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发布时间:2023-06-21 09:06:12浏览次数:48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传统西方经济学依据高等数学中关于连续函数取得最大值的必要条件,论证了生产者(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MR=MC,对此结论,木文有不同的看法,木文认为:对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的分析和探讨,除必然需要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和更加实际的结论。西方经济学按照研究对象小同分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并且认为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又把其严格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基本保持独立,内容上基本没有关系。例如: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中,只研究单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资源利用问题),而没有同时联系宏观经济学考虑资源配置问题和联系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虑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以及联系商品价格弹性问题考虑厂商的价格决策。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以探讨。 一、传统生产者行为理论概述 (一)传统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边际分析法的基木推导西方经济学中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主要探讨厂商如何在投人(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润(产出)。具体包括了边际成木分析法和边际收益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利润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生产者在投人(成本)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生产某种商品要取得总利润最大(即:TR-TC 的值最大)的原则是 MR-MC=O,亦即 MR=MC,实际上,(TR)'=MR, (TC)'=MC。也就是说,能满足 MR=MC 时的商品生产量能够保证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 MR,MC 曲线和 TP 曲线,如图 ,从图 1可以看出,当销售量 Q=5 时,MR 曲线与 MC 曲线有唯一交点,此时 MR=MC,同时,TP 取得最大值 60。(三)传统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边际分析法的基木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者生产商品所付出的所有投人称为总成木(TC)>把生产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木称为边际成木(MC);把生产者销售商品所得到的所有收人称为总收益(TR),同时,把生产者每增加一单位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MR)。依据传统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以下(如表 1)是一个生产者生产(销售)一种商品的短期均衡表(以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为例)。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R=( TR) ' ]。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 TP 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TP 要取得最大值,即 TR-TC 的值要最大的必要条件是 MR-MC=O,亦即当 MR=MC 时,厂商的总利润 TP 为最大。从表 1 的情况来看,当厂商的生产(销售)数量为 5 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木,厂商得到最大的总利润 60。
二、对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思考建议 (一)对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生产量(销售量)和 TP 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 1 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利润 TP 的值为最大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 4 也可以是 5,亦既在(生产)销售量为4 到 5 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利润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P 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 O 轴的线段 AB,如图(图 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厂商销售(生产)量、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最大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对厂商利润最大化杀件的思考和修正从表一和图二能够看出,厂商利润最大 (60)时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 4 也可以是 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利润最大时的销售(生产)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1.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 4。这是因为在保证总利润 TP 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人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人,这意味着生产成木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木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木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 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 5。 2.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 5。3.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 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 4 时,厂商已经取得了总利润 TP 最大。如果厂商继续生产,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木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 4 增加到 5)而投人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或更需要)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4.单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 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人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理,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人既定的条件约束下,花费相同的收人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
人效应:严品价格卜降,消费者收人小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厂商总收益最大化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厂商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和更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1〕杨伯华,缪一德.西方经济学原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4).〔2〕刘展,对利润内在质量的内在分析[J].技术经济,2011(20).〔3〕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 [M].会计研究,2013,(11).