层分解为三级指标,这三级指标分别用 A、B、C 来表示。(2)标准体系的实际编制在形成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本评价方案采用四等级评价标准,并为四个等级分别赋值为 5、4、3、2;然后再为每一指标项的四个等级编制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即可具体操作的指标,从而使对每一指标的评价成为可能。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指标体系和形成标准体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做形成指标体系的工作时候,只分解到三级指标就“暂停”了,把形成可以操作的最低层次指标的工作留到了形成标准体系时来做,先确定本评价方案采用的等级评价标准并分别赋值,然后再将每一指标项具体化为可以用来直接评价的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形成标准体系的这种密切联系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体会编制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而不是割裂的。(3)计量体系的实际编制
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以后,外面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指标项目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它们分配适宜的权重值,形成计量体系。用矩阵对偶法来形成权重值(5 岁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中权重值的分配)一级指标加起来是 1,同样二级和三级指标也一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权重值很重要,它会影响我们的学前教育评价工作,而学前教育评价会指导我们的整个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不要只是注重评价儿童的智力,原来的评价只是为了选拔儿童,现在却大大不同了,是从各个方面对儿童进行评价,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编制一份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工作。也正是基于前面三项工作,我们才有可能完成下面这份完整的 5 岁幼儿发展评价方案。经过上述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计量体系的逐一编制,我们就有了一份可以运用于实际编制工作的评价方案。7.等级法(常见题型:名词解释)在学前教育评价中不采用数学方法的评价都是非数量化评价,等级法是非数量化评价方法之一。我国学前教育界进行的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工作运用的就是等级法,它把幼儿园分成不同的等级和类别如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二级二类等。8.观察及其分类(常见题型:名词解释)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观察对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是学前教育评价的有效工具,在幼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观察的目的和角度不同,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学前教育评价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有两类基本观察方法:描述观察和抽样观察。(1)描述观察描述观察主要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使用描述观察,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细致观察中,用记叙性和描述性语言记录观察对象的动作、语言和活动,从中获得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认识。描述观察比较灵活和方便,观察者可以较少受到限制。观察者都可以随手记下孩子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从而评价孩子的发展情况。根据观察记录的目的要求不同,描述观察可分为日记描述与轶事描述。① 记描述又称婴儿传记,它可以记录儿童生长和发展的信息,主要是儿童身上发生的新行为或新事情。首先,确定并记载观察对象的年龄、观察时间、地点、观察对象所处的环境。其次,观察记录该幼儿发展、变化和新行为。再次,观察时应当注意观察幼儿的表情。美国谢因 Shinn《一个婴儿的传记》一书中的描写,可以体现其优点:记录较为全面、详细。观察者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能够揭示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日记描述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观察记录难以客观公正;其次,由于观察被试一般较少,因此很难进行推论;第三,日记描述一般要求坚持较长时间,比较费时。正因如此,日记描述在学前教育评价中只是评价幼儿发展情况的辅助和参考方法。② 轶事描述是指观察者对可以表现幼儿个性或某方面的发展并且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情景所做的记录。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需要连续跟踪观察,运用起来简单方便。从例子可以看出,轶事记录是在各种自然的生活情况下,将儿童自然表露的行为加以原原本本的记录。这种轶事记录也可以长期保存,为以后对幼儿的全面评价提供信息资料。做好轶事记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常见题型:简答题)
第一,要力求真实,不可以将记录者的解释与事实混淆。第二,记录应及时、准确和具体,要把被观察者的行为、言语、周围情景详细记录。记录时候还要注意行为发生的顺序性,力求事件的完整。第三,轶事记录需要收集较多资料,才有助于评价的完整,因此记录材料应妥善保存。(2)抽样观察抽样观察是一种严格的系统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者根据一定的标准,抽取一定的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幼儿行为的了解的方法。这种观察法要求观察者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观察结果也有较强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常用的有两种类型:时间抽样法和事件抽样法① 时间抽样时间抽样是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的方法。目前被广泛的用于儿童数量较大的评价工作。优点:观察目的明确具体,观察者的精力集中于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上;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观察数据,有助于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时间抽样比描述法费时少、省力,能提供量化的数据,有助于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不足:只适用于发生频率高的行为;其数据难以说明行为与其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说明有关环境与情境的信息。② 事件抽样 是抽样观察并记录某种特定的事件的方法。在进行事件抽样法之前,评价者事先应明确观察的目的,选择所要观察的行为,确立观察的时间、地点,确定记录的项目并设计出方便实用的记录表格。达维(H.C.Dawe)采用事件抽样法研究学前儿童争吵事件,成为早期运用此法的经典研究。优点:事件抽样法并没有孤立行为与行为发生的情境之间的关系;事件抽样法能够研究任何一种行为或事件,搜集资料花费时间不多。不足:从记录的形式看,不容易进行定量分析;虽然事件取样是记录行为事件发生的条件和情境与现在的行为事件分开,使人们难以了解该行为的全貌。第四章 重点知识1. 检验学前教育评价的可靠性的方法(常见题型:选择题)(1)重复评价法就是利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间隔一定的时间,对同一组被评对象进行两次评价,然后计算两次评价结果直接的相关系数,求得的相关系数称为重测信度。它描述了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数值越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越高。该法很有适用性。重评结果间的相关系数达 0.9 以上时,才可以认为是一致性较好的、可靠的。(2)分半法将评价指标按序号奇数和偶数分成两半;求得的信度属于内部一致性信度。(3)W 系数法是肯德尔提出的检验评价意见一致性的方法,所以又称为肯德尔和谐系数。如果评价对象或指标的评价结果是以等级记录的,或者以分数记录,但可以转换为等级的,那么衡量多个评价者评价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就要此法。W 系数越大,评价结果越可靠;反之,不可靠。 2.学前教育评价的有效性检验(常见题型:简答题)
有效性是指测量和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否是欲测量或评价的被评的本质属性以及这种属性被测量的程度。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反映了评价结果的精确度。而评价的有效性是用效度来刻画的,它反映的是该评价能评到被评者欲评属性的程度。信度是评价结果有效的必要条件,利用一种评价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只有是可靠的,才会有效。反之,效度高的评价结果,信度一定高。对评价结果有效性的检验,一般主要从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及评价预期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检验。(1)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是评价结果有效性最主要的构成因素。内容的有效性是指评价内容是否与本次评价的目标密切相关、相互一致。指标体系对目标反映得越全面,权重分配得越合理,其内容效度越高。方法有效性是指评价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性质,是否有利于被评对象的有效测量。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评价目的、不同性质的指标,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才有效。(2)预期有效性(常见题型:名词解释)预期有效性主要是指评价结果对其他有关目标预测的有效程度。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进行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促进工作提高。那么得到肯定评价或者高评价的,应该是在评价目标上表现优秀的,因此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也应表现出高水平。如果是这样,则本次评价的预期有效性就高。预期有效性可用相关系数描述,也可以用语言描述。还可以用概括性问题评价结果为标准,检验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即先使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然后再用概括性问题的评价方法评价同一被评者,最后求两次相关,如一致性较高,那么评结果有效性也高。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检验,在评价的不同阶段目的不完全一样。如,一种是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成后,目的是为了修订评价指标体系。第二种是正式评价结束后、反馈前,目的在于检验评价方案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 学前教育评价结果反馈的要求(常见题型:简答题)(1)反馈要及时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工作,促进发展,因此评价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必须及时,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评价如果没有信息反馈,那么评价结果的作用就很难全面发挥。只评价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那么评价也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失去了意义。(2)反馈信息要全面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并不仅是对评价结果的反馈,而是对评价中肯定评价信息和否定评价信息的全面反馈。这样可以帮助被评价者全面了解自己从而扬长避短。(3)反馈信息要准确准确反馈信息是教育评价结果有效利用的根本保证。不能只给笼统的结论,更不能含糊不清地反馈信息,使被评价者无所适从。(4)反馈方式要多样。评价结果的反抗方式影响评价结果作用的发挥,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期望式反馈:反馈时不直接点问题,而是希望他在哪些方面努力;启发式反馈:不直接宣布结果,启发引导被评价者客观认识自己,自觉改进工作。
