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3《红楼梦专题研究》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6 11:11:08浏览次数:31
0023《红楼梦专题研究》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红楼”之热,由来已久,研究论著、移植改编、衍生借题,已蔚为大观。《红楼梦专题研究》按照考纲,主要讲《红楼梦知识》的三个方面:第一、介绍和叙述红学概说;第二、对红楼梦女性人物进行解读;第三、红楼梦哲理探索。希望大家通过这么课的学习,了解并识记有关《红楼梦》的基础知识,学会解读作品里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并从哲学哲理高度理解作品的理论高度。该课程的考试为开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题型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20 分)题型二:选择题 (每空 1 分,共 10 分)题型三:分析题 (共 3 题,15+15+20+20=70 分)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 红学概说(一)《红楼梦》的几个书名红学的主要对象是一部书。近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第一流人物,都程度不同地涉足"红学"。这也是一个很特异的现象。《红楼梦》的书名有很多,曹雪芹自己在书中就用了五个:包括《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这个书名在书中出现最早,指的是小说写的是刻在石头上的一段传奇故事。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情僧录》的书名,来自于第一回,指的是这本书由空空道人抄录了石头记以后,便改名为情僧,又将《石头记》的书名,更改为《情僧录》。《风月宝鉴》的书名,来自于第一回,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是指贾府中所发生的风月情事,足以对读者产生警惕的作用,可以治妄动的病症,有济世保生的效用。《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则是出自于《红楼梦》一书的第五回,指书中描写的是十二位女子的故事,她们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李纨、妙玉,巧姐。都是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这个地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内眷和亲友。( 二)“新红学”和“旧红学” “红学”这一称谓的出现远迟于《红楼梦》的问世,而“红学”学术地位的确立则要到“新红学”开创之时。当初,“红学”是与“经学”相对举而言;“旧红学”又因与“新红学”相对立而得名。因而,“红学”、“旧红学”、“新红学”的概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应当在红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红学”这一称谓的出现远迟于《红楼梦》的问世,而“红学”学术地位的确立则要到“新红学”开创之时。当初,“红学”是与“经学”相对举而言;“旧红学”又因与“新红学”相对立而得名。因而,“红学”、“旧红学”、“新红学”的概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应当在红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 17、金陵十二钗中___________和贾府没有亲缘关系; ___________和大观园没有关系,却和梦中的太虚幻境有关系。18、胡适的著作___________和俞平伯的著作___________,是新红学的奠基之作。19、除宝玉挨打外,红楼梦中的___________,也挨过父亲___________的打。20、咏白海棠诗后来居上的是___________,菊花诗会夺魁的是___________。二、选择题1、大观园诗社的发起人(以别号称)是:( )A、蕉下客 B、枕霞旧友 C、蘅芜君 D、稻香老农2、 秋爽斋的主人是( )A、迎春 B、惜春 C、探春 D、李纨3、称凤姐为“凤辣子”出自:( )A、李纨 B、尤氏 C、贾母 D、邢夫人 4、“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句出自:( )A、好了歌解注 B、[虚花悟]曲C、红楼梦曲[收尾] D、红楼梦曲[引子] 5、《红楼梦》中,能以巧手界线织补的丫鬟是:( )A、莺儿 B、紫鹃 C、晴雯 D、金钏6、“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是指:(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C、查出赵姨娘伤害探春 D、维护柳嫂得罪司棋7、把怡红院的匾额由“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的是:( )A、元春 B、黛玉 C、宝玉 D、探春 8、最能体谅平儿处境之难的人是:( )A、凤姐 B、宝玉 C、探春 D、袭人9、《红楼梦》中“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一语出自( )A、黛玉 B、小红 C、探春 D、可卿10、《石头记索隐》的著者是:( )A、蔡元培 B、鲁迅 C、顾颉刚 D、俞平伯11、好了歌的解注者是:( )A、跛足道人 B、癩头僧人 C、甄士隐 D、脂砚斋 12、称凤姐从小就有“杀伐决断”,堪任大事的人是:( )A、宝玉 B、王夫人 C、贾蓉 D、贾珍13、 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入塾 B、抓周 C、挨打 D、游园 14、宝黛纠葛闹得最为不可开交以致贾母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那一次,发生在下列场合之后:( )A、元妃省亲 B、宝钗生日 C、宝玉挨打 D、清虚观打醮15、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 )A、除夕 B、端午 C、中秋 D、元宵16、初次游赏大观题匾“有凤来仪”的是后来的哪一处院落( )A、潇湘馆 B、蘅芜苑 C、怡红院 D、秋爽斋17、抄检大观园时,给了王善保家一个巴掌的是( )A、探春 B、晴雯 C、凤姐 D、周瑞家的 18、倚仗权势将石呆子古扇讹诈到手的人是:( )A、贾赦 B、贾琏 C、贾雨村 D、来旺19、曹雪芹写作和修改《红楼梦》的地点是在:( )A、南京 B、扬州 C、北京 D、苏州20、“自是霜娥偏爱冷”是谁咏白海棠的诗句( )A、宝钗 B、黛玉 C、湘云 D、李纨三、分析题1、下列各句同《红楼梦》哪一个(或几个)人物相关,出自小说哪一回?