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4-09-22 10:09:46浏览次数: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单选,第一部分: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D )A 唯心论 B 二元论 C 诡辩论 D 不可知论2.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做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 C )A.马克思 B.费尔巴哈 C.恩格斯 D.黑格尔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4.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的观点 B.唯意志论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二元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9.把原子理解为物质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11.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12.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1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4.“心外无物”是属于(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5.“绝对观念”派生世上万物,属于:( A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6.“理在事先”是属于( A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7.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C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1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C )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20.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C )A.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宏观的把握 B.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的把握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15.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D )A.直线论 B.激变论 C.突变论 D.循环论 16.“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BCD)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1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D.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19.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CD )。A.运动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2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 AC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21.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AC )。A.肯定条件客观性和联系的条件性的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ADE )。A.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 B.只看到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区别C.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D.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23.联系的特点有( ABCD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24.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BC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25.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 ABCD )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26.脱离了人体的手就变成了没有生气的、死的东西,这是(BD )。A.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系统论的观点2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BD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前进的或上升的运动C.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8.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 ABCD )。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D.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9.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ABC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1.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B) A.认识的客体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 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D)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C.纯粹的功利关系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3.“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4.“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B)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5. 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感性认识 B.意识的能动性 C.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论的观点PPPPPP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PPPP D.可知论的观点 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C)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知识的9.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B)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P PPPPPPP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PPPPPPPPPPP D.提高人的素质 10.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A)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1.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真正明白”,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意思是(A)A.实践出真知   B.眼见为实  C.耳听为虚  D.知难行易 12.1958 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 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C)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13.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5.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B)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7.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8.传统的植物学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我国科学院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是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这表明(B)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19.“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PPPPPPP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P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0.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C)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2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B)A.与人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C)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3.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B)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24.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D)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PPPPP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PPP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7.反映论是 (B)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28.认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D)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PPPPPPP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PPPPPPP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 (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1. 认识的本质是 (B) A.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摹写 B.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在头脑中对客体的重构 D. 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3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33.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34.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 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 为黄色,510nm 为绿色,470nm 为蓝色,400nm 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35.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办的创新班在研究中发现:人类基因组中除原先公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删除多态性和结构性变异以外,还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 DNA 序列和功能基因。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A.矛盾的对立统一总是相对的PB.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 C.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PPP D.自然界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推移的36.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D)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37.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D)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P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39.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40.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A.概念、判断、推理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41.概念、判断、推理是 (C)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是 (B)A.唯物论  B.唯理论 C.诡辩论   D.经验论 43.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4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45.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C)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4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C)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4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4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D)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49.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上述材料中两小儿的认识P (C)  A.都是片面的,没有任何依据的P B.都是正确的又是可以证明的P  C.都是感性认识P D.都是理性认识P 50.我国有“两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P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P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P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P51.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B)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52.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C)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53.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54.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C)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55.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A.社会实践   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  D.伟人之言 56. 2007 年 10 月 15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 (C)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5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58.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B)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 B.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5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60.真理的具体性是指(B)A.真理观念因人而异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运用真理的人是具体的 D.认识真理的人是具体的 多项选择题1.A 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 B 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某小岛寻找销路。一周后,甲向 A 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乙向 B 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ACD) 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 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 2.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CD)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BC) 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D.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4.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 (BCD)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6.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BCD)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上观点符合: (AB)A.唯物主义基本原理PPPPPPPP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的原理C.发展的观点PPPPPPPPPPP D.矛盾同一性原理 8.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观点的有(ABD)A.真正的心得一定是在路上得到的  B.笃行致新  C.知行统一   D.绝知此事要躬行 9.科学家对 1994 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1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BCD)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12. 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ACD)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13.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CD)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14.实践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它(ABCD)A.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能判定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D.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15.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ABD)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PPPPPPPPPP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C.以往的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少走弯路 1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CD)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17.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观点的有(ABD)A.真正的心得一定是在路上得到的  B.笃行致新  C.知行统一   D.绝知此事要躬行 18. 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ACD)A.对认识活动起诱导和激发作用 B.决定理性因素C.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 D.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 19.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008 年 10 月 24 日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 月 26 日,“嫦娥一号”从距离地球 38 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第一张月面图片。“嫦娥一号”打得准、测得准、控得精,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BCD)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规律,取得成功B.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物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物质 20.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ABD) A.“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B.“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C.“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D.“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21.