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因素与健康

发布时间:2025-02-21 09:02:38浏览次数:4
  健康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健康不公平也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有证据显示,影响健康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因素,全球疾病负担和健康不公平大部分也根源于社会因素。   第三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 录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与健康  >>文化因素与健康  >>人口、家庭、社会阶层与健康  >>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  思维导图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概念  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文明等。其中,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人类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与特点  1.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  非特异性,即疾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一种疾病很难用某种单一的特定社会因素来完全解释其病因。  泛影响性,即作用的发散性,是指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性变化。  2.恒常性与累积性  社会因素总是相对稳定的,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无形、缓慢而持久的。由于社会因素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加之人类具有强大的社会属性,社会因素产生持久的作用,这种广泛性和持久性即称为作用的恒常性。社会因素作用的累积性是指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或健康效应累加。  3.交互作用  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不是平行的,而是互为条件的。交互作用常常体现为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他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与模型  WHO 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作了如下界定: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被认为是决定人们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原因,它包括了人们从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到衰老的全部社会环境特征,例如收入、教育、居住条件等,它也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阶层、权力和财富的不同地位。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健康公平。  1991 年,达尔格伦和怀特海德建立了健康社会影响因素的分层模型(图 1),被认为是一个经典模型。该模型由内向外分别代表影响个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背后的诱因。第一层代表不同的个体。第二层代表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可能对健康带来不同影响,如人们可以选择抽烟或者不抽烟。第三层代表社会和社区影响,社会支持可能对个体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第四层代表社会结构性因素,如住房、工作环境卫生等。第五层代表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处于内环的因素都受到外层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与健康  经济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1. 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2. 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 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人群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开展自我保健,远离不健康行为。  经济对健康的负面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对人类健康有着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改变、现代社会病的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负性社会事件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1.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由于对资源缺乏科学规划,以及不合理开采利用,人类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包括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工业“三废”污染大气、水系及食物,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和潜在危害广泛存在;同时,大量合成化学物质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吃、穿、住、用方方面面,无疑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一系列变化对人类健康,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者等弱势群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威胁。  2.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不规则饮食睡眠习惯等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活条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电子、电气产品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如空调综合征等机体功能失调反应,医学上称之为“文明病”。  4.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张、刺激和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现代人突出的健康问题。  5.负性社会事件增多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猛增。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原因造成了暴力犯罪事件增多。家庭关系紧张、教育功能失调增加了家庭暴力和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6.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流动人口增加、老龄人口比例增加、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率对社会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  健康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 增加劳动力供给;   2.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减少疾病损失;   4. 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 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文化因素与健康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思想和行为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WHO 指出“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基本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  文化因素的概念与特征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上讲为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物质与精神文化,有时可与文明相通。  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狭义文化有较为确切的范畴,社会医学主要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研究文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文化的特征  (1)历史性:人类文化是人们世代努力的结果,是人类发展及智慧的结晶。  (2)现实性:文化是人类生活楷模和特征的体现。古今中外,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模式之中,受一定文化的制约。   (3)渗透性: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及传播,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学习、交往实现的,其中传播媒介影响着文化传播、渗透的速度及广度。  (4)继承性:主要以文化的积累为基础,通过逐代传递,为后人提供相对完善的生活模式和条件。  (5)社会性: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处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人们的体质、性格、习惯、思想等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素质,产生共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文化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智能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 , 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规范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主要通过支配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    教育、习俗对健康的影响  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个人,而是包含了整个人群,其对健康的影响持续于生命的整个过程,甚至几代人或更长时间。  1.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健康生活的能力及生活方式,如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求医行为等都与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8 年全球部分区域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区域成人识字率*(%)总和生育率(1/每名妇女)平均期望寿命(年)新生儿死亡率(%)非洲 63 4.9 53 40美洲 91 2.2 76 9东南亚71 2.6 65 34欧洲 98 1.6 75 7东地中海66 3.4 65 35西太平洋93 1.8 75 11  *为 2000~2007 年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10 年世界卫生统计》   教育影响健康的途径主要有:  ( 1 )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 2 )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能了解预防保健的重要性,能够更合 理的利用健康服务;  ( 3 )教育可以通过影响收入、社会凝聚力等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   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风俗是指历代相传久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风俗习惯经常连用,指由于长期沿习而在人们生活中程式化的行动方式,是历代相传的规范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密切,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体育、卫生等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1)民族习俗与健康:有益-端午节挂艾叶、佩戴香囊驱瘴等;有害-新几内亚土著食人尸导致库鲁病流行等。  (2)地区习俗与健康:中国人饮开水习惯,西方人分餐进食方式,贫困山区近亲结婚等现象。  良好的风俗习惯有益于健康,不良的风俗习惯导致不良的个人习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  不良的风俗习惯导致不良的个人习惯,直接危害人群的健康。    人口、家庭、社会阶层与健康  人口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不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而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人口的规模、构成、分布、流动和发展等对健康及卫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规模与健康 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   ( 1 )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 2 )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 3 )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   2.