(1)埋香冢飞燕泣残红(2)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3)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2、请指出下列回目包含的人物和故事。(1)“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2)脂粉香娃割腥啖膻(3)葫芦僧乱判葫芦案3、简释下列红学词语。(1)程乙本(2)楝亭集(3)新红学4、请写出包含“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一诗句的全诗。这首诗保存在什么地方?通常认为诗的作者是谁?5、大观园中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李纨、妙玉各居何处?标举每一处最具特色的景物。 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开卷考试只给出客观题答案,供大家参考)一、填空题:1. 神瑛侍者;绛珠仙子 2.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3.顾颉刚;《〈红楼梦〉辨》 4.贾赦;贾敬5. 周瑞家的;兴儿 6、《石头记》;脂砚斋 7.霍起;娇杏 8.《牡丹亭》;《西厢记》9.探春;妙玉 10. 探春;妙玉11.湘云;迎春 12.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13.庚辰本;高鹗 14. 堪怜咏絮才;金簪雪里埋15.袭人;晴雯 16.堪霑;曹寅17.妙玉;秦可卿 18.《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 19.贾琏;贾赦 20.湘云;黛玉【答题指导】填空题主要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识记程度,该属于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零碎。二、选择题 1、(A) 2、(C) 3、(C) 4、(C) 5、(C) 6、(C) 7、(A) 8、(B) 9、(B) 10、(A) 11、(C) 12、(D) 13、(B) 14、(D) 15、(D) 16、(A) 17、(A) 18、(C) 19、(C) 20、(C)【答题指导】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的是对于书本基础、零碎知识点的精确掌握,因此,牢固、准确的记住书上的基本知识,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关键。做题的时候,如果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记得很准确,可以迅速从选项中将准确答案选出,这样可以节约做题时间;如果记得不是很准确,可以采取比较法和排除法进行选择,比较法就是具体比较各个选项和题目之间的关系,看哪个更靠近题目的意思,是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排除法就是先将与题目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项排除,在剩下的选项中再进行甄别。比较法和排除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做题的时候应灵活掌握运用。三、分析题1、下列各句同《红楼梦》哪一个(或几个)人物相关,出自小说哪一回?(1)第二十七回 宝玉、黛玉。(2)第五回 薛宝钗、林黛玉(3)第二十二回 元春2、请指出下列回目包含的人物和故事。(1)红玉说的话(2)探春 李纨 宝琴 宝钗 黛玉 湘云 宝玉 平儿 凤姐等人烤鹿肉(3)贾雨村 英莲 冯渊 薛蟠拐子卖英莲给冯渊,薛蟠见英莲生得不俗,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冯家告到官府,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3、简释下列红学词语(1)程伟元经“竭力搜罗”补成全书,名为《绣像红楼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由萃文书屋活字排印出版。此为《红楼梦》的第一个刊印本,因书中有程伟元序,故称“程本”,即著名的“程甲本”。次年萃文书屋再版,对程甲本文字做了大量增删改动,又由程伟元、高鹗作“引言”,故称“程乙本”。(2)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字子清,号楝亭。他能诗,擅词曲,今存《楝亭集》包括诗钞八卷、诗别集四卷、词钞一卷、文钞一卷,只是曹寅文学创作的极小部分。(3)“五四”以后的称为“新红学”。4、《红楼梦》(甲戍本)序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慢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通常认为诗是曹雪芹自题5、宝玉:怡红院 西府海棠黛玉:潇湘馆 翠竹宝钗:蘅芜苑 探春:秋爽斋 李纨:稻香村 妙玉:栊翠庵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新红学以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的发表和俞平伯《红楼梦辨》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从而奠下了其学术基础。