个别反馈:对于有的评价结果,尤其对个人的否定性评价结果,应采取个别的方式反馈,以防止给被评价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会议反馈:对集体、学校评价结果的反馈,一般可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反抗,成绩和问题及其改进要求都可以在会上公布。讨论式评价: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讨论的气氛中交流看法,评价者在讨论中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5)反馈和指导统一。评价的目的在于指导改进工作。反馈对被评价者的指导和改进比过程更具有综合性,对被评价者的问题认识更深入、全面,因此,对于指导和改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和指导是统一的,反馈评价信息的同时兼有指导的任务,这是对评价活动的必然要求。第五章 重点知识1. 自我评价中评价者的误差心理及调控(常见题型:论述题)自我评价作为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预评价,它对评价结果有重大影响。一般说,个体很难恰如其分的评价自己,这种评价偏差是在自我评价中人们通常出现的某些心理倾向的效应反应,我们应该认识它找到规律,才能适当的控制它,使自我评价结果科学,可靠。(1)自我评价过程中误差心理产生的原因1)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自我评价往往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参照点,那么经常受到他人表扬的人就会获得自信心,在自我评价中多持肯定的态度;相反,总受到批评的人就会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中多持否定态度。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如果自己不能正确识别外界评价,则自我评价的准确性就存在问题。2)参照别人的水平评价自己个体通过与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对比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日常评价中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由于类比时群体的一般水平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由于类别的对象不同,很可能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同,从而影响了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通过自我分析评价自己自我评价不仅仅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而且时在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在他人类比的基础上,结合自我观察、自我分析来完成的。自我分析是我们评价不可缺少的环节,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其准确性受自我过程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如果个体的自我过程能力较差、自我分析水平低,那么自我评价的偏差就会扩大。4)自我压力的影响在自我评价时,又等于把自己公诸于众,于是不自觉的产生恐惧感,担心损坏自己的形象。因此,在这样的压力下被评者的自我评价就显的犹豫不决,从而很难保证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自评中评价中误差心理的调控自评中评价者误差心理的调控主要是使自评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自我评价。
1)要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既必要盲目接受,又不要拒不理睬,要实事求是的吸收别人对自己评价中的合理成分。2)要注意把握与别人类别时的可比性,注意类比时的类同点,不滥比,而把类比当作启发自我评价的手段。3)对自己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发展的态度,力求客观。4)要学会把别人的评价与别人类比、自我评价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要多学习 ,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2. 晕轮效应(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它是指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该对象的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往往由于他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来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即,这些突出的特征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这个效应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3. 学前教育评价对被评者心理的影响(常见题型:简答题)(1)对自信心、自我概念和自我知觉的影响如果被评者受到表扬或得到好评即正评价,就容易从肯定的正面看待自己,自信心得到增强;反之,受到批评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即负评价,就容易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自己,产生自卑感。正因如此,需要适当运用正评价和负评价。正评价运用不好,也可能产生负效应;而负评价运用的好,也可能产生正效应。(2)对动机和意志的影响评价者得到良好的评价,克服困难的意志就增强,就会强化把工作干的更好的动机;而如果得不到更好的评价,就会降低干好工作的动机。当然,经常得到良好的评价也会出现干劲低落的时候;当得到否定的评价时,如果指导得当,做好工作的动机也会更强;相反,总得到良好评价,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也会使工作动机降低。(3)对到达目标和要求水准的影响评价活动及结果对被评者目标设定有较大影响。如果被评者得到正评价,就会把远大的高层次的目标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与此相反,如果得到负评价,就会降低原定的目标水准,把方向转到更加容易完成的目标上,甚至放弃原有的目标水平。如果被评者经常得到负评价,通常不可能得到更高的目标,甚至还会出现再度降低水准的倾向。(4)对情绪稳定性的影响情绪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候所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不同类型的评价,对情绪的影响也不一样。当被评者得到正评价时候,情绪就会相对稳定,不安程度也随之降低;当被评者得到负评价时候,精神就会紧张,情绪就会变得不稳定,不安程度随之上升。(5)对评价主体客体之间关系的影响当被评者得到正评价时候,就会对评价者产生满意的情感;而当被评者得到负评价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则会受到影响,即使被评者承认评价是有根据的,也会对评价者产生不满意的情绪。4.评价中评价者障碍心理表现(常见题型:实例分析)(1)主评与被评关系的心理
次序效应次序效应是指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比如,对幼儿绘画水平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有先入为主的效应。这种效应很重要,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评价结果的说明和解释。 对比效应对比效应是指评价者将被评价者之间的对比而产生的效应。比如,我们常说的“鹤立鸡群”或“矬子里面拔大个”。比如,前几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太好,有一个突然特别好,可能评价者就会把后面的幼儿评价特别高,这是对比效应在作怪。对比效应的结果是不能客观的认识对象,从而降低或者抬高被评价者。 理想效应理想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设想的过于完美,从而使实际评价偏低的一种心理现象。理想效应的结果是评价者因为被评者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理想设计有差异,而降低对被评价幼儿的评价,导致对被评对象的评价偏低,造成评价者产生“大失所望”的感觉。 成见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既成态度影响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效应会使评价者按照自身的固有看法去获取信息,用头脑中固有的看法去分析问题。成见效应的结果是使评价者以自己的成见而不是被评对象的实际去评价被评对象,从而夸大或者缩小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模式效应评价者以自己固有的经验或模式去解释事物或现象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评价者脱离评价指标和标准,不顾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差异,将评价对象纳入主观固有的某种类型。教师就会套用原有的经验模式来解释这种现象,因此以这种经验去评价幼儿,必定不符合客观实际。 类群效应类群效应: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类群关系影响评价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文人相轻等都是类群效应的反映。在学前教育评价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类群关系,如同行、同事、同专业、同地区等,这些关系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时尚效应评价者对新颖时髦的事物的趋向、崇拜而影响评价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评价者追求的趋势符合教育规律时,如追求教育改革中一些新生事物如目标管理、计算机教育等,就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反之,如为了盈利而办各种艺术班,或过分追求自由的“活动教学”,其结果造成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错误导向。 疲劳效应评价者在自身生理和心理疲乏的状态下进行评价,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现象。由于评价人员身心负担重,容易引起身心疲劳,此时,就会使评价活动效率下降,错误增加,或者评价标准不一样。因此在评价时评价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角色心理
