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6]《金融理论与实务》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8 15:07:59浏览次数:38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 教 课程名称【编号】: 金融理论与实践 【046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要求:本大作业共有 5 题,学生选择至少 2 个题目,每题 50 分,每题答案字数不得少于1000 字。一.阐述货币制度的含义、构成与历史演进。答:货币制度的含义: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 5000 年左右的历史。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它是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晶。货币是在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演变 (1)商品货币 也称实值或实质货币。它是指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相等的货币,其货币面值等于其币材价值,具体包括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 A.实物货币 在远古而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先后选择了多种物质和形态的货币,货币在材质上可以分为贝币、陶币、玉币、铜钱、铁钱、银币、金币、皮币和钞票等,在形态上可以分为贝币、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钱牌、制钱、铜元和元宝等,各种货币的出现都与当时的农业技术和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以贝币为例说明如下,贝币是一种曾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我国可以上溯至公元前 2000—前 1600 年的夏商时期,亚洲其他地区、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使用贝币的记录或者考古发现。19 世纪中叶,贝币在西非仍具有法偿地位。一般地,贝币指的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天然海贝,人为加工成特定形状的贝壳或者以其它材质仿制的贝形货币。贝币最早可能在夏朝末年成为交换媒介,到了商代,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依据出现时间、形状和材质不同细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天然海贝和仿制贝壳两类。齿贝是典型的天然贝币,称作货贝,贝面上的齿槽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平整,侧面稍微鼓突,为了便于携带,通常在货贝的背部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为“小孔式货贝”,后期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到春秋战国时期,货贝背部几乎磨平,也被称做“磨背式货贝”。 B.金属货币 - 1 - 金属货币所以能在流通使用中逐渐取代了自然物货币和其他商品货币,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首先,金属货币坚固耐磨不易腐蚀,既便于流通,也适合于保存。因为货币既然作为交换媒介,就需要长久地在商品生产者中间流通,要经过无数人的手接触抚摸。有些人还把货币作为储藏手段,长期保存,以备不时之需,而布帛、粮食、茶砖,可可等商品货币就缺乏这种性能。其二、金属质地均匀,便于任意分割,分割后也可以再熔化后恢复原形,这一点特别适合于作货币。货币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尺码,商品价值有大小,这种量的差别应当在货币身上反映出来,金属作为单纯的物质来说,这一块和那一块往往是相同的,这种质的同一性,就使它们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的尺码,而其他商品作货币就相形见绌了。 (2)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经济的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信用货币具体又分为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几个类别。二.阐述信用的含义、类别及各类信用构成的特点。答:(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誉构成了人之间、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自愿的反复交往,消费者甚至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言不信者,行不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段话给出了信用的两个含义:广义与狭义。 1.广义的信用(道德信用):信用是承诺一方履行和实现自身承诺的行为。 2.狭义的信用(经济信用):信用是指借贷双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实质就是通过接受对方承诺并提供和履行自己的承诺,以消除各方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信用的作用 1.积极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经常会出现资金盈余者不一定拥有良好的投资项目或者管理能力,而同时,拥有良好项目的个人和企业又可能缺乏足够的项目启动资金,因此信用能够实现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2. 消极作用 信用的消极作用也要引起重视,如果对信用利用不当,信用规模过度扩张,会产生信用风险的集聚,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信用风险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二、信用的形式 (一)商业信用 - 2 - 1.含义: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间以赊销、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信用。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在规模上存在局限性,其次在信用存在的方向上存在局限性,再商业性用存在期限上的局限性。 3.商业票据 (1)含义 商业票据是指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面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商业票据有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一种命令式票据,而后期是一种承诺式票据。 (2)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业票据是一种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且这种价值在票据的有效期内一直存在,且可以随票据持有人的变更而转让。第二,票据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一般载明票据种类名称,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支付日期,发票人签字等各项内容。第三,商业票据是一种无因票证,只要票据是真实的,付款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付。第四,商业票据有确切的偿还期,在期限到达之前,可以流通转让。 (3)商业汇票与商业本票 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信用活动中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在规定的日期内支付货款。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是票据,通常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债务证书。 (4)商业票据的行为 第一,签发: 出票人为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出票人不得签发无对价的商业汇票用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票据当事人的资金。 第二,背书:背书是票据权利转移的重要方式,票据持有人在票据有效期内,在票据背面签章并作日期记载,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背书按其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转让背书,即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的背书,二是非转让背书,即以设立委托收款或票据质押为目的的背书。 第三,贴现: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其实质是票据人在票据到期前将票据卖给银行,从而提前收回垫付的资金。 第四,抵押:持票人将商业票据作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行为。 (二)银行信用 1.含义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 2.特点 (1)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资金,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中介的只能;(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3)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灵活性。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3)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 (三)国家信用 - 3 - 1.含义:国家信用是指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2.工具 (1)中央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债券亦称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它是公债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国债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债券而且还是国家财政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对于调节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和市场货币量,对于集中资金进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指某一国家中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地方发债有两种模式,第一种为地方政府直接发债;第二种是中央发行国债,再转贷给地方,也就是中央发国债之后给地方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券又被称为“市政债券”。 (3)政府担保债券:政府担保债券是指以政府信誉作为担保发行的一种债券形式,政府担保债券的发行主体通常是政府所属的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 (四)消费信用 1.含义: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信用。 2.形式 (1)赊销: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 (2)分期付款: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只需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货款和利息。 (3)消费信贷: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 3.消费信用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消费信用有利于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第二,消费信用有利于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第三,消费信用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 (2)消极作用 信用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第二,过度负债,会使消费者负担过重,影响经济生活的安全。- 4 -
文档格式: doc,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