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管理学原理》第三章 组织与环境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13 10:04:31浏览次数:26
西交《管理学原理》第三章 组织与环境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来到异国他乡,管理者们很快就认识到适应不同文化的重要性。例如,在拉丁美洲国家,人们认为男人就应该刚强、热情、勇敢、敢于竞争并有征服欲。商业活动中也主张强硬、自信的作风,崇尚勇气和领导才能。而对日本人而言,关系的融洽、相互间的尊重才是重要的。因此更提倡间接和含蓄的沟通方式,说话也往往留有余地,并不明确表态,而让对方自己去领会。跨文化挑战的一个例子: 在实际中,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比如说当进行国际谈判时,双方处理分歧的办法肯定不一样。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管理者如何解决工作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结果发现日本、德国和美国管理者往往使用不同的方法。日本人倾向于照顾势力更大的那个团体的利益;德国人则循规蹈矩,所有问题都必须按照己经拟定的规章来解决;而美国管理者试图将所有人的利益考虑在内,然后制定一个使各方利益都最大化的方案。 这样的文化差异就使得管理者来到海外工作时,感到在另一种文化体系下进行冲突管理的局面要复杂得多。例如,美国管理者可能就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来自他国的人对寻求一个使每个人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的解决方案根本没有太多兴趣。他们还可能对其他人 (比如说德国人)没完没了地讨论制定一些官僚主义的制度和条例很不适应。——价值观 格尔特·霍夫施泰德 (Geert Hofstede)的研究表明,文化差异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社会价值观不同。价值观 (Values)是我们明辨是非、判断事物重要程度的基础,经常以信条的形式表述出来,如西点军校 (Westpoint)著名的价值信念:责任,荣誉,国家。价值观指导着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因而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霍夫施泰德认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有以下四个基本差异:(1)权力差距。权力差距指的是,在一个组织中,权力较小的成员所期望的和能够接受的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霍夫施泰德认为,在一些国家,权力的不平等分配被看成是理所应当的,如墨西哥。而有些国家就更倾向于将权力平等分配,比如说瑞典。(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通常,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来判断一个国家提倡的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主的国家,提倡社会成员应当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则需要更多地互相关照。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就是这样的例子。(3)气质差异。霍夫施泰德认为,社会气质大致分为刚强和细腻两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这两种气质的重视程度上,不同社会也有所差异。与丹麦、哥斯达黎加和智利这些国家相比,日本和奥地利则更加提倡阳刚之气。(4)不确定性规避程度的差异。一个人是否属于不确定性规避者,要看他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情形下,面对未知的、新奇的事物时,是否会感到不适应。换句话说,遇到新奇事物时,人们会怎样处理?霍夫施泰德认为,一些国家的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意外相对来说能泰然处之比如瑞典人、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而有些国家的人往往是不确定性规避者,例如希腊人和葡萄牙人。 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俄罗斯,你就很少见到变换职业、被解雇以及找工作的现象,至少直到最近是这样的。工人都特别努力地工作以避免失业,即便是有带薪假期,员工们也好像不太愿意享用。——语言和风俗国际管理者还必须处理语言上存在的差异。例如,一家航空公司在拉丁美洲举办的活动中,公司的口号 “飞翔,自由自在”竟然被译成了令人旭枪的“裸体飞行”。国家传统和风俗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坎贝尔汤料公司(Campbell Soups)就了解到日本人主要以汤做早餐。另外,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品味(比如音乐和艺术的风格)和教育方式都能影响管理者的行为。例如,在美国或日本,人们有时候会邀请生意伙伴外出喝酒,但在沙特阿拉伯你要是这样做,那可就会令人大吃一惊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渐显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公布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调查报告,对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评判。——中西部企业更抗冲击  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 48.3%,认为“不佳”的占 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13.1 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为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8 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12.2 个百分点,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44.3 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24.6 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35.6 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其他类型企业。——东部出口企业受创较重调查结果表明,2008 年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业务的外向程度密切相关。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造成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对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多。  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 3.1%,认为“比较多”的占 29.7%,认为“比较少”的占 45.1%,认为“非常少”的占 11.1%,认为“不清楚”的占 11%。东部地区认为“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企业经营者占 36.4%,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30 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 20 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 10.1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当前的景气状态与其前期的资本投资情况密切相关。——对中国经济影响正在显现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正在显现,并将进一步蔓延,一些行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少企业经营困难。那么,未来企业经营预期怎样?调查报告,透过企业家的眼光进行了盘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家的预期显得格外谨慎。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 29.2%,认为“不变”的占 55.9%,认为会“恶化”的占 14.9%,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 14.3 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 2007 年低 16.8 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东部地区企业担忧程度更大;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预期相对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 30 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和制造业中的医药订货情况令人鼓舞,认为未来订货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 30 个百分点以上。关于未来投资计划,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些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 40 个百分点以上。订货情况的下滑是企业预期不太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截至 2008 年 10 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 55.3%,认为“高于正常”的占 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 36.3%。  调查显示,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认为未来订货“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 20 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中的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其预期“恶化”的比重超过预期“好转”的比重。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26.6%选择转投其他行业。——未来投资趋于紧缩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 47.1%,表示“减少”的占 19.8%,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 27.3 个百分点,比 2007 年减少 29.8 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仅多 21.9 个百分点,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调查表明,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调查显示,56.6%的大型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 41 个百分点,比中、小型企业高 13 个百分点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 34.3 个百分点,比民营企业多 7.9 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选择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占 85.7%,其中选择了“长三角”地区的占 37.4%,选择了“珠三角”地区的占 13.7%,选择了“京津-环渤海”地区的占 23.1%,选择了其他东部地区的占 11.5%。  与 2007 年相比,2008 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珠三角”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