(2) 按评价的功能可分为: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开始之前进行的测定性或预测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评价对象的基础或现状做出鉴定,故诊断性评价又称作“事先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或现状,以便对症下药,选择、确定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及其步骤、重点等,更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作“过程中的评标准测验价”。其主要目的是在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改进计划或方案的依据,从而不断调整、修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以其提高计划或方案的质量。形成性评价还被称作“即时评价”。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又成为“事后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达到目标的程度,即最终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关心的是学前教育活动结果,基本上不涉及过程。由于总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较为客观,应用普遍,但也存在缺点:(1)它是事后的检验对评价对象本身的改善无能为力;(2)它重视的是最终结果,容易造成不正当的竞争和追求表面上的成功;( 3)它依据的是事先设定的目标,如果目标不够客观或不易检测,这种评价的可靠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的学前教育评价多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5.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特点(常见题型:论述题)(1)在评价的目的上,强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早期的学前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测验来鉴别儿童,它的目的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现代学前教育评价则是用来诊断问题和改进学前教育的,它的目的是创设适合儿童的教育。这一评价目的的转变是现代学前教育评价区别于早期学前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志。(2)在评价的过程中,重视自评方法的运用。一般说,现代学前教育评价均主张把受评者的自评作为整个评价活动的预评阶段和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受评者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促进受评者与评价者的沟通与理解,使受评者易于接受评价者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不会产生与评价者的对立情绪。(3)在评价的方法上,重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在学前教育评价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学前教育测验阶段,人们主要是用客观方法如实验设计的方法(在评价设计中运用对照组进行比较等)和客观资料的方法(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等)来进行评价。由于这样的评价其评价结果不以评价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似乎非常公正,所以在评价的早期,定量的方法或客观评价的方法倍受人们赞赏,相当多的人都认为只有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随着学前教育评价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普及,通过大量的学前教育评价实践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每一种学前教育现象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片面追求用客观的、定量的方法进行学前教育评价容易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或者导致评价者忽视较难定量的和缺乏客观资料的因素,从而使学前教育评价失之片面。所以,近年来的学前教育评价工作者分成重视定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如非实验的自然观察法和谈话法等,并力图把定量分析的方法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在学前教育评价工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4)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立体评价和全面评价。过去的学前教育评价主要集中于对幼儿智能的评价,如通过各种测验评价幼儿的认知、语言能力的发展等状况。现在的学前教育评价相对于过去而言,已有了巨大变化。首先,对幼儿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在智力评价上,即不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到智力评价
角色心理:由于评价者具有某种身份,因而表现出与自身身份相适应的某种评价倾向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其特定的职业责任、行为习惯、职业利益等都会对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评价者各具有不同角色身份,对评价工作就会有不同影响。(2)评价者集体内部关系的心理 遵从心理评价者组织内部某些个体因受到团体或其他个体压力所引起的观点、行为发生变化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评价者因受社会规范压力的作用,于是服从多数人的意见;特别是在自己对所评价的问题没有把握时,更容易遵从他人的意见。遵从心理的积极意义是容易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其消极作用在于不利于形成民主气氛,往往在少数人正确时不容易得到肯定。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评价者的某些言行使另一评价者产生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负向要求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其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形成民主气氛;但是过分的逆反,会导致评价意见和评价结论难以统一,不利于形成团结友好的人际关系。 本位心理是指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评价者在评价时候坚持反映自身所代表的小集体和局部领域的利益、要求及价值观。在一项综合评价时,评价人员一般要包括各方面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人员就更容易表现出本位心理,从而引发某些意见和行为上的冲突。因此,评价者在这个综合评价集团中更要注意克服本位心理。5.他评中评价者误差心理的调控(常见题型:实例分析)(1)对评价者素质能力的调节和控制 选拔时候注意考核其基本素质基本素质要注意考核他们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看他们是否经过专门训练等;评价组要有一定数量成员,并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组织内部整体结构要合理。 进行评价技能培训对评价者进行评价知识技术训练,包括评价原理、指标要素设计、评价标准编制、实测程序、计量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解释、评价心理等内容;对领导人员也要进行培训及有关教育。 进行文件学习和思想教育培训活动包括有关文件,如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等的学习;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和各种教育政策文件、评价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还包括思想、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进行组织原则、规章制度、保密条例以及公道、负责、坚持原则、联系群众等方面的教育。(2)加强对评价工作管理在评价全过程或其中某个环节采用督促检查、审核验收、多次评定、评价信息反馈、角色换位思考、反向思维、流水作业、错误示例等及时控制心理误差的产生。在评价过程中,组织领导者应加强评价管理,对严重干扰评价可靠性的心理行为或组织个案讨论,明确是非正误;或者停止个别人员工作,调换岗位,避免干扰。
当然,评价心理的复杂性,必然导致评价心理调控的复杂性。既要注意有针对性的个别调控,又要注意一般性的管理控制;既要注意控制心理现象,也要注意控制引起心理现象的原因;既要注意管理性调控,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注意评价者教育,又要注意组织领导者的教育与示范等。7.评价中被评者容易产生的障碍心理现象(常见题型:选择题)(1)受评过程心理现象 受审心理被审心理是一种被动心理,它对评价的影响也是消极的。表现在:第一,自我评价草率,等待他评一锤定音;第二,忙于准备表明工作,以求形式上给评价者留下好印象;第三,评价过程中小心翼翼,畏首畏尾。无疑,评价者处于被审心理状态下,工作很难积极主动,更难配合默契。评价活动的进行和评价者与被评者的关系必然受到影响。 应付心理是被评者在评价过程中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表现多样:如自我评价马虎草率图形式走过场;评价动员不力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日程安排计划不周时受冲击;评价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滥竽充数;对评价者所提要求推三诿四拖拉搪塞等。这种心理状态,评价过程受到阻碍,容易引起评价者情绪不满,也可能使评价者进入疲劳烦躁状态,从而走上草率收场之路。 迎合心理这是一种与应付心理表面相反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不正常、不健康的积极状态。在迎合心理支配下,表现为,或者生活上富裕有加,工作环境安静舒适;或者接待上规格颇高领导时常关怀;或者交往态度上曲意逢迎言辞上奉承讨好;或者形式上热热闹闹表态上意气激昂;或者配合上积极主动有求必应。这些举动单个抽出来几乎都是一种积极状态,但它对评价却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第一,腐蚀软化作用。第二,线索诱导作用。 防卫心理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生活中处理自己与现实关系的心理现象有两种:适应和防卫。防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本来应该“适应”的评价领域采取“防卫”方式却对评价具有消极影响。在评价过程中,防卫心理一般表现为:第一,疑虑心理。由疑而虑,使之进入紧张状态;由紧张产生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厌烦,二是怯场。第二,回避心理。采取回避态度,如请假出差,借此脱离评价现场;回避不了的则采取旁观态度;有的回避不了,便采取对抗态度,不反映真实情况。第三,显示夸耀心理。就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以含糊其词的姿态,转而四处活动;或是宣扬自己的长处以图补短冲淡人们对短处的注意;或是挑剔别人的短处,转移评价者视线;或是以攻为守钻空子以图混淆视听。(2)结果反馈心理现象无论是诊断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都必须把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者、被评单位和决策者,即评价报告的接受者。通过教育决策、自觉改进工作或造成社会舆论,促进被评单位和被评个人改进工作。只有这样,评价工作才能起到作用。
