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29 21:08:38浏览次数:46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 开 题 报 告题 目 民间借贷问题研究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22 年 4 月 2 日民间借贷问题研究一、文献综述于海在《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认为,民间借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1.积极方面第一,民间借贷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市场机制的发育;同时解决了农村市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由于正规借贷主要服务于带有较浓“计划”色彩的国有经济成分,而广大的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带有新兴市场经济色彩的非公有经济成分却几乎得不到正规借贷的支持。民间借贷应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而生,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二,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辅相成,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两翼齐飞”。如今,中国的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保持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三,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借贷的不足,对正规借贷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第一,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民间借贷的运作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借贷中分流出来,形成一个体制外的借贷市场,如果不加以监控,任其发展,则会对正规借贷形成巨大冲击。因为一国借贷资金的总量应该等于正规借贷和民间借贷之和,借贷资金的配置在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大量的资金发生在正规借贷之外,就会造成资金体外循环,干扰正规金融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二,民间借贷风险的危害性大,容易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安定。一方面,民间借贷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而且,民间借贷具有不规范性的一面,比如,借贷手续的不规范,使得资金所有者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方面,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容易引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使资金到期无法归还,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严重的甚至酿成治安案件,危害社会安定。第三,民间借贷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损害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民间借贷活动本身具有隐蔽性,管理缺乏规范性,游离于国家工商、税务部门的监控之外,造成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款难以征收,引起国家税款的流失。张远红在《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研究指出,民间借贷的参与人员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农村范围的各类人群,包括普通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退休和在职的机关干部等;借贷形式既有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法人之间的直接融资,也有农户、企业法人通过中介组织(放 贷大户)进行的间接融资。资金用途集中在生产性和生活性两方面,生产性借贷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购买农机具、运输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生活性借贷主要用于
看病就医、子女上大学、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等方面。并且,借贷行为缺乏法律保陈从立法 现状来看,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一些司法解释,如《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建议》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的批复》就民间借贷问题做了简单规定外,金融领域三部最重要的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均未涉及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跟踪监控机制,民间借贷的资金贷放者很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诱从事不知情的高风险投资或投机,客观上助长了非法集资等金融“三乱”现象。有些投机者甚至以“高利回报”为诱饵,打着产品开发、拓展销路、扩大业务的幌子,以高出银行贷款利率若干倍的优惠条件吸收民间资金,募集到大量资金之后则携款潜逃,危及区域金融安全。曾经轰动一时的“乐清抬会风波”就是典型例证。此外,民间借贷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和运用资金的功能,随着借贷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借贷的地缘、乡缘关系会被打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增。这一点从 2004 年“福安标会倒会风波”可见一斑。李命志在《从“国退民进”看农村金融的症结与出路》中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游离于官方监督之外的民间借贷,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和规范金融市场之外的由民间自发推出的进行中、短期投资或投机的个人金融行为。民间借贷包括现金的借贷和实物的借贷,这里主要讨论现金的民间借贷。在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由来已久,但其所占农村经济比重较小。
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空前活跃,农村的民间借贷,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那时起至现在,民间借贷的发展经历 3 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民间借贷开始出现,但是规模、范围都还很小,主要形式是亲朋邻里之间的互助性借贷以及一些个体或集体企业的内部集资。第二个阶段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这是民间借贷发展的全盛时期。从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延伸到次发达地区及至落后地区,并且形式越来越多,信用工具越来越繁杂,规模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尤其是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三个阶段是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调整时期,国家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监管。民间借贷主要有 7 种形式: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商行、民间集资、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及其他民间借贷组织。二、论文提纲引言一、农村民间借贷的特点 (一)借款人多居收入档次两端,民间借贷额度提高 (二)民间借贷投向领域拓宽,用途广泛(三)民间借贷利率通常高于国家官方利率,且有逐步走高趋势(四)民间借贷双方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二、农村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一)金融体系的缺失以及信贷政策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间融资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杂,程序较多,为民间借贷的活跃提供了空间(三)民间投资力量逐渐增强,带动了民间接待的增长(四)民间借贷利率与部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差距缩小,使相当一部分的资金需求转向民间借贷三、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存在的问题(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四、规范农村民间借贷的几点建议(一)加快民间借贷的立法(二)扩大信贷扶持覆盖面(三)对民间借贷资金进行科学疏通和引导(四)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五)中小企业要加强信用意识,取信于金融机构(六)成立行业自律组织(七)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五、总结参考文献三、参考文献[1] 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北京 :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 张 远 红 : 《当 代 农 村 金融 发 展 的理 论 与 实践 》 ,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2002;[3] 杜朝运:《民间非正规金融的成因及其治理思路、统计与预测》,2003; [4] 李命志:《从“国退民进”看农村金融的症结与出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5] 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6] 届小博:《传统农区农户借贷的需求与供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7] 史清华:《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问题 ,2002;[8] 郭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9] 姜子叶:《民间信用的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2;[10] 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一一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