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CD)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 知行终始不相离 D.知之不若行知 22.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C) 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B.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世界的可知性 24.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D)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BC)A.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B)A.唯心主义认识论PPPPPPP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C.经验论PPPPP D.唯理论 28.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BCD)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2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CD) A.直接性PPP B.形象性PPP C.间接性PPP D.P抽象性P30.下列现象什么属于理性认识 (CD)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蹲点调查,掌握材料C.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D.总结经验,制定政策 3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BCD)A.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飞跃C.没有脱离感性的纯粹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B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侍于发展到理性认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BCD)A.对事物的外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B.对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本质认识C.对事物个性的具体认识和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认识D.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BC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PPP C.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AC)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36.实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须具备(AB)A.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基础PPPPP B.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C.充分的物质条件PPPPPPPP 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P 37.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消极自发的,要实现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AD)A.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B.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结合起来C.必须要始终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D.要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消化、加工感性材料 38.人的认识过程中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ABCD)A.动机与欲望 B.知觉与灵感 C.信念与信仰 D.猜测与顿悟 39.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揭示了 (ABCD)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对一个具体事物认识的实践只是相对的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是一个无限过程 40. 2003 年 4 月 15 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 13 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ABC)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C.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D.正确意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第三章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解决( C )A.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D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种观点是( C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史观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C )A.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B.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C.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D.工业和人的环境是象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7.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8.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C )A.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C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10.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13.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D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C.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具体的把握 D.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系统的把握21.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这一观点属于( A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法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2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3.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24.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25.“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26.“天不变,道亦不变”是( D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第二部分: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3.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4.世界统一于( D )A.存在 B.精神 C.感觉 D.物质5.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 B )A.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 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主体的世界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A 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 它的多样性7.运动是物质的( A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D )A 形而上学 B 不可知论 C 辩证法 D 唯心主义9.列宁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这表明( B )A.世界上只有物质没有意识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C.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物质10.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11.相对静止是(B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1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 )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1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7.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 D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群体意识是( C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19.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 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2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C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2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 B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2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A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2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阶级性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25.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平衡 2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27. 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28.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C )A.客观性 B.辩证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29.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3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B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31.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C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B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33.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B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3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D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社会分配的原则C.社会风气的状况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37.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B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38.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3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D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40.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于( A )决定的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 41.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在于( C ) A.它的内部诸环节或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B.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 D.它同生产力没有矛盾 42.生产资料包括(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43.促使奴隶社会崩溃的最终原因是( C )A.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B.人口数量的增长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 D.上层建筑的变革 4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45.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D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和物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46.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 4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4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9.“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0.人类社会有两对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有( D )A.开拓进取和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C.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52.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3.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5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5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56.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 A )A.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与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57.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 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8. 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59.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D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60.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三章多项选则1.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BC)A.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 C.没有考察人民群众的活动 D.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BCD)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B.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 C.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 D.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活动造成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 3.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ABCD) 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B.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道路 C.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 D.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了科学历史观的指导 4.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D)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D.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ABCD)A.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B.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C.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D.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他历史观问题的解决 6.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D)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B.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7.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ACD)A.人的自觉活动是在由社会客观规律所规定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人们所认识与驾驭C.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8.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能抹煞历史的客观性,因为(ABD)A.人的活动受社会条件制约 B.人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制约 C.人的活动不能改变客观条件 D.人的活动受物质生产力制约 9.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 1971 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 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 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 2008 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CD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0.社会存在包括(ABC)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11.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B C 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A.它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CD)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它的状况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它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D)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15.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BD)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16.社会的基本结构有(BCD)A.自然环境结构 B.社会观念结构 C.物质经济结构 D.社会政治结构 17.社会经济结构广义上包括(AB)A.生产力系统 B.生产关系系统 C.自然地理系统 D.生物环境系统 1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BCD)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 B.小说、诗歌、戏剧C.哲学、道德、宗教 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 19.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是因为(ABD)A.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B.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人口状况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0.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1.“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D.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22. 劳动资料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一个现代化的苹果栽培农场的劳动资料包括(AC)A.农业机械 B.作业管理 C.土地 D.苹果树 23.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关系,它是(ABD)A.生产力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B.