在反馈评价结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心理现象,其中有的是消极的,为此,需要注意和调控。 敏感心理关心评价结果是一种普遍而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评价者都有正确的评价观。敏感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分数敏感。结果反馈时,人们对评价结果的累积总分数最为敏感,对与此相应的评价结果曲线图、位置名次排序等同样敏感。关心评价结果是一种普遍而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评价者都有正确的评价观。敏感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分数敏感。结果反馈时,人们对评价结果的累积总分数最为敏感,对与此相应的评价结果曲线图、位置名次排序等同样敏感。其三,公正敏感。结果反馈不为被评者满意时,被评者便转而关注评价是否公正的问题。结果反馈时,敏感心理状态与麻木状态比较,当然敏感好些。但是,如果被评者只是斤斤计较分数,事事权衡于利害关系,处处怀疑评价公正,这就背离了评价目的,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如果评价结果不公正,被评者存在的心理反应则应是正常的。 文饰心理(常见题型:名词解释)又叫理由化的适应。即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表现为:其一,投射。以他人的类似行为开脱自己。其二,怨天尤人。把问题的原因归之于主观以外的客观因素。其三,自我解嘲。没有达到预定目的,便苟且现状,抬高现状或事物的价值;当希望达到某种目的而不能达到该目的时候,便否认这种目的所具有的价值或意义。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文饰心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对评价结果持有强烈的文饰心理,就会影响评价目的管理功能、指导功能、诊断功能及激励功能等的实现。 再评价心理被评者对评价的评价可能伴随评价全过程,这是一种正常反馈,评价者应予以鼓励重视。但是被评者动机不纯或缺乏自知之明,也可能借此方式来否定评价。否定方式有几种:其一,以自我评价或自我感觉否定他人评价。其二,挑剔评价过程的缺点、问题、失误以否定评价结果。其三,以非正式评价比如舆论反映、偶尔赞扬、应酬性评价,否定正式评价。其四,以局部评价否定全面、系统、综合的评价。其五,以自身纵比和于他人横比的评价否定客观评价。其六,以历史的评价否定现实的评价。除了企图否定评价的心理外,可能发生心理还有:一是责备评价肯定成绩不够;二是责备评价指出缺点不准确;三是责备评价不公正;四是怀疑评价不科学。8、评价者受到某种群体作用而产生的评价误差主要有权威效应、关系效应、趋中效应。(常见题型:多选题)9、在学前教育评价中,经常使用评定法来考察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常用的评定法有打分法及等级法。(常见题型:多选题)第六章 重点知识
1.怎样运用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常见题型:论述题)目标行为评价模式也称泰勒模式。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教育评价模式,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占据统治地位达 30 年之久,对学前教育评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它是 20 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提出的。泰勒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于 1945 年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这设计了教育方案的基本原则。原则是:第一,确定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应该学习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第二,确定达到教育目标所必备的学习条件。第三,最合理的组织学习条件。第四,不断对教育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步骤:通过研究实际需要和征求专家意见,选出备选目标;经过若干筛选过程确定可用目标;将确定的教育目标用有关术语加以表述;找出达到教育目标所需的行为表现以及这些行为表现的条件和背景;确定满足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三个标准的测量方法;运用上述客观、可靠、有效的测量方法检查行为表现所发生的变化,通常是事前、事后测验;根据测量结果对教育方案或活动做出判断并进行解释;修正或调整方案,重复循环过程。泰勒的评价原则和步骤的提出,是教育评价的一大进步。他第一次将教育评价用于课程改革之中,评价由此称为课程改革的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它把教育方案或计划的目标用个体的特殊成就来表示,并把这一目标当作教育过程和评价的主要依据。而评价的结果又不断地修正、改进着目标。从目标的确立到评价结果不是直线型的单向过程,而是周期性的循环过程。他第一次明确的将测量与评价做了区分,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工具,至此赋予教育评价以新的意义。在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中,教育目标的界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既决定着如何选择和实施教育活动,又决定着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所以,在我们的实际学前教育评价工作中,运用行为目标评价模式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1)确定一般目标,树立目标意识《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核心思想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这一表述不仅是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已经确定了的总目标。一般目标确定以后,应该帮助所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树立目标意识。有了目标意识,围绕目标选择内容、确定教育方法、实施教育方案,学前教育工作就不再是以前的事倍功半,而变成了事半功倍。2)制定目标体系,具体化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目标学前教育总目标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发展(是否有所发展和发展的程序如何)是检验和评价学前教育成效的最主要指标。由此,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目标是分解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和最初的工作。2.CIPP 模式(常见题型:论述题)CIPP 模式是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评价模式。也被称为决策型评价模式,它是在对泰勒理论的批评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教育评价模式。 CIPP 实际上是 Context(背景)、Input(投入)、Process(过程)和 Product(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CIPP
评价模式就是把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3 .CIPP 评价模式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积极影响(常见题型:论述题)CIPP 评价模式与泰勒模式不同,它不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而是一种以决策为中心的评价模式,也被称为决策型评价模式,它是在对泰勒理论的批评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教育评价模式。1966 年,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确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应成为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 CIPP 评价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主张有两点:第一,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关心目标,还应关心目标是怎样筛选出来的,评价应从以目标为中心转向以决策为中心。第二,评价不仅应该关心目标达成程度(行为结果),还应该关心目标是怎样达成的(行为过程),评价不仅是结果的评价,还应该包括过程的评价。因此,该模式认为必须对某一教育方案开始启动到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做全面的评价。CIPP 评 价 模 式 就 是 把 背 景 ( Context ) 评 价 、 输 入 ( Input ) 评 价 、 过 程(Process)评价和结果(Product)评价结合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教育评价的第一步不再是确定教育目标,而应该是背景评价。所谓背景评价是指评价形成目标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即评价为什么提出这些目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CIPP 评价模式突破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泰勒模式的一个根本缺陷得到克服。第二步是投入评价。所谓投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之后,关于达到教育目标所需要投入情况的评价,它涉及的问题主要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潜在的成本、各种人员的利用以及对外界资源的需要等等。第三步是过程评价。所谓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计划或者方案的制定者,为计划或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最后一步是结果评价。就是对计划或方案达到目标情况的评价,它是 CIPP 评价模式的最后一步。