顾颉刚为《红楼梦辨》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红学研究了近一百年,没有什么成绩,适之先生做了《红楼梦考证》之后,不过一年,就有了这一部系统完备的著作,这并不是从前人特别糊涂,我们特别聪颖,只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 。……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旧红学”和“新红学”这两个名词,从此在红学领域里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新红学”指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推动下用新方法对《红楼梦》所作的研究。代表人物为胡适 、俞平伯。胡适运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搜集有关作者家世和小说背景的大量材料,由此明确肯定了小说作者是曹雪芹,查证了江宁织造府曹家与小说中人物、内容的相似之处,又据脂评线索提出前八十回为原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俞平伯则将考证方法进一步运用到文学研究当中。二人都坚持认为小说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新红学使《红楼梦》研究回到文学范畴,并对小说的作者和内容加以考证研究,得出了有根据的结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辨析研究。“新红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清代乾嘉年间至 1921 年以前,称为“旧红学”时期;从 1921 年“新红学”的出现到 1954 年为“新红学”时期;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从 1954 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当代红学”时期。(三)胡适与《红楼梦考证》1、索隐派索隐派是本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该派力求“索隐”出《红楼梦》所写的“真内容”、“真故事”。该派根据一些历史资料、野史杂记,来探究《红楼梦》素材的来源。代表人物及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引》,蔡孑民 (元培)《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2、胡适与《红楼梦考证》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于 1921 年,廓清了索隐派的种种迷雾,指出其共同的特点是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实去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落入了影射时事、猜度秘闻的窠臼。然而使索隐派终于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还在于胡适考得了《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世,这是《红楼梦考证》最见功力的部分。(4)胡适将考证的结果概括为:①《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② 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兆页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做诗,也能画。③ 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④ 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⑤《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抄家之后,在贫困之中作的。作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的结论的最后一条:“《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这就是所谓“自传说”。《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真假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真假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四)俞平伯与《红楼梦辨》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主要是历史的考证,那么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则是文 学考证,重在辨析《红楼梦》本身的内容。《红楼梦辨》其内容一是对后四十回续书的批评和八十回后故事的推考,一是对曹雪芹创作风格和红楼梦小说本身的评论。《<红楼梦辨>的修正》中对“自传说”发表过很深刻的见解,“本来说《红楼梦》是自叙传的文学或小说则可,说就是作者的自叙传或小史则不可。”“写贾氏的富贵,或即取材于曹家;写贾宝玉的性格身世,或即取材于雪芹自己;写大观园之‘十二钗’,或即取材于作者所遭逢喜爱的诸女……这些话是可以讲得通的。若说贾即是曹,宝玉即是雪芹,黛为某,钗为某……这何以异于影射?”俞平伯在《红楼梦辨》中的一个重要见解是把《红楼梦》的风格概括为“怨而不怒”。他认为《红楼梦》不是“刻薄谩骂的文字”,“刻薄谩骂的文字极易落笔,极易博一般读者底欢迎,但终究不能感动透过人底内心。”“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便所得的趣味也愈深永。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种文章,“怨而不怒”大抵就包涵这样的意思。