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所决定C.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24. 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依据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C.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D.在同一种经济制度中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25.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非常重要。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ABCD)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B.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 2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BCD)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28.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BD)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29.下列属于社会文化结构的有(ABC)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B.宗教、哲学、艺术C.逻辑学、语言学 D.情感、意志、信念 30.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C)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国家政权C. 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风俗习惯 3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3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 B C)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3.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BCD)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法院 D.哲学 34.“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C)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C.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35.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ABC)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B.把历史看成偶然事件的堆积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3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根据是(ABD)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D.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A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式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4.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 B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主观唯心主义15.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B )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1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D )A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B 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D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7.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18.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19.意识的本质是( C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现象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2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说明(B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道德和意识的关系2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2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 B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23.“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标志是( D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劳动工具24.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A.客观实在性 B.主观能动性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2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C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26.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27.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8.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A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第三部分: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指( C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B.事物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 C.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事物发展过程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3.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4.“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6.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 B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7.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观点( B )A.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违背了普遍联系的思想 C.违背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 C )A.事物的量变 B.事物的质变 C.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 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1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A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2.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D )A.无序 B.联系 C.前进 D.创新13.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理解正确的是( C )A.失败之后一定会成功 B.成功之前必然会经历失败C.要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D.失败与成功是一致的14.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8.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9.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D )A.一分为二 B.运动就是一切 C.坚持斗争就能发展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C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B.内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根本区别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D.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1.克隆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上的困惑。要正确认识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必须坚持( C )A.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统一2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D )A.事物的变化是否巨大 B.事物的变化是否能够感知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23.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2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 方向和趋势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25.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C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2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2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2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29.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C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30.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既可以给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造祸。当给人类造福时,我们创造条件让它发生作用;当给人类造祸时,我们撤除必要的条件不让它发生作用。这说明 B A.某些规律在某些时候可以被人类创造或消灭B.规律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对条件的创造或撤除,是人类能动性的表现C.任何自然规律发生作用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D.人类改造自然时,自然规律被赋予了主观的性质31.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32.矛盾是( A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过程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3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35.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D )A.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B.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C.事物的外力推动 D.事物的内部矛盾3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D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3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B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38.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39.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3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3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40.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B )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第一章多选,一部分:1.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B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新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 ABD )。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 3.一个哲学素质较高的人( BCD )A.能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 B.有宽广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 C.有很强的全局与整体观念 D.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秋毫的能力 4.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 ACD )A.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属于上层建筑D.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 BD )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 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6.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AB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7.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CD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8.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强国富民之路行不通,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找原因是因为(CD )。A.把“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作为根本途径 B.把“改造人种”作为重要措施C.所有从西方引进的新思潮,都没有能超出旧哲学的圈子 D.都是在旧哲学的框架内,寻找治病药方,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 BD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AB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 ABC )A. 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 ABCD )A. 它以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D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15.辩证唯物主义( ABCD )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二部分: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3.ABCD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3.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D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伟大意义在于( ABCD )。 A.回击了唯心主义的攻击,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B.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层面上,揭示了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和根源性C.坚持物质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D.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5.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C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6.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 AD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因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BCD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 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8.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BCD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物质的根本属性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9.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就是说( ACD )。A.运动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0.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B )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C.有非运动的物质 D.有无物质的运动 1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ABCD )。A.才能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事物C.才能理解事物的分化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D )A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 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 13.相对静止是指( ABD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 C.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 D.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 14.所谓相对静止是指( AD )。A.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15.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BCD )。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 D.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16.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 BC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唯心主义观点 17.下列说法正确表达了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 )。A.光阴一去不复返 B.时间好比长流水,只能流出不流回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发展18.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BD )。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第三部分: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2.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BCD )A.小鸡破壳而出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3.某山村小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BD)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C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竞争增强,此消彼长 C.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5.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D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6.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CD )A.“抓典型” B.“欲擒故纵” C.“一切经过实验” D.“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7.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8.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BCD )A.冰——水——汽 B.团结——批评——团结C.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性 D.麦种——麦苗——麦粒9.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可能会转化为现实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1.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1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3.辩证的否定是(ABCD)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4.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