结果评价的重点在于教育计划或方案达到目标的程度,在 CIPP 评价模式中,结果评价是控制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CIPP 评价模式在许多地方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它并非是与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完全对立的,在社会需要与投入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IPP 评价模式就转化为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优点:1)将目标纳入到评价活动之内。该模式中每一项评价必须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本身做出判断。2)重视形成性评价。评价考虑到决策的需要,为决策提供信息,突出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3)把评价看作幼儿园工作的一部分。评价不只是进行绩效的评定,更不是挑毛病,而是改进工作。不足:1)评价缺乏价值判断。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更多的注重描述性的信息,对将要做出的决策和行动方案,缺乏价值判断。2)评价人员的作用受到制约。评价人员完全依附于决策者,降低了评价人员的作用,也降低了评价的作用。3)评价实施在适用性上的局限。这一模式一般运用于大规模的方案,不是用来引导个别研究。怎样运用 CIPP 评价模式?(1)重视对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CIPP 评价模式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所提倡的背景评价。借助于这一思想,教育目标本身也是需要评价的,需要我们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和幼儿发展的内部矛盾等多方面的背景中来加以考虑和判断的;只有做到了从大背景中考察和判断教育目标,行为目标评价模式中,目标的一些人为缺陷才能得到克服,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才能得到保证。1)认识到学前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评价学前教育目标本身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对学前教育目标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学前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有所改革,改革学前教育目标或在一个具体的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中体现新的学前教育目标,必须先经过评价,没有经过评价的学前教育目标不能用来指导学前教育工作。2)认识到学前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教育目标是发展变化的,这一点不仅对于学前教育评价的具体工作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的决策工作有意义。教育目标是根据背景的需要而不断革新和完善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醒决策部门和决策者应该经常用背景来审视、判断评价教育目标,从而使教育目标尽可能的处在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位置上。3)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评价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放到社会中去考察。相应的,学前教育目标也应该被放到社会这个大系统和大背景中去判断和评价。就是找出社会因素中对学前教育影响较大的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并分别考察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找出学前教育目标中应相应发生变化的部分。3.目标游离模式(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斯克里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模式。这一模式认为,教育评价必须考察教育计划或方案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评价者应该收集大量有关实际效果的资料,评价这些效果在满足教育要求(或对教育和个人产生危害)方面的重要性。这一模式要求,为了降低评价活动中计划或方案制订者主观意图的影响,不能把计划或方案制订者的活动目标告诉评价者,从而使评价活动真正不受预定目的的影响。这种不受预定活动目标影响的评价模式被称之为“目标游离模式”或“无目标模式”。4.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评价(常见题型:简答题、论述题)优点:1)突破了目标的限制,转向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导向的评价。2)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应该循环执行,早期是形成性的,最后则是总结性的,从而将二者有机结合。3)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后设评价就是对评价工作的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不足:1)难以做出合适的价值判断。评价者往往难以确定哪些“消费者”的需要是真实的、主要的需要,而做出不合适的判断。2)难以协调与管理者的关系。以消费者的需要来代替管理者的目标,并不利于一个组织机构的发展,管理者往往都会积极反对这种模式。3)难以调动评价者的积极性。5.八年研究(常见题型:简答题、论述题)八年研究:1929 年,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得大批青年失去了就
业机会,只能涌向中学。而当时中学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升大学为目的,不适应整个社会和失业青年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在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于 1934 年开始了历时 8 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结果表明,当时的课程和测验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在对以前的测验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编制和测验编制的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反映在课程和测验之中,并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根据泰勒的观点,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测验只是它的一个手段。泰勒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极为广泛的欢迎。三、重点习题及解题技巧(一)名词解释【答题技巧】名词解释主要考查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要想把名词解释题答好,只有平时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才能达到真正掌握。答题时给出完整概念即可,这里的完整指的是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涵的完整,而不是与教科书或讲义中表述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字词和顺序分毫不差。【重点习题】1、诊断性评价2、等级法3、抽样观察4、文饰心理(二)简答题【答题技巧】解答简答题,既要全面又要精练。全面是指答案要点要全面,判卷时一般是见点给分,对于与本题有关的要点应尽可能答上,防止漏列。精练则是指每个要点的叙述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多解释,以免重点不突出,又浪费时间。【重点习题】1、简述什么是“八年研究”?2、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作用。(三)论述题【答题技巧】论述题的要求是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考察的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所学的知识,而是会不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做论述题不是简单套用所学内容,而是要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问题,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科书以及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看法不同,但要有理有据,即对自己的看法给出实证的和逻辑上的支持。字数一般不限,以讲清自己的观点为准。
【重点习题】1、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特点。2、学前教育评价工作中如何运用泰勒模式?(四)实例分析【答题技巧】分析题要求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答题时要注意主要理论知识点的运用,能够解释清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习题】1、你根据所学理论为幼儿园编制一份《5 岁幼儿发展评价方案》。2、当幼儿园教师对同行进行评价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同事能力平平,得分很高;有的同事非常优秀,却得分很低。试分析其中缘由,并提出建议。四、重点习题参考答案要点(一) 名词解释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开始之前进行的测定性或预测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评价对象的基础或现状做出鉴定,故诊断性评价又称作“事先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或现状,以便对症下药,选择、确定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及其步骤、重点等,更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2、等级法:在学前教育评价中不采用数学方法的评价都是非数量化评价,等级法是非数量化评价方法之一。我国学前教育界进行的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工作运用的就是等级法它把幼儿园分成不同的等级和类别如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二级二类等。3、抽样观察:抽样观察是一种严格的系统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者根据一定的标准,抽取一定的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幼儿行为的了解的方法。这种观察法要求观察者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观察结果也有较强的可靠性和代表性。4、文饰心理:又叫理由化的适应。即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二) 简答题1、简述什么是“八年研究”。答题要点:1929 年,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得大批青年失去了就业机会,只能涌向中学。而当时中学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升大学为目的,不适应整个社会和失业青年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在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下,于 1934年开始了历时 8 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2、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作用。答题要点:有助于保证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保证学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使学