(五)考证派红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是周汝昌,他的《红楼梦新证》可以说是这方面集大成的著作。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典范意义首先在于超越了传统的评点、丛话模式,而以哲学体系框架支撑其小说评论。在二十世纪之初,当红学界依然被“索隐派”搅得浑浑噩噩之时,王国维却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开始了跨文化比较研究,这就颇具哲人眼光,从而开启了具有现代学术品质的红学研究先声。红学重新回到了王国维开创的范式。(六)“曹学”“曹学”之所以能存在并有其牢固学术地位的原因,除去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及人、知人论世之外,更由于曹雪芹家世的特殊性及其与创作的特别密切的关系。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生年,没有文献资料的记载,是根据他的卒年和友人诗句中存年的约数推断出来的。关于他的卒年,有几种说法。曹雪芹是一个愤世嫉俗、狂傲放达、嗜酒善谈、诙谐风趣的人。“傲骨如君世亦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敦敏《题芹圃画石》)可视为雪芹个性的写照。其友朋常以魏晋时人阮籍、山简、王猛、刘伶与之作比,说他“狂于阮步兵”、“步兵白眼向人斜”、“鹿车荷锸葬刘伶”等,足见其蔑视礼法、卓尔不群。(七)《红楼梦》的版本和脂评1、今存“脂本”11 种(1)甲戌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在第一 回“满纸荒唐言”诗后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之语,故称甲戌本。此本残存十六回,附有大量脂评。 书首之“凡例”为他本所无;“凡例”之末,有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此诗亦为他本所无。第一四楔子中四百二十余字,为甲戌本独有。(2)己卯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书中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之总目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之题记,故称“己卯本”。今存四十一个整回又两个半回。(3)庚辰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因在后半部每十回的回目总目页上都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称“庚辰本”。此本今存第一回至第八十回,内缺第六十四回六十七回,实存七十八回,每十回装成一册,册首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在早期抄本中,这是抄写年代较早而且最完整的一个本子,保存的脂批也最多。此本原为徐星署所藏,后归燕京大学,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4)戚序本。此本为戚蓼生所藏,戚蓼生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所得的本子也是一个早期抄本。他写了一篇极有见地的序,冠于卷首,因称“戚序本”,经过了加工整理,但仍保留了大量脂评。(5)王府本。抄本一百二十回。(6)南图本,又称戚宁本。《石头记》八十回抄本。(7)杨藏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因其曾为清代同光时人杨继振旧藏,故称“杨藏本”。在卷首题“红楼梦稿”及“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百廿卷”。因而又简称“梦稿本”。(8)列藏本。前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之《石头记》。此本原抄八十回,缺五、六两回,实存七十八回。(9)舒序本。又称己酉本。吴晓铃藏《红楼梦》抄本,卷首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舒元炜序,今存第一至四十回。(10)郑藏本。郑振铎旧藏《石头记》一册,仅存两回。(11)甲辰本。八十回,卷首署有“甲辰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之序文,故称甲辰本或梦觉本。此书已删除脂评及对正文作了大量删改。2、早期脂本均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且保存有大量脂评,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程伟元和高鹗用萃文书屋名义排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木活字本,次年即壬子(1792)又修订重印。前者今称程甲本,后者即为程乙本。程甲本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有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文各一篇。程伟元在序文中说:“原目一百二十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然而甲乙两本,相隔仅七十天,改订重版,殊难解释。最近研究者提出极有可能是两个本子基本同时排印,各自并行修改,先后交错刊行。因为事实上程本远不止甲乙两种,各自都有改本,这样解释似较符合程本修订刊印的实际情况。程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年代,开辟了《红楼梦》刊印流传的新时期。3、所谓“脂评”指的是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曹雪芹周围圈子中人的评语,在批语中出现的署名有十个,最主要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由于脂评批者都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他们了解作者的家世盛衰和生平遭遇,熟知《红楼梦》创作背景和素材来源,脂砚斋和畸笏叟长期参与小说的抄写整理,因而他们所写下的评批具有不同于一般小说评批的宝贵的文献价值,为人们了解作者家世、探究创作思想、考察成书过程提供了资料和线索。