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9044]当代文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4 14:07:04浏览次数:48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汉语,语文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 当代文学 【904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作品鉴赏评论短文写作。(下面五题中选做两题,每题 50 分,满分 100 分)一、针对一部你熟悉的红色经典小说写一篇短评。(50 分)二、针对你熟悉的一篇“十七”年时期诗歌写一篇短评。(50 分)三、针对一部你熟悉的红色经典小说写一篇短评。(50 分)四、针对一篇你熟悉的伤痕文学作品写一篇短评。(50 分)五、针对一部你熟悉的九十年代小说写一篇短评。(50 分)(要求:1、论题明确,思路清楚,论述具体。2、字数在 600 字左右。)一、针对一部你熟悉的红色经典小说写一篇短评。(50 分)《保卫延安》195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杜鹏程著。小说全面地描绘了 1947 年 3 月到 7 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的成名之作。正如有位评论家所言,杜鹏程一出手便显示出大手笔的风范。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的真实性原则,所以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加之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突出、鲜明的特点,所以从各方面看,《保卫延安》能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在革命历史小说的长篇中,最早出现的是有关革命胜利,即 40 年代后期战争的描述。杜鹏程川的《保卫延安》,是当代最早被评论家从“史诗”的角度评价的长篇。1954 年初版本出版后,冯雪峰称它是“够得上称为它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的。或者,从更高的要求说,从这部作品还可以加工的意义上说,也总可以是这样的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保卫延安》取材于 1947 年 3 月到 9 月的陕北延安战事—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和延安的收复。其中,青化贬、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是描述的重点。初版本之后,作者作了较大修改,于 1956 年和 1958 年出版第二、第三版。以对“战争全局”的把握来关照具体的、局部性的战事和人物的活动,是作品的总体构思。小说以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和持续的紧张节奏,来着力塑造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并为英雄们布置了苦战、退却、流血死亡的“检验”战斗意志的逆境,使小说自始至终保持英雄主义的高昂情绪。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是高级将领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这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并不多见 ,因而受到评论界的注意二但是,在当代艺术虚构和“生活真实”经常不被区分的情况下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已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美学逻辑),这种“创造性”同时也就包含着可能的“危险”。三、针对一部你熟悉的红色经典小说写一篇短评。(50 分)继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以后,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 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 1947 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结构上的匠心。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生于 1946 年底的涟水战役,以国民党军队攻占涟水,解放军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而结束。涟水撤退在整个国共军事冲突中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作家将它一开始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后面战事的发展成为读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且,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这样的结构布局在当时习惯于描写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文学作品中显得独特而又真实,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时的时代共名下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再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 74 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 1 - 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经过了无数的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红 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更重要的贡献 还在于: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 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 和探索性。-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