前教育中诸组成部分处于令人满意的协同活动状态;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学前教育模式或方案。(四)论述题1、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特点。答题要点:在评价的目的上,强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重视自评方法的运用;在评价的方法上,重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立体评价和全面评价;在对待评价结果上,重视全面的解释与慎重的处理。2、学前教育评价工作中如何运用泰勒模式。答题要点: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教育评价模式,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占据统治地位达 30 年之久。行为模评价模式给出了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前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由于根据行为目标评价模式进行的教育评价活动能够获得关于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他在美国教育评价活动中占统治地位 30 年之久,以至于形成了教育评价史上的“泰勒时期”。但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一模式也存在很多缺陷:它没有提供评价目标本身的方法;没有提供用来判断评价目标与评价结果之间差异或矛盾的标准;它重视事前和事后的测验设计,而不重视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方案的持续评价;它没有看到也无法评价方案所产生的非预期效果。尽管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在进行评价时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学前教育评价刚刚起步的我国学前教育界,它仍是影响和左右我们学前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的评价理论之一。所以,在我们的实际学前教育评价工作中,运用行为目标评价模式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确定一般目标,树立目标意识;制定目标体系,具体化。(五)实例分析答题要点:1、分解目标并形成指标体系是编制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一步,界定尺度并形成指标体系是编制学前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二步,而按照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大小而给他们分配代表其重要性程度的权重值是第三步。只有上述三步工作全部完成,一个科学的学前教育评价方案才能编制成功。具体内容参照第二章第四节。2、是评价者的障碍心理在作怪:从众、类群、嫉妒、逆反、本位心理、知觉定势或群体效应等等都可以成为其原因。调控:对评价者素质能力的调节和控制(选拔时候注意考核其基本素质,进行评价技能培训,进行文件学习和思想教育);加强对评价工作管理。说明: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
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上,而是充分注意到了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体能、社会性、情绪情感等方面,对幼儿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已成了学前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对学前教育的评价不再仅仅重视对幼儿发展的评价,而是更加重视对学前教育整个过程的评价和对学前教育诸方面的评价。前者包括对教育方案或计划的评价、对教育过程的评价和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而后者包括对园长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环境的评价、对社区服务的评价等等;再次,近年来,学前教育评价的范围由幼儿发展、学前教育的微观领域和中观领域扩展到了宏观领域,如学前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学前教育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和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等等。(5)在对待评价结果上,重视全面的解释与慎重的处理。现代学前教育评价高度重视对结果的全面解释,主张把每一个幼儿、幼儿园、学前教育模式的特色加以充分考虑,不以偏概全,不凭个别数据下结论,重视全面解释与慎重处理评价结果,从而既维护了结论的权威性,不因某个人的好恶或其他原因而改变结论,又保证了对结论解释的适当性,使评价结果真正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6.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常见题型:论述题)(1)方向性原则学前教育评价,从实质上讲,主要是对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因此,学前教育评价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学前教育评价的目标有整体的或总体的目标,有幼儿园工作的目标,有幼儿发展的目标,相应的,学前教育评价的方向性原则也应该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之中。(2)可行性原则为保证学前教育评价的可行性,我们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一,评价指标体系要简便易测。第二,评价指标要有一致性和普遍性。第三,不能过分要求精确的评价结果。最后,评价方法必须力求简易。(3)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在一个一定的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等,进行学前教育评价时,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本范围内的学前教育工作都能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评价,并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要贯彻可比性原则,必须对各个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尽量量化,才能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4)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的项目要全面,收集的资料要全面,不能片面强调评价指标中的某一项目,不能偏听偏信。全面性原则是由《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体智德美几个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一保育教育的总目标决定的。根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应该使幼儿在身体方面、认知方面和社会性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中,只注意到幼儿智力品质方面的指标,而没有考虑到社会性方面的指标,那么,这个评价就是违背了全面性原则的,只是片面的和部分的评价。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运用全面性原则,一定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全面、充分地反映教育目标,反对过分强调某一些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以免因为学前教育评价的导向性而引起整个学前教育系统的失衡。
贯彻全面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学前教育评价中要全面、充分地收集有关信息,不要偏听偏信。如,对一个幼儿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听取某个领导的意见,还要听取幼儿园其他教师、员工的意见,听取广大家长的意见,还要征求幼儿对老师的意见,考察他所负责的某班幼儿的发展水平;(5)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教育评价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任何一次评价都要有具体目的,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只有遵循了目的性原则,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具体方法,杜绝那种随心所欲,愿意评什么就评什么,愿意怎么评就怎么评的滥评现象。学前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我们要求在进行每一次具体评价时,一定要有具体的目的,不能进行无目的的滥评。而且,评价的目的决定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也决定着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评价缺乏目的,评价工作就无从开展。目的性原则是由学前教育评价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把学前教育评价理解成一种管理手段,每一次具体的评价都是对教育系统进行的一次调控。所以,学前教育评价工作进行得好,可以起到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6)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教育评价中,一方面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就是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确定和使用评价标准,尽量减少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发挥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客观性原则与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矛盾,而且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客观和科学。(7)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前教育评价既要考虑量的评价,也要考虑质的评价。量的评价可以反映事情的一个方面,而质的评价则可以反映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但是,要想反映事物的全面情况,就更得把数量和质量评价结合起来。