因而对脂评的专门研究已有“脂学”之称。脂评是与《红楼梦》的创作同时进行的。脂评有以下作用: 第一,披露了此书的创作情况。 第二,披露了作者的情况。第三,对此书的思想、艺术特点作了总结。有些评注相当精彩。第四,披露了此书的素材来源情况。由于有上述作用,所以脂评历来为红学界人所看重—,甚至有“脂学”之称。脂评与其他的古典小说的评点性比,由于脂砚斋与《红楼梦》的创作是同时的,所以,这种点评与小说本身结合的更加紧密,更能够点评出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另外由于脂砚斋余与作者曹雪芹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脂评在披露小说创作情况、作者的情况、此书的素材这些可能都是其他的小说评点很难做到的,这些内容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成书情况提供了基本的材料。4、脂砚斋 脂砚斋,是《红楼梦》的评点者。关于脂砚斋是谁,各家的意见分歧更大,大致上可以说有四种说法:一是"堂兄弟说"。这是胡适的最初看法,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堂兄弟。后来,胡适又改变了主意,认为"脂砚斋即是那位爱吃胭脂的贾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这也就是第二种"曹雪芹本人说"。三、"史湘云的艺术原型说"。周汝昌先生在否定胡适的"曹雪芹本人说"时,根据 脂评的内容,认为作批者是一位女性,即曹雪芹的续弦夫人,也就是"史湘云的艺术原型 "。四、"叔辈说"。吴世昌先生又根据裕瑞的《枣窗闲笔》,认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叔。各家都提出一些支持已说的理由,但也各有不尽完满的地方。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八)《红楼梦》艺术成就的多方探讨1、从总体上看,《红楼梦》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她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浑然天成。2、与上述总的特色相联系,《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也是匠心经营而又浑然一体的。前五回在全书艺术结构中的特殊的意义。或者说,它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其完整性和有机性。前五回不仅是全书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而且是整个悲剧的一个缩影,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在这儿埋下了种子、形成了胚胎。它既是全书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前五回中的情事对全书多有总摄、提示作用,有很强的凝结力和概括性。第一回开头女娲补天遗石入世的神话,隐喻“末世”的背景和“顽石”的品性,并借石头之言道出创作意图;绛珠和神瑛在仙界有甘露之惠,为后文在人间的眼泪之酬作了铺垫。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第三回主要人物相继登场;宝黛初会如电石火花,心灵相契。第四回葫芦案、护官符,谓之“总纲”自有道理。第五回的“梦中之梦”新颖奇警、意韵深长,判词和曲文是主要人物性格的提纲和命运的预示。总之,前五回是序曲,总主题及各人物的主题旋律均已奏出,只待以后的乐章来丰富、印证、完成。领会了前五回的奥妙,仿佛掌握了打开这座艺术宫殿的总钥匙。(九)《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贾演-贾代化贾 敷贾 敬贾惜春秦可卿贾源-贾代善贾 母 贾 赦邢夫人贾 琏王熙凤巧 姐贾迎春贾 政王夫人贾 珠李 纨贾 兰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赵姨娘生)贾 敏林如海—— 林黛玉贾 蓉尤 氏第二单元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之解读(一)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林黛玉除了本名之外,还有“颦颦”一字和“潇湘妃子”的别号。这一字一号同她蹙眉和爱哭的两大外部特征紧密相连,恰如两根神经,可以提动民族文化宝库的丰厚矿藏。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越国美女西施捧心而颦的传说和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这些特征的含量。“心较比干多一窍”。黛玉的灵心慧性,不止一般意义上的多才,既是天性所赋,也是教养所得,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堪怜咏絮才”晋代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压倒鬚眉,早已被传为千古美谈,所谓“咏絮才”,并非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更多地是颖慧少女的一种即兴捷悟。她是用她那多窍的心在读、在悟,读书不是为了成诵,而是化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心灵的一部分。这不单是才学,更表现了一种气质。在红楼女儿的形象体系中,林黛玉不是峭然孤出的,既有与之映照对比,相反相成的一组人物,也有与之处于同一个序列的人物,比方人们公认“晴为黛影”,还有那“气性大”的金钏、以及芳官、尤三姐、小红等等,在个性气质上都与黛玉相近。也可看作对黛玉形象的间接写照。《芙蓉女儿诔》,虽诔晴雯,实诔黛玉。小红和黛玉,在“聚散观”上,可谓所见略同。什么是林黛玉形象超越群芳之新质?用现代的价值观念来看意味着什么?