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年龄结构指群体中各年龄层人口所占比例,它是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或比例)和儿童少年人口(15 岁以下人口)系数(或比例)。  联合国规定 60 岁(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0% 或 65 岁及以上人 口超过 7% 为老年型社会。   (2)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男、女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性别比例是用来评价人口性别结构是否平衡的指标。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比例为 103~107。  3.人口素质与健康 人口素质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健康具有促进效应。可使人群深入理解健康的含义,重视保健,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4.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人口流动可促进经济繁荣及社会发展,给居民健康带来有利影响。但是,人口流动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疾病监测和计划免疫工作难度加大。   家庭与健康的关系  1.家庭功能  ( 1 )情感功能   ( 2 )社会化功能   ( 3 )生殖功能   ( 4 )经济功能   ( 5 )健康照顾功能   2.家庭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往往承担多种不同的角色,形成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家庭中各种关系协调,家庭气氛和谐,有利于家庭成员生理、心理调节控制处于稳定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失调,父母与子女关系失调等。  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经济地位是划分阶层的主要指标,此外,阶层还主要由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来决定。  研究发现,社会阶层较低的人群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和环境安全都较差。他们比高阶层的人群遭受更多的不良刺激,同时又不能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帮助;教育水平低,影响了他们处理应激的能力,同时也较难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受医疗卫生保健的机会少,容易造成疾病病程的迁延,影响健康水平。而在较高阶层人群中,其所承受的来自职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较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可能相对高于较低阶层的人群。  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  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活动。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健康与疾病现象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是健康的构成要素,也是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通过社会心理干预可使机体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1.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气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人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  通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2.性格与疾病的关系  A 型性格有三个特点:敌意、匆忙和竞争。具有 A 型性格的人容易得冠心病 ,原因主要在于其中的敌意成分。  B 型性格从未有不适,充分享受娱乐,放松。  C 型性格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性格。表现为过分的顺从、忍让和自我克制,情绪压抑,爱生闷 气。具有这种性格或行为模式的人易患宫颈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肝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  心理压力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  1.心理压力简称压力  指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  2.心理压力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并且通过锻炼,会使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如果长期的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引起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和肌肉紧张性疾病等。过度的压力还可引起心理、情绪疾患和行为问题,如心理障碍、吸烟、酗酒、自杀和反社会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  1.健康相关行为 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按照行为者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有以下五大基本特征。  五大基本特征:  (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如不抽烟、不酗酒。  (2)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如定时进餐。   (3)和谐性:个体的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又能根据整体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4)一致性:行为本身有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  (5)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的冲动表现。  2.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饮食与健康: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有关,也与心脏病的三大危险因子中的两个因子(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有关。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进食过多,进食过少,偏食、挑食,进食不规律,饮食不卫生。    (2)运动与健康: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可适应客观环境并增加人们对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抵抗力。有规律的、适量的运动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体力,增强免疫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调节紧张的心理状况。运动和锻炼可以使人长寿。  缺少运动和锻炼也是造成身体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子,缺少运动和锻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其危害等同于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甚至吸烟。    (3)吸烟与健康:吸烟可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症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  吸烟还可增加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的危险,吸烟数量和时间与发生这些疾 病的危险性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    (4)酗酒与健康:适量饮酒对健康有利,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如果对自己的饮酒行为失去控制,一次性摄入大量的酒精,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则称为“酗酒”。如果由于经常饮酒,逐渐发展为对酒精的依赖,则可成为慢性酒精成瘾。酗酒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造成各种急性和慢性损害,如人格障碍、酒精中毒性痴呆、脂肪肝、肝癌、消化性溃疡、心律失常等。酗酒还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    (5)过度紧张与健康:过度紧张造成身心疾患,是发生现代社会文明病的渊源。紧张刺激是来自躯体、精神或情绪,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任何不良刺激的总和。适度紧张可使人振奋、增强动力、带来益处。但过度则可引起如恶性肿瘤、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溃疡病等疾病。  ①压力、紧张以及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②许多恶性肿瘤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③过度紧张导致吸烟、酗酒。     (6)不安全性行为与健康:不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主要原因。不安全性行为是青少年中 AIDS 和性病发病率日趋增加的重要原因。儿童和婴儿患病主要是受父母危害。不良性行为是引起性病高发的最重要因素,还引起各型病毒型肝炎的感染。    【例题】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中,其核心价值理念是  A.社会动员  B.价值认同  C.健康公平  D.适当赋权  E.健康促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健康公平。  【例题】下列不属于健康社会影响因素分层模型层级的是  A.个体层级  B.行为及生活方式层级  C.社会结构层级  D.自然环境层级  E.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层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社会影响因素分层模型中没有自然环境。  【例题】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与特点包括  A.社会因素的恒常性和累积性  B.社会因素的独立性  C.社会因素的特异性  D.社会因素的跳跃性  E.社会因素的易变性『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与特点包括: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例题】下列不属于经济因素对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是  A.环境的污染  B.生活方式的改变   C.现代社会病的消失  D.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E.负面性社会事件增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现代社会病的消失不属于经济因素对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题】不属于健康行为五大特征的是  A.有利性  B.规律性  C.和谐性  D.相关性  E.一致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行为的五大特征: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和适宜性。  【例题】不属于社会因素影响健康过程的特点是  A.恒常性  B.积累性  C.特异性  D.发散性  E.交互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与特点包括: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例题】联合国确定老年型社会的标准为  A.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0%  B.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7%  C.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0%  D.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8%  E.7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5%『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联合国规定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10%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7%为老年型社会。  【例题】家庭分类中属于影响健康的高危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单亲家庭  C.主干家庭  D.二代同堂  E.三代同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单亲家庭属于影响健康的高危家庭。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