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8)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静态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在评价时只是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它有助于进行横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动态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发展状态的评价,它在评价时注意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重在纵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发现其发展的规律。(常见题型:名词解释)静态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在评价时只是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现实状态,它有助于进行横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动态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发展状态的评价,它在评价时注意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重在纵向比较,便于看清评价对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发现其发展的规律。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根据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学前教育评价中,既要考虑评价对象的现实情况以便于横向比较,又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以便于纵向比较,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结合上下功夫,从而使学前教育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7.现代学前教育评价的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1)有助于保证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幼儿的智育发展和智能训练,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和社会性发展的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没有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如果有科学、正确的学前教育评价标准,并让社会充分认识和理解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纠正重智轻德的倾向,保证“让幼儿全面发展”这一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幼儿园的工作来说,学前教育评价更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如果说幼儿园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那么,学前教育评价就可以使教育目标转化成管理质量标准、教养质量标准以及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有利于实施和逐步开展,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教养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并最终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2)有助于保证学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使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走向深入,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有学前教育评价来保证。我们在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要学习国外学前教育的长处,摒弃国外学前教育的短处,就不能不加强学前教育评价。我们的学前教育改革还要继承历史的优秀遗产,同时根据新形势进行大胆创新,这也需要我们加强学前教育评价。另外,我们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学前教育改革是在十分广阔的领域内进行的,它包括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等,还有教师的素质、培训和提高 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评价提供信息和支持。为了使改革少走弯路,在改革方案确定以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价,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从而保证学前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从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学前教育评价和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改革信息的反馈。通过学前教育评价可以使我们洞察学前教育改革情况的变化,掌握在一定时期内学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倾向,以便对改革做出合乎逻辑的调整,使改革保持最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评价是关系到学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3)有助于使学前教育中诸组成部分处于令人满意的协同活动状态为了使学前教育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其组成部分进行不断的调整控制,使其处于最佳状态。调控必须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评价恰恰可以起到这一作用。学前教育是由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诸多方面有机组成的。只有这几个方面处于和谐的协同活动状态,学前教育才能达到全面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一般说,学前教育的多个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甚至在不同孩子身上是各有侧重的,我们如何正确地确定侧重点、如何正确地把握侧重点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如何调整下一步的侧重点等,都需要借助于这种分析和评价,才可以恰当地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4)有助于选择适宜的学前教育模式或方案学前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评价教育模式或方案的优劣。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出适合某一地区的适宜模式或适合某一教学内容的适宜模式,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在学前教育中,历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课程学说或课程模式。以西方为例,有人认为
西方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存在着两种类型四个模式。一类是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贝雷特-英格曼模式(B-E Model)和改进了的苏珊·格里模式(SusanGray Model);另一类是非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儿童中心模式和改进了的蒙台梭利模式(Montessori Model)。哪种模式是适宜于某一地区学前教育的模式,或者说几种模式中哪些观点和运营形式的组合可以成为适宜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幼儿园的模式,这样的问题都需要学前教育评价来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评价对于选择适宜的学前教育模式有着特殊的意义。8. 学前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常见题型:论述题)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是包含在教育评价的发展之中的,是和教育评价的发展一致的。一般说,学期教育评价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测验到评价的发展过程。(1)学期教育测验阶段: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提出了他的第一个智力量表,这个量表指出了 3 岁、5岁、7 岁儿童分别可以做什么,人们能根据这个量表来测验自己的孩子。比奈量表可以被看作是学期教育测验的开端。后来,1908 年和 1911 年比奈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引进了“智力年龄”的概念。再后来的 1916 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了比奈的量表,并引入了智商的概念,从而使对学前儿童的测验进入了更科学的阶段。真正把学前儿童作为重点进行测验的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格赛尔。格赛尔及其同事从 1916 年开始系统研究了 5 岁儿童的发展,收集了数以万计的5 岁儿童发展常模的材料,并于 1940 年正式提出专门测验学前儿童的格赛尔发展量表,又称耶鲁量表。这一量表包括从出生到 5 岁儿童的四个方面行为的发展常模,每一大方面又分为许多小的方面,共计 63 项,测验的等级用 A、B、C 等字母表示。格赛尔在解释测验结果时还使用了“发展商数”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婴儿可以在运动方面获得一个发展商数,耶鲁量表可以在语言方面获得另一个商数,这两者并不一致,所以不能用一个总的智力商数来概括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格赛尔进行 5 岁儿童测验研究的同时,一些心理学家也进行了学前儿童测验研究。如德国的心理学家彪勒于 1932 年出版的维也纳量表,美国加州的贝莱于 1930 年正式提出的“加州 1 岁婴儿量表”等等。在格赛尔量表发表之后,受其影响的一些早期儿童测验也纷纷问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卡特尔用以测验 2 个月到 30 个月婴儿智力发展情况的婴儿智力测验;格里菲思用以测验婴儿认知能力的智力发展量表;佛兰肯伯格和道兹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丹佛发展筛选测验。(2)学前教育评价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重视数量化的学前教育测验时期的结束,重视从本质上对学前教育进行评价时期开始了,学前教育评价工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学前教育评价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前教育改革的需要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而学前教育成为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