历来在论及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时侯,少不得都要谈到她的敏感和自尊,其实《红楼梦》中众多的女子几乎都是敏感自尊的,认真辨析起来,这种自尊或曰维护自身尊严的内涵,却大有差别。不论是宝钗、探春,还是元春、凤姐,往往都是以既定的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诸如封建宗 法秩序的需要、婚配制度的需要等等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肯定人的个性为出发点的。(二)薛宝钗性格和自我修养1、宝钗的性格作者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态度充满矛盾。 "钗、黛合一"论应当看到其中合理的成分。"书中叙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份之可言。与事实不符,与文情亦不合,雪芹何所取而非如此做不可呢"(《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她分明是与"世外仙姝"相对峙的"山中高士"“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作者对她固然有贬斥、有讥刺、有嘲讽,也有赞赏、有同情、有叹息。2、宝钗的自我修养"冷美人"之冷,是冷艳、淡雅;又是冷静、理智;有时更是冷漠、冷酷。可以说,从外表到内心,从克己到处人,薛宝钗体现着一种自我修养的境界,在那个社会条件下堪称典范。最能使人感受到这个"冷美人"透心彻骨的森然冷气的,莫过于她在金钏投井、三姐饮剑、湘莲出家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态度了。(三)湘云之美与魏晋风度湘云之美,给予人最突出的感受是豪放不羁,英气爽人,“史湘云纯是晋人风味”尤有千仞振衣、万里濯足之概,更觉豪之豪也。 “湘云醉眠”已经成为红楼梦的传统画题之一。湘云之豪,是以尚率真、恶虚伪为其内在根据的。以小说关于湘云性格的具体描绘为依托的。重要的是诗酒放达所表现的率真、本色,才是沟通二者的精神上的桥梁。湘云形象豪放脱俗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是她的富于智慧和热情,擅于言谈和雄辩。尤其是她和翠缕谈论阴阳之理的一段言词,颇有魏晋人谈玄析理的影子。(四)凤姐形象的审美价值1、凤姐的审美价值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等关系的错综交织比作一张网,那么,凤姐便居于这张关系网的相对中心的位置。她要同各个层次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凤姐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联结、或矛盾、或又联结又矛盾的状况,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红楼梦》中的众多典型都具有这种“聚焦”作用,凤姐形象应是其中“聚焦”功能最强的典型之一。这个性格联结着家族内外的各种力量,交叉会合着多种矛盾,能够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凤姐形象的高度审美价值,还在于这个人物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小说关于凤姐的描写常常不止让人看到她的言语和行动,而是看到内心的奥秘。凤姐在处世应对中,几乎象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一样,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以至到了钻入对方心窝的程度。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你刚想到,她已经说出了;你才开口,她已经行在先了。2、别人对凤姐的评价第五回太虚幻境中歌女唱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是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第四十三回薛宝钗评论凤姐:“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第六十五回兴儿评论凤姐:“不是小的吃了酒放肆胡说,奶奶便有礼让,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又比他得人心,他怎肯干休善罢?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 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他一般的也罢了,倒央告平姑娘。”(五)红楼梦里的丫鬟(以晴雯、平儿为例)1、晴雯“撕扇”、“补裘”以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奴,仅活了十六岁,她的夭折,却引起了主人公贾宝玉心灵的极大震撼,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痛惜和愤慨。红楼女儿中,生命之火能够进发出如此耀眼光彩的,并不很多。从世俗的眼光看.撕扇是糟塌东西、暴殓天物,亦即麝月之谓“造孽”。就事论事,何尝不是。然而,第一,撕扇之举有特定的背景,宝二爷因晴雯失手跌折扇骨而大发脾气晴雯不服,加之袭人来劝,替宝玉赔不是,更引起晴雯同宝玉大闹一场,其格局颇类黛玉因金玉之论而生的恼怒风波。第二,撕扇之举又有特定的解释,宝玉为同晴雯和解,提出物借人用、物随人性,各人性情不同,对物的处置也可随意,扇子可以扇得,也可以撕得有此二端,则晴雯此刻的撕扇就不单是为了出气,更标举自身具有不随人俯仰的独立个性与“撕扇”遥相映照的“补裘”,是在另一种情势下对晴雯的特写。如果说前者是在晴雯和宝玉发生矛盾口角的情况下突现其个性,那么后者就是在晴雯为宝玉解难救急时见出其为人。为了把那雀金裘织补得天衣无缝,人们除了赞叹其慧心巧手、感服其殚精竭力而外更会由衷敬佩这肝胆照人、一力承当的“勇晴雯”(见该回回目)。到了大观园抄捡之际晴雯将箱子豁然掀开、兜底朝天,尽行倒出,正是无言的抗议、极度的愤懑。2、平儿平议平儿这个角色,以毫不雷同于其他丫环的面貌、毫不蹈袭于一般主仆关系的套路,出现在王熙凤身旁。