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6-12 10:06:50浏览次数:5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一、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 年 8 月 5 日至 20 日) 由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 字方针”,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 年 12 月 31 日至 1984 年 1 月 7 日) 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制定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 ,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此外,初步规划出到本世纪末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步骤和措施。会议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推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 日)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评价了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总结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新的五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上一新的台阶。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 ,向环境污染宣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 年 7 月) 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跨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这次会议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全国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02 年 1 月 8 日) 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部署“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06 年 4 月 17 日至 18 日)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议提出了“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京闭幕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今日上午在北京圆满闭幕。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主持会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作了会议总结。周生贤强调,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和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周生贤说,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系统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全面部署"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亲自为受到表彰的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颁奖;31 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在会上正式签署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标志着"十二五"减排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地方政府、各有关企业集团。二、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环境保护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 ,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参考文献[1]乔露.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实效调查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17-118.[2]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142-151.[3] 窦 林 娟 , 孙 巧 慧 , 常 娜 . 日 本 垃 圾 分 类 处 理 制 度 对 我 国 的 启 示 [J]. 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报,2018,15(4):83-85.[4] 朱 阳 光 , 杨 洁 , 邹 丽 萍 , 乔 萌 萌 , 田 雨 , 徐 洪 泽 . 邻 避 效 应 研 究 述 评 与 展 望 [J]. 现 代 城 市 研究,2018(10):100-107.[4] 马 奔 , 李 继 朋 . 我 国 邻 避 效 应 的 解 读 : 基 于 定 性 比 较 分 析 法 的 研 究 [J]. 上 海 行 政 学 院 学报,2018,16(05):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