学前教育改革要求有判断新措施功效的标准,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学前教育投资效益评价的需要由于学前教育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受到普遍重视,世界上不少国家增加了学前教育投资。如美国政府大量拨款开展了“提前开始运动”。英国政府于 1968 年开始实施一项“援助城市计划”。政府在学前教育上增加了投入,就提出了一个教育投资的效益评定问题,这也是学前教育评价受到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理由。 学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的需要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往对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遗传决定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重视环境作用和环境于遗传相互作用的理论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遗传和环境,谁在儿童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争论引发了人们对受不同理论影响的学前教育模式之间谁优谁劣的比较研究。 纠正片面智力开发的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 6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效益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对接受训练的学前儿童智力测验成绩的评价,片面追求智商分数而不顾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样的学期教育评价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全面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准,有关于幼儿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就必须改革以往的学前教育评价体系和方法,并在改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全面系统的学前教育评价标准,从而使学前教育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2)学前教育评价的代表性研究1)对“提起开始运动”的评价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贫穷儿童补偿教育计划即“提前开始运动”。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接受训练前的情况进行了测验,并对幼儿接受训练后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评价,认为这一计划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对提高幼儿如小学后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作用。2)对不同课程模式的评价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直接教育模式、开放教育模式、幼儿中心模式和主题教学模式等。一些教育家开展了较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课程模式评价研究。如,大卫韦克特等人于 70 年代至 80 年代初在密执安州对三种主要课程模式直接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幼儿中心模式进行的评价研究;路易斯米勒等人于 70 年代在肯塔基州对两个直接教学模式贝雷特-英格曼直接教学模式和苏珊格里直接教学模式和两个非直接教学模式蒙台梭利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儿童中心模式进行的评价研究。3)对幼儿教师的评价研究随着早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高,美国不少州出现了幼儿教师短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72 年美国儿童发展局建立了儿童发展工作人员合格证书授予制度,并同时制定了评价合格教师的六项标准,对符合评价标准的人授予合格证书,对不符合评价标准的人则不授予合格证书。凡获得合格证书的人才可以担任日托中心教师和从事
婴儿照料等工作。第二章 重点知识1. 比率量标是测量中最高水平的量标。(常见题型:多选题)它除了具有区分性、等级性和等距性外,还具有可加性。比率量标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即,如果一项测量结果用比率量标来表示是零,那么就意味着某项事物完全不具有被测量的属性或特征。正是因为比率量标具有绝对的零点,它可以用连续变量来表示,所以可以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收入为零的情况表明没有收入。2. 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常见题型:简答题)第一,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语句和带有引导性的问题,以使回答者容易理解和做客观性的问答。第二,尽量采用不记名方式,以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如果出于评价的需要,必须答卷人姓名时候,问卷设计者一定要周密计划,想出可行的方法。第三,问卷做好以后,不宜急于实施,最好在被调查对象之外测试一下,经加工修改之后,再进行正式的问卷工作,以便收到最佳效果。3.隶属度标准(常见题型:名词解释)隶属度标准指的是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为标度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内容可以是分段式的,也可以是评语式的,只是标度采用隶属度函数,通过相对于多大程度 [0,1]来确定相应等级的评价值。4. 逻辑分析的方法(常见题型:多选题)评价人员在已获得的数据和已有的认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经过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逐步形成更加完整的经验,就需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1)哲学分析哲学方法是适合一切科学研究的最普通的方法论原则。教育评价过程,必须依靠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按照其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理。(2)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指整体性地把握事实真相,从事物内部各因素关系和事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客观地了解事物并判断事物的价值。提出问题,确定评价对象;认识评价者和被评者在价值需求上的异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获取信息;对全部过程进行再评价。(3)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是一种推理方法,它是指通过对调查或观察所获得到大量事实材料、数据,进行去异求同的思维过程,得出结论性的一般结果。归纳法有两种: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当评价对象数量较少时,可以从全部对象的一切情形中,得出关于全部对象的一般性质,称为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当评价对象较多时,无法了解全部对象时,则从全体对象中抽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对几个样本的考察做出一般性结论。在学前教育评价中常常采用后者。演绎法是用已知道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些个别对象,推演出有关该对象结论的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在学前教育评价中,二者是密切联系的。(4)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认识复杂的事物或现象每个组成因素原有的性质和特征的方法。综合法是根据分析的结果,把被评价事物或现象的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认识到方法。二者紧密相连。(5)抽象法和概括法抽象法是根据感性经验,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加工,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与规律的方法。把同类事物中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归纳成一个普遍事物的方法,称为概括法。二者相互联系。5.相对指标(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相对指标是指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条件和不同目的而采用的不同的评价指标,相对评价指标的使用有助于得到公正、客观和有效的评价结果。只有采用相对指标进行评价,才能客观地反映两种不同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以对幼儿身高、体重的评价为例,对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男孩和女孩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采用相对指标进行评价,才能客观地反映两种不同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6.加权的方法学前教育评价中的加权是人们对指标关系认识的凝聚物,同时也是人们价值认识的凝聚物,因此,进行加权的过程既是统一人们价值认识的过程,又是反映人们价值认识的过程。进行加权必须考虑权集的这一根本特性并从这一根本特性出发。一般来说,加权的方法主要有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还有矩阵运算法,主因素分析法等。(1)特尔斐法它是一项使专家集体在各个成员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对某一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达成一致看法的方法。它最早是古希腊特尔斐地区的预言家预测未来使用的方法。现代学前教育评价中的特尔斐法实际上是一种为了取得某一指标或某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一致认识而进行的专家意见征询法,它以分发问题表的形式,征求、汇集并统计一些资深人员关于某一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意见或判断,以便在这一问题上使大家取得一致的意见。应用特尔斐法分配权重的步骤(常见题型:简答题)① 设计意见征询表。设计意见征询表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其一,表中所列的重要性等级必须有明确定义,即需要明确说明在何种情况下才能算得上很重要,在何种情况下才能算得上重要等,以免由于对这些词语的误解造成误差,从而影响意见征询的科学性;其二,为了使专家容易将上面的重要性等级换算成权重值,事先应对这些重要性等级赋值。② 选择专家并请他们填写问卷表格。选择参加咨询的专家并要求他们不署名根据要求将对某一指标或某些指标重要性程度的看法写在问卷表格中。选择专家时应注意专家既要有权威性又要有代表性。③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求出某一指标或某些指标的权重值平均数,同时求出每一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