性“辣”的凤姐和性“平”的平儿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又以这依存作为支撑点,平儿得以行使有限度的权威和发挥有特色的才智,显示出了与凤姐迥异其趣的平和淳厚的本色。(六)史太君形象、刘姥姥进大观园1、史太君形象旧时代的红学家称她是一个“福寿才德四字兼全”的老封君。在小说中,史太君这个人物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史太君形象的本身,也有其独立的典型意义在。如果取消贾母这个形象,那么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将无从展现。由于她老太君的地位,中国封建宗法家庭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得以在她周围展开。贾母的“仲裁”被众人接受。因为封建宗法家庭的看重亲权,她的言行具有维系和调整贾府那个“虽未甚倒”的架子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了贾母,便没有了洋洋大观的贾府,也便没有《红楼梦》了。2、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旦刘姥姥跨入荣国府、进到大观园,这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里的形形色色,在乡村老妪的观照下,即时呈现出新鲜突兀、千奇百怪的姿态。读者可以借助刘姥姥的眼睛来认识世界、阅历人生。这个形象犹如艺术家手中的魔杖一般,极大地开拓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和思维空间;而刘姥姥形象本身,也由此获得了独有的光采和魅力。刘姥姥并非不知道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她的表演固然不乏机智和谐趣,更包含着随人俯仰供人取笑的酸楚,只不过较之“一进”的告贷求帮,具有更体面的形式。不过刘姥姥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即如在行令时脱口而出说的“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引得众人大笑,却也显见出不愧是个庄稼人。“二进”所见到的贾府人物,数量上远远超过“一进”,“规格”也大大提高。在大庭 广众之间,刘姥姥应对自如,把村野间所见所闻随口编派,居然说得“合了贾母的心思”刘姥姥信口开河编的故事,竟使痴心呆性的贾宝玉信以为实,盘根究底。足见刘姥姥对贾府众人的吸引力,简直成为头号新闻人物了。(七)《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 第三单元 《红楼梦》艺术创造和深层意蕴的探索(一)《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1、情榜贾宝玉是小说主人公,处于全书形象体系的中心地位。金陵十二钗在这个形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还有为数不少虽则身分低微然而品性不凡的女儿形象究竟是以怎样的纽带怎样的层次、怎样的方式联结。“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去秦可卿有七,再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二)老庄哲学与《红楼梦》的思辨魅力书中石与玉、真与假、冷与热等一系列相对迭出的范畴,艺术形象的对举映照更无处不是,艺术手法上张与弛、动与静、繁与简也相反相成。(三)艺术的开拓与酒及梦之关系(四)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 三、练习题一、填空题1、木石前盟是指小说开篇神话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还泪”之说。2、旧红学索隐派最主要的代表著作是___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在为俞平伯的著作_____________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旧红学的概念。 4、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___________,惜春的父亲是___________。5、红楼梦善以书中他人口气评价主要人物,对凤姐,陪房___________曾有评价,小厮___________的评论尤为生动。6、红楼梦又名___________,早期抄本多带有___________的评语。7、甄士隐仆人___________丢失了他的爱女,丫鬟___________反成为人上人。8、一次行酒令时,林黛玉随口说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句子,受到宝钗的劝诫。9、红楼梦十二支曲中,[乐中悲]属___________,[喜冤家]属___________。10、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分骨肉]属___________,[世难容]属___________。11、从小说本文和脂评中得知,___________形象有明显删改,这个人物曾托梦___________,嘱托贾府后事。12、太虚幻境中茶名___________酒名___________,谐寓“哭”“悲”之意。13、脂评本中保存回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对红楼梦刊印行世作出贡献的两人是程伟元和___________。14、钗黛二人合占一首判词:可叹停机德,___________。玉带林中挂,___________。15、“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是___________箴规宝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见出宝玉尊重___________的个性。16、曹雪芹名___________,曹楝